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扫除网约车新政监管盲区

2018-05-23 06:41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顺风网约滴滴

闫肖锋

近日,郑州21岁女乘客深夜打顺风车遇害案将运营商滴滴公司推上风口浪尖。这并非滴滴司机第一次卷入刑事案件。2016年5月,深圳24岁女教师钟某深夜搭乘滴滴网约车后,被司机带至偏僻处抢劫杀害。

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每天产生的订单量就超过2600万,如此巨量的用户服务数据背后,是各类司乘纠纷事件,各类投诉和指控,要求整改和监管之声可以说从未断过。

受害者家属表示后续会追责滴滴公司及相关监管部门。此事引发舆论的强烈关注,虽然滴滴宣布顺风车业务停业自查整改一周,但问题仍然是问题。具体讲,这反映出平台责任不明、监管不严以及立法滞后等问题。

首先是平台责任不明问题。针对此次乘客遇害事件滴滴回应称:作为平台辜负了用户的信任,在这件事情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责任问题一定要上溯到法律层面才能形成长效机制。平台方与司机的关系一直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即顺风车司机与滴滴之间并非是雇佣关系,在滴滴的《顺风车信息平台用户协议》上,“由于车主提供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所导致的任何责任或损失,应由车主独立承担。”即是说,一旦发生纠纷,平台方不承担法律责任。滴滴把审查和把关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无疑是个可供规避的巨大法律漏洞,也有违新《消费法》的相关规定:一旦发生消费者纠纷、投诉、官司,平台方具有不可推脱的连带责任,如果商家不承担或逃避责任,电商平台应承担消费者的相关损失。无疑,滴滴作为平台商具有对消费者即乘客权益的连带责任,包括对其生命安全的连带责任。

其次是网约车司机的资格审核问题。针对顺风车司机的资质审核问题,滴滴回应媒体称:滴滴在审核车主注册信息时,会严格要求三证验真,即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均真实有效。且驾龄需在一年以上。

滴滴的回应是一方面,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而据新闻报道,滴滴顺风车平台的车主注册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女性司机上传了男性司机的系列证件之后,平台依然能显示“实名认证成功”。

第三是运营监管问题。郑州受害人搭乘的顺风车司机并不具有运营资格,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账号接单。在网约车新政下,尤其在“京籍京牌”“沪人沪车”的严格规定下,仍有不少代开现象,即京沪牌照车主只需出租车牌即可赢利。这样的运营灰色地带如何监管?网约车新政可以说对网约车平台起到的作用有限,更多的灰色地带只是需要平台自身强化责任。

据记者调查,甚至对于一些有前科的司机,网上有些服务商宣称:“有前科只需提供家属信息,不拥有驾照也可以,只需500元,3天搞定。”严格地说,滴滴平台必须对接入的司机进行无犯罪记录调查,有暴力犯罪和性犯罪记录者,终身不得从事这个职业。这一点必须由公安机关配合才行。而怎么配合,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对于网上这类有偿准入的灰色地带,滴滴公司为了增加“流量”和“估值”,听之任之,就必然会出现监管问题。

必须承认,对于互联网“新物种”的监管有一定难度,既要保护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又要严格监管,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包括隐私权、财产权和生命权。在涉及人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领域,尤其要从严从快解决立法滞后和监管空白的问题。一旦发生刑事案件,要对违规者加强处罚力度,以严明法律。

在针对网约车这类新的业态,法律和监管一定要跟上,及时补漏。要明确平台商的法律责任,含糊不得;要敦促平台商严格网约车司机准入条件;要规范其运营监管,不容有买证代驾等灰色地带;当然,这个过程中涉及各方权益的立法要及时跟上。

最后是加强竞争以改良业态环境的问题。众所周知,只有充分竞争、破除垄断才能实现良性商业生态,完善服务质量,打造法治下的市场经济。自滴滴并购优步之后,我国网约车领域从价格垄断到服务质量一直饱受消费者诟病。最近甚至出现网約车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所幸美团、携程等公司先后加入网约车市场,使得原本即将偃旗息鼓的国内网约车大战突然风波再起,一家独大的滴滴受到了挑战。但在体量上,这些新晋的平台暂时无法与滴滴抗衡,滴滴的规模仍是第二名的7倍之多,一家独大的格局一时难以改变。可见在加强竞争、破除垄断方面,该领域还需加快进程。

一个血案悲剧,应当引起大家的反思,应当推动社会进步。这或许是对逝去的死者最好的告慰。

猜你喜欢
顺风网约滴滴
只见来船是顺风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滴滴”上的叮咛
网约车:B2C与C2C的模式之争
网约工困局
“网约工”身份困扰
滴滴爷爷
梦不是反的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