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8-05-24 03:41戴敏杨宁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根治性外科胃癌

戴敏 杨宁琍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主要是对进展期贲门癌与胃上部癌、多发性胃癌、残胃癌、复发性胃癌等相关胃癌治疗的一种微创手术[1]。由于其手术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较短,因此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据相关调查可知,对胃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可以彻底的根除患者病灶,改善远期气预后[2]。但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造成损伤,容易产生并发症。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以阻断或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促进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3]。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再入院风险和死亡风险,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4]。因此,本研究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对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为(54.51±2.62)岁;7例胃窦癌、8例贲门癌、10例幽门癌、5例胃体癌。观察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为(55.49±2.65)岁;6例胃窦癌、10例贲门癌、8例幽门癌、6例胃体癌。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检查均符合胃癌临床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都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3)院方同意,且患者签立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肠梗阻、糖尿病、心肺疾病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沟通交流障碍患者;(4)依从性差,不配合调查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叮嘱患者术前12 h要禁食,6 h之内禁止喝水。术中保证处于无菌的手术环境,然后协助医生手术操作。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疼痛护理和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定时询问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积极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患者能够更高的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的宣教,让患者可以了解医院的注意事项以及护理日程安排。讲解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的优势,多讲一些成功的治疗案例,给患者信心。叮嘱患者术前6 h要禁食,2 h之内禁止喝水。

1.2.2 术中护理 对患者多好保温护理,将手术室的温度调至24~26℃,清洗腹腔的时候用温水。输液可以提前加温到37℃左右,需要的话可以为患者盖上棉被。严格的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1.2.3 术后护理 鼓励患者术后1天之后开始再床边活动,加快肠胃恢复和心肺功能,防止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后6~12 h内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液,限制静脉输液量。做好尿道和腹腔引流管的护理,防止造成患者的不适,影响术后早期活动,预防感染。术后第1天可以鼓励患者拔出尿管,自行排尿。出院的时候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时来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术前术后CRP、IL-6等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RP、IL-6比较

两组患者的CRP、IL-6指标术后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s)

观察组 30 18.18±7.09 51.23±12.10 5.27±1.08 3.58±0.71 12.36(3.19)对照组 30 24.21±8.78 82.09±15.64 8.63±1.57 4.81±0.78 14.76(4.60)t值 - 3.497 15.623 10.215 7.764 3.027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RP、IL-6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RP、IL-6比较(±s)

注: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CRP、IL-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 30 15.29±4.35 34.16±9.46 108.68±14.61 124.54±17.81对照组 30 15.24±4.38 46.58±10.48 109.37±14.86 154.32±23.21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有6例,对照组有14例,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5]。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6]。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7]。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略[8-9]。目前治疗胃癌的比较多的方式就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由于其容易产生并发症,且常规的护理方式不能够更好的满足病患需求,因此研究更有效的护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数据表明,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能治疗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90%的患者术后48 h内可正常饮食和排便,住院时间由传统的5~10 d缩短到2~4 d[10]。有效的术前护理干预,使得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使患者配合度更高,让手术能够顺利的进行。术中温度的保持能有避免患者产生应激损伤。术后及时的为患者提供营养液,恢复患者体能,加快肠功能恢复。对术后患者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其下床的依从新。对患者早期活动方式的选择、方法、次数都要做好详细的计划和指导。通过多种模式来控制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减轻患者从生理到心理的创伤应激,以达到更有效的治疗目的。把护理工作渗透到整个的手术期,确保治疗以及护理的实施,是“以医患为中心”的体现,更有利于外科手术患者的快速康复。在本次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恢复情况、CRP、IL-6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对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对于护理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能够达到更好地术后恢复效果,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周敏.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体会[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5,20(4):283,286.

[2]马亮.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针对性护理在行胃癌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5):830-833.

[3]楼珍燕. 快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手术患者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浙江创伤外科,2015,20(4):638-640.

[4]刘秋芬.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模式应用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效果观察[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5,21(5):135-136.

[5]王伟,李洪明,罗立杰,等. 快速康复理念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9):1487-1489.

[6]王岩岩,文刚. 快速康复外科用于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2013,53(25):69-71.

[7]刘琳,蔡学菊.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个体化护理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43-45.

[8]谢浩芬,邱江锋,李益萍,等. 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6):528-530.

[9]刘雄友,高德山,杨晓静,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4,35(31):6923-6924.

[10]孟晓旭. 快速康复治疗对胃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实用癌症杂志,2016,31(11):1912,1914.

猜你喜欢
根治性外科胃癌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背下方入路肾蒂处理技术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