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利用英文输出我国的石刻文物文化

2018-05-25 02:22桂海碑林博物馆社教部广西桂林541000
文化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石刻导游文物

李 慧(桂海碑林博物馆社教部 广西 桂林 541000)

随着新时期英语导游培训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石刻文物导游培训教学模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英语导游培训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教学模式分析以及《龙图梅公瘴说》的教学应用

1.石刻文物英语导游培训教学模式分析

石刻文物英语导游培训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包含教学过程、意义建构和考核评价三个教学阶段。

图1 基于建构主义的石刻文物英语导游培训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教师通过该教学模式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几个要素,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些要素的影响下,学习者将通过该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来获得利用英语表述碑刻内容的知识技能。

2.该教学模式的应用

如图2所示,《龙图梅公瘴说》是桂海碑林博物馆中一件著名的摩崖石刻。我们将以它为例来讨论对石刻文物英语导游培训教学模式的应用,并分析此教学模式的普适性。

图2 《龙图梅公瘴说》石刻

《龙图梅公瘴说》的教学活动,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和意义建构过程,利用教学模式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与博物馆现有的教育资源相结合,开展石刻内容的英语解说培训。该教学过程利用了龙隐岩石刻群、周边自然环境和《龙图梅公瘴说》摩崖碑刻作为教学过程的辅助环境,为学习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所以,此培训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习者之间合作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下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石刻文物英语导游培训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

1.石刻内容教学

教学过程利用桂海碑林博物馆生动、丰富和接近于历史原貌的环境,创造有利于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情境。首先围绕碑文的中文,通过引导性教学,讲解石刻的文化背景和基本内容,建立概念框架。在完成利用中文理解石刻的含义后,进一步引入英文译文,让学习者对照中文理解英文表述方式,全面系统地掌握石刻文化、背景、内容及其英文表达。

2.提问与对话

碑文采用了一种比喻的方法,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观点。由于内容涉及到当时的地理、自然、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提出关于碑文的关键性问题,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碑文内容展开调查,搜索相关资料,开展学习研究。

3.知识与技能教学

这是提问与对话和合作学习两个教学阶段之间的关键环节,首先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学习者通过自我分析进行探索尝试。在学习者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加以提示,帮助学习者沿概念框架逐步发展。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应该逐步减少,以使学习者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此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列出并详细解释相关的英文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同义词有哪些等,并要求学习者进行记忆,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文物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尽量多的掌握相关英语词汇。

4.合作学习(自由讨论-协作)

虽然合作学习或自由讨论-协作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导,但是其作用不再是硬性指示讲解,而是协助和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与学习对象之间的准确定位,以及正确理解古文的含义和正确地英语表述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习者之间、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讨论创造条件,并通过实地训练对中英文表述的问题深入思考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打下基础。通过进行小组讨论、相互的英语试讲,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和英文表述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应用。

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分析

1.学习者学习更深入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习者可以完成《龙图梅公瘴说》相关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者对石刻的历史、作者背景、碑文内容和相应的英文译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在石刻内容教学环节,博物馆的自然环境、石刻群、文献库、网络学习资源和虚拟成像等文物展示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和历史知识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石刻文物反映的历史知识以及他们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应当具备的英语技能,更好地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又比如在提问与对话环节,教师为了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提高理解的效率,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

问题1:什么是岭南自然环境中的五瘴?为何人们谈瘴变色?英语有哪些表述方法?

问题2:梅挚在文中用官场上哪五种腐败现象来比喻五瘴?用英文如何表述清楚?

问题3:古代著名人士对生死之道有哪些观点?常用的英文词汇有哪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习者了解到《五瘴说》文中瘴气原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毒气。了解梅挚的“五瘴说”指的是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及帏薄之瘴。

2.教师教学更灵活

比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在古代,广西为什么被称为“瘴疠之乡”?自然的瘴气与官场上的“瘴气”有什么联系?《五瘴说》又是怎么来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更灵活地运用知识与技能教学环节,概括介绍这些内容:古代,广西地处偏远,又受喀斯特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湿热,很容易滋生各种病毒、细菌,自然界中弥漫着各种“岚烟氛雾”,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岭南一带自古就有“瘴疠之乡”的称谓。宋代以来,岭南成为谪贬官员的流放之地,一些中原人士被贬到这里,由于水土不服,饮食起居失调,加上沾染了湿热的毒气,就容易患病,甚至病死,因此,古代的官员是很害怕到岭南来做官的。而宋代官场上的一些腐败风气也日益盛行,梅挚深感痛恨,于是在他任职昭州期间,针对人们的惧瘴心理,写下了这篇以土瘴比喻当时贪官污吏腐败行为的《五瘴说》,表达了官场的腐败比自然瘴气对人和社会的危害更为强烈的观点。文章问世后,得到很多有识之士、清廉正直官员的肯定。绍熙年间,广西经略安抚使朱希颜将《五瘴说》刻石于龙隐岩,并书写跋语加以评论,对官员有着劝诫和警示的作用。灵活地教学,不但让学习者掌握了学习内容,还可以让学习者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英文词汇和语法,纠正发音。

教学模式应用的普适性

上述举例显示,本研究提出的教学模式适用于石刻文物的英语导游培训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文物本身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在应用上述的教学模式时,注意调整不同环节的权重,适时地突出相应文物的特点,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对文物内涵和英语解说的意义建构过程。

尽管不同的石刻文物在历史年代、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些环节和元素可以应用于不同石刻文物的教学过程,改进石刻文物英语导游的培训效果。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模式对于不同石刻文物的英语导游培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结语

本文以《龙图梅公瘴说》石刻教学为例,论述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详细论述了它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形成了一整套有序、合理地教学体系,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最终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可以有效地改善目前石刻文物英语导游的培训质量。

猜你喜欢
石刻导游文物
西狭颂摩崖石刻
文物的栖息之地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网约导游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