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与“救国”: 周恩来的早期教育经历

2018-05-24 09:03朱仁印
党史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南开立志学校

朱仁印

周恩来接受教育时间较早。1902年,在其4岁时,出身书香门第且才学出众的嗣母陈氏便对周恩来进行识字教育,并要求背诵唐诗,这是周恩来学习启蒙的开始。1921年春,在法国巴黎勤工俭学时,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23岁的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在这19年间,他立志努力学习,把读书和救国联系起来,并为之行动。

周恩来的国内教育经历

周恩来的家庭教育经历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城内的驸马巷,乳名为“大鸾”。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欺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灾难深重,家人希望他像神鸟一样翱翔天空,给世界带来吉祥、幸福、安宁、太平。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曾担任过山阳县的知事,50多岁时病故,后家境逐渐衰落。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为人忠厚,长年在外省做事,收入不高且常常没有事做。母亲万氏是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女儿,性格开朗,见多识广,能说会道,豁达大度,处世精明,在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外经常出面调解家族内的纠纷。她经常带着周恩来去排解纠纷,其开朗直率的性格、精明果断的处事风格以及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对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22年3月,周恩来在致信国内觉悟社成员谌小岑、李毅韬,谈到确定共产主义信仰时,认为自己“天性富于调和性”,可以说这与其幼年深受母亲万氏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在周恩来不满半岁时,其叔叔周贻淦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按照当地风俗,周恩来被过继给叔叔(嗣父)当养子,以安慰病人“后继有人”。不久,其叔叔病故,嗣母陈氏成为周恩来的抚育人。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性格安静,知识广博,文学修养较深,且视周恩来为己出,对他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因此,周恩来在4岁时便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识字,背诵唐诗宋词,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同时,嗣母经常给周恩来讲历史和神话故事,他听得入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在嗣母的引导下,周恩来在8岁左右时先后读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说岳全传》《镜花缘》等,从中悟到了为探求真理不畏艰辛的道理。陈氏對周恩来的家庭教育让他印象深刻。1946年9月,周恩来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采访时深情地说:“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她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我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

周恩来的家塾教育经历

1903年,年仅5岁的周恩来开始使用有“恩自日边来”之意的学名“恩来”,同时取字“翔宇”,进入家塾读书,开启了他的家塾教育经历。从乳名“大鸾”到学名“恩来”,再到字“翔宇”,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传承,给周恩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他立志读书、执着奋斗、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

从5岁到11岁,周恩来先后在山阳县驸马巷家塾、清河县清江浦镇万家家塾、宝应县陈家花园家塾、山阳县革新派表舅龚荫荪的家塾接受教育,6年间共就读过4个家塾。家塾讲授传统的四书五经,在此期间周恩来先后读了《三字经》《千文字》《神童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对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学习,也获悉了一些新思想和时事政治知识,在政治上开始得到启蒙,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增强了他关注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周恩来12岁前在家乡受到的早期教育,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914年10月15日,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学生创办的杂志《敬业》创刊号上化名“飞飞”发表了散文《射阳忆旧》,称:“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

周恩来的学校教育经历

1910年春,年仅12岁的周恩来离开江苏淮安,随堂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并寄居在周贻谦家,同时开始了他的学校教育经历——进入曾经名噪一时的银岗书院读书。银岗书院是辽北影响较大、藏书最多的文化教育场所。在这里,周恩来开始接触西式教育,其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秋天,周恩来搬到了奉天府(今辽宁省沈阳市)伯父周贻赓家。在奉天,周恩来就读于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并在这里学习了3年。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中国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人民苦难日益深重。在努力学习下,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他亦关注国事,接受进步思想,先后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并订阅《盛京时报》。在得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在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并确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在东关模范学校就读期间,周恩来于1912年10月所作的、被评为甲等作文的《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文章中,提出“在学习中应奋勉学习”,“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从以上可以看出,此时的周恩来已经拥有挽救民族危亡,使祖国独立富强的宏大抱负。

1913年春,由于伯父周贻赓工作变动,周恩来结束了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学习生活,随其到了天津,进入大泽英文算学补习学校学习,准备升学。同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天津南开学校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办学,在这里,周恩来发奋攻读,“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品学兼优。此外,他对时局非常关心,也喜好阅读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报刊、书籍,如《民权报》《民立报》《大公报》等。同时,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以及司马迁的《史记》、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等都是周恩来喜爱读的作品。

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周恩来积极组织和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创办刊物,宣传爱国主张。1914年3月,年仅16岁的周恩来便和同班同学张瑞峰、常策欧等组建敬业乐群会,并先后担任敬业乐群会智育部部长、稽古部部长、童子部负责人、副会长、会长以及暑假乐群会总干事等。同时,周恩来还担任敬业乐群会会刊《敬业》编辑员和南开学校周刊《校风》文苑部部长、纪事类编辑、纪事类主任、经理部总经理。其间,周恩来经常在《敬业》《校风》等刊物上面发表文章,如《春日偶成》《巾帼英雄》《部视学》《尚志论》《或多难以固邦国论》《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诚能动物论》《吾校新剧观》《中国现时之危机》《我之人格观》《论名誉》《国民宜有高尚思想说》《本社之责任观》等。这些文章大多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之腐陋”,抨击“政府之黑暗”,同情“人民之穷苦”,启发和鼓舞人民起来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呼吁青年学子在“国家危难之际”要“有远大志向,不为金钱高官所惑,而要以拯救神州陆沉为己任”,表现出敢于蔑视强暴和立志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

