一个人可以被社会设计成什么

2018-05-22 04:09石勇
南风窗 2018年11期
关键词:骨子里空姐预设

石勇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意味深长。

在21岁空姐滴滴打车被司机杀害的事件中,有一个叫“二更食堂”的自媒体大号颇出风头,马上推出了一篇《托你们的福,那个杀害空姐的司机,正躺在家数钱》的文章,用词煽动、恶俗,引发众怒。最终,以二更创始人道歉,“二更食堂”被永久关停收场。

凭经验,有些自媒体骨子里充满了商业气息,但表面上却要使劲哄粉丝的假自我开心。

我對它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机构,把粉丝、客户、公众预设为什么,并用什么来和后者打交道,以及后者又是用什么来和它们打交道很有兴趣。

一个人跟别人打交道,无非是用真自我(真心)、假自我(假意)、角色(没有感情色彩的社会身份)这三种东西,或它们的混搭。一家商业公司,尤其是以哄人开心为主的自媒体,会对粉丝掏心掏肺,扛真自我出现吗?恐怕很难。

因为这样不仅玩不转—真自我有点严肃,并不好玩—可能还要被鄙视。它必须是扛假自我+角色的组合出现的,把粉丝预设为一群可以撩拨可以哄的人。它们毕竟不是有理念和扛起宏大话题的严肃自媒体,知道关注他们的粉丝在这个社会是些什么人。

具有极强的利益意识的人,很习惯把别人假定为“傻X”,而且会设计一系列攫取“傻X”的场景,比如房地产中介之类。这方面我想很多人都有深刻的感受。

好,粉丝被预设为这样,他们又是用什么来和所关注的机构、平台打交道呢?同样是用假自我+角色。他们只想得到跟一帮人一起关注然后好像很时尚的那种体验。大家其实都是用假自我+角色,心照不宣地玩,骨子里都有很强的利益盘算。要他们对所关注的机构、平台有真情,这不是笑话么。

心灵鸡汤把一个人预设为什么人呢?预设为不能思考,同时不敢面对真自我,但假自我又需要一点点温暖的安慰的人。

平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都有一个把对方当成什么人,用什么来和对方打交道的预设。提供各种各样东西的商业或非商业机构更是如此。

比如吧,你有没有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或文章的经历?它们一般都会来这么几下子。

或者给你撸出一堆“效应”:路西法效应、光环效应、羊群效应—嗯,这些效应你可能听说过,但还有没听说过的,像巴纳姆效应、巴霖效应、布里丹毛驴效应就没听说过吧?……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你是不是被唬住了?

或者给你列一堆“症”:斯德哥尔摩症、路怒症、巨婴症、开学恐惧症、奢侈症……是不是很有档次的感觉?

当然,要显示更科学,还可以给你上这个神经元那个多巴胺。

很清楚了,这么玩的人,其实把你假定成了学校里的学生或可以从这种“知识”中找感觉的小白。换句话说,假定你在心智上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然后,你知道了这些“知识”,似乎就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至于思维呢?逻辑呢?原理、规律的论证呢?不好意思,真没有。

像心灵鸡汤把一个人预设为什么人呢?预设为不能思考,同时不敢面对真自我,但假自我又需要一点点温暖的安慰的人。所以端上桌的东西,你说有没有营养。真正有营养的东西必须是冲着头脑,或者真自我来的。

一个人被预设、假定为什么,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社会运作的一个秘密:它想要把人设计成什么人,而这恰恰是从预设、假定这个人是什么开始的。

猜你喜欢
骨子里空姐预设
蕾丝,优雅到骨子里的美丽!
骨子里有气质的三个星座女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首批台籍空姐入职厦航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多高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你说,你不说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