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健忘症

2018-05-23 05:06
新民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汶川灾难救援

地震三四天后我就去了四川采访,要不是编辑这一组十周年回顾的报道,很多细节我自己都忘记了。比如,地震后我去四川采访是两次还是三次?具体去了哪几个地方(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去震中而是在绵阳和其他一些区域)?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我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人的记忆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东西,我们会选择性地记忆,每个人的大脑结构也不那么一样,有些細节对于某个人是重要的,对于另一个人却好像从未发生过。

因为人的健忘,所以但凡好一点的国家,很早就有了专职记录历史的人。也可以反过来说,但凡很早就重视记录历史的国家,后来都变得比较强大。为什么呢?因为记录历史和回顾历史,能让一个国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踩进曾经踩过的坑。

汶川地震十年后全国各大媒体集体的回顾报道热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记者们的回顾中,我们重新审视了灾难的可怕、幸存者的顽强、救援者的勇敢、国家强大的重要。当然,灾难给我们带来不能仅仅是震撼和感叹,而是改变。比如,在地震断裂带上建设的城市,怎样落实建筑抗震标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怎样重视防灾减灾;在灾难到来时,怎样做到救援的有序和有效……事实上,汶川地震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中国公民的公益慈善观念,基本上是从十年前开始逐渐建立起来的。

有一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震后采访住在成都某宾馆高区,遇到比较大的余震,晃到站不稳。跑到楼下,汇入滚滚人流——住在高楼的成都人都跑出来,去开阔的广场或者公园过夜。在一个广场,我和一对年轻的夫妻坐在一起,旁边还有一只他家的大狗。

那一夜,恐惧很真实。(记者 黄 祺)

猜你喜欢
汶川灾难救援
雷击灾难
紧急救援
云上远眺新汶川
3D打印大救援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救援行动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