此外,在南开学校期间,周恩来还积极参加文艺活动。曾任南开学校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南开学校演讲会副会长,参加编导和演出新剧《一元钱》《恩怨缘》《仇大娘》《一念差》等。同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天津各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上发表演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号召人们奋起图强,振兴本国经济,誓雪国耻,坚决不当亡国奴。曾和同学们一道参观农业试验场、工业试验厂和农事讲习所,到北京观摩,了解社会疾苦。在社会实践中,周恩来“睹乞丐成群”,“视天下饥如己饥、溺如己溺”,对穷苦人的同情之心跃然纸上,救国之志宏图已绘。

1917年7月下旬,在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即将赴日本继续求学。在离国前夕,他到东北探望伯父,回母校与师友相见话别,奋笔疾书,为同学郭思宁写下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表达了他立志献身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心。

在旅日约17个月后,1919年3月,21岁的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即将创办大学部的消息后,决定“返国图他兴”,报考南开大学。时值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风暴——五四运动爆发,天津学生积极响应投入运动,天津学生联合会、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等相继成立,周恩来以校友身份“天天到南开区”,投入到这场伟大的革命实践中。他请愿示威、与反动当局交涉、营救被捕代表等,经受了严峻考验。具体表现在:

主办传播革命舆论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并任天津学生报社联合会负责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以民主和科学为思想武器向旧世界宣战,成为当时天津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旗幟,被誉为“全国的学生会报冠”。周恩来是报社主编,他以笔为武器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先后在报上发表《革新、革心》《评现今舆论界并问〈益世报〉》《黑暗势力》《敬告日本来华学生》等。

创建学生爱国运动团体觉悟社。经过总结与北洋军阀政府斗争的经验教训,周恩来与郭隆真、张若茗、谌小岑等提出在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两个团体中选出一些骨干分子组成一个更加严密的团体,以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这个团体取名觉悟社,成员最初有20名,男女各半,同时创办刊物《觉悟》,进行新思潮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觉悟社由于有明确的革命任务,有严格的自我要求,有很强的战斗力,从而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

1919年9月25日,周恩来成为南开学校大学部(稍后改为南开大学)第一届文科学生,共在南开大学读书11个月。入大学后,他积极投身爱国革命运动,成为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1920年1月29日,他因领导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的逮捕,入狱5个多月,经多方营救才于7月17日出狱。被捕期间,周恩来和难友一起坚持斗争,开展学习活动,研究社会问题。出狱后,周恩来更加认清了严酷的社会现实,认为要联合和改造全国各地的大小进步团体,“才能改造旧的中国,挽救中国的危亡”,同时积极进行社团活动,筹备新报。

周恩来的国外教育经历

在日本的教育经历

1917年10月,周恩来在日本东京神田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文,拟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在日本,周恩来发奋读书,埋头用功,以考取官费留学生。虽身在国外,周恩来依旧牵挂“家国恨,天下事”,认为在日本留学,首先必须“刚硬志气,不为利起,不为势屈”,必须立有志向,“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周恩来积极投身到救国活动之中。1918年5月,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政府即将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旅日中国留学生对此强烈反对并采取实际行动抗议。周恩来集中精力投入这一抗议活动,积极参加各种集会,散发爱国传单。二是积极参加爱国团体活动。在日本,周恩来参加新中会,在入会演说时他分析中国衰弱的原因,即“不能图新”,“不能保旧”,“不能改良”,希望大家能“图新”,中国才有希望。

在日本期间,周恩来投考两个学校都因为日文成绩不理想而未被录取,他认为“此羞终不可洗”。虽然未考取日本的官立学校,但是周恩来在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片山潜的《我的社会主义观》、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河上肇的《贫乏物语》以及《新社会》《解放》《改造》《社会问题研究》等杂志,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政治营养。他在思想上有很大提高,对接触新思想甚是欣慰,认为“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

在欧洲的教育经历

1920年11月,在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的推荐、资助以及北京华法教育会的组织下,周恩来由上海乘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赴法国勤工俭学,以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在法国巴黎拉丁街住了约半月后,周恩来去了英国伦敦,因其认为英国是“世界之政治商业中心”,故决定投考苏格兰首府的爱丁堡大学。在旅欧期间,周恩来对欧洲做“社会实况之考查”,“密切注视国际国内局势的动向”,参加勤工俭学,在雷诺汽车厂做工,为勤工俭学同学争取权利。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广读博览,涉猎各种学说思潮”,为国内报社投稿,如《欧战后之欧洲危机》《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德国赔款问题之决裂》《西欧对俄对德之方略》《英法最近之意见龃龉》等40多篇稿件。

1921年春,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此全身心从事党团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革命运动中。此外,由于共产国际成立,欧洲各国共产主义运动高涨,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报刊十分流行。周恩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研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英国共产党机关报《共产党人》等,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周恩来的早期教育,或为“立志”,或为“救国”,体现了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猜你喜欢
南开立志学校
高振魁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苏梦飞
学校推介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辉煌的起点:论南开新剧团早期剧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