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模式的改革探索

2018-05-25 08:49林立洪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

林立洪

[摘要]近年来,国外留学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对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不认可,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对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构建一种接轨国际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经济强国的一大保障。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将促使现有的学位制度、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更加接轨国际。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学位制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15-03

引言

当前学术成果创新不足,人才的缺乏国际竞争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一直重视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吸引了其他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但来华的留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是小国家,且攻读高学历的人偏少,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相比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接收国外留学生的院校大多具有中央部属的背景。

我国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起步较晚,从学习苏联的经验开始,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开始加强同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交流。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度中断,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大量地公派留学生、接收来华留学生、探索了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等模式。

一、国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述评

美国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分学术类和职业类两种类型,学术类硕士涵盖文学硕士和科学硕士学位两类,许多硕士项目提供论文与非论文的选择。职业硕士学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终端”硕士学位,此类硕士不通向博士学位项目,类似于我国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时间一到三年不等。多层次的学位授予类型及高质量的培养水平吸引了全球学子赴美求学,而美国高校的开放程度较高,可面向全球招生,也没有研究生入学考试,各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较大。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全球学子赴英求学,同时给予了高校很大的办学自主权。英国高校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了与国外同行单位新建高校,与境外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的方式推广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英国高校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采用了有利措施来推进与境外高校的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同时简化来英留学手续,将教育的国际化作为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

德国曾经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高等院校,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德国高校的综合竞争力逐渐下降。在教育体制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下,德国政府以《博洛尼亚宣言》为主导,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改革,德国积极参与欧盟教育项目,并改变传统学位制度,部分德国高校开设了全球招生的硕士班,采用全英授课,毕业生可以英文撰写论文,在学制上也采用英美模式,并授予硕士学位。高校扩大了外国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高度重视在研究领域加强国际合作。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适应经济的急速队伍发展,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教育的国际化,并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日本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国策,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国际化,从日本内阁到地方当局都有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了五个为海外赴日留学生服务的全国性机构,确保外国留学生及研究者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学习与知识交流场所,实施“留学生交流支援制度”派遣很多学生和学者赴海外留学,并逐步在海外建立分校。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日本高校实行了研究生入学制度的弹力化,改革学位授予制度,接轨国际上其他国家。

香港高校的办学理念国际化深入骨髓,在招生、培养、学位制度等方面融合了英美教育的理念,并吸纳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多所高校均进入世界200强。香港地区高校与世界名校联合设置课程内容,研究生在读期间能辅修国外大学课程,香港各高校面向世界广纳入才,导师队伍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比例非常高,香港的学位教育非常严谨,研究生入学采用申请审核制,入学3个月后会举行资格考试,来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生中生源国际化的比例非常高。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已大多国家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参考。国际化是一种办学理念,国际化并不是说采用全英授课,全英教学就是国际化,而是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所培养的人才接轨世界。

二、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模式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模式大致有“双硕士项目”、“留学生”、“合作办学”三种主要形式。

(一)双硕士项目

目前,较多国内高校与国外院校签订联合培养的双硕士项目,大多采用“1+1+1”的模式,双硕士项目是在两个不同国家的培养模式下独立进行,双方的教学方法不一致,课程教学内容也不大相同,教育背景的差异,要求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高质量地完成培养要求具有一定的困难,单个双硕士项目能接纳的研究生数量有限。

据统计,清华大学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开设了30项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项目。北京大学目前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维多利亚惠灵顿大学,香港大学、巴黎政治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双硕士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追求合作学科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办出一批高質量、有特色、受欢迎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现共有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目前已开展了7个硕士双学位项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与荷S蒂尔堡大学开展金融学博士项目。

(二)留学生

(1)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留学期限为12-24个月,每年约资助几个人的名额,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两种模式,以资助博士学位为主,硕士学位所占的比重非常少。(2)外国留学生来华。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培养质量及营造良好的氛围,该方式一般需要教育部的批准,目前基本集中在综合性重点大学中开展,且大多以项目的形式开展,辐射面比较小。(3)自费出国攻读学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些有条件的家庭都会选择将子女送到国外进一步进修,这一现象尤其在地方院校更为普遍。留学生项目起步较早,但相对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数量还是较少,且容易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

(三)中外合作办学

受制于我国的学位管理办法,这种模式在我国推进比较缓慢,目前大致有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温州肯恩大学、广州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莫斯科大学等实体办学单位,且大多集中在本科生的培养,在研究生的辐射面比较窄。合作办学模式中对生源质量要求高,同时教学模式完全接轨国际,师资队伍完全国际化,所培养的人才即紧口中国实情又接轨国际,只是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很广的辐射面。

总体来看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系统多为局部力量,国际化人才培养仍以输出为主,我国政府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投入和支持不足,受制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成本较高,造成了国际化教育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专项。

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院校中“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现象严重,大量优秀人才通过国外留学的方式流向世界各地,国外留学的人数也居于世界前列,人才的流失给经济的转型带来隐忧,国外留学费用昂贵,为普通家庭的經济不能承受,探索适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在观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但也存在尚未确立清晰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目标和路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教师和研究生的国际交流相对有限、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的国际化层次不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水平较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意识不高

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教育也是一种资源,教育质量的高低也是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准。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国际化的渗透不够,反观国外政府将教育的国际化和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以法规条例等形式推进教育的国际化。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研究生的年均招生规模60余万,而报名人数达160余万,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还是属于选拔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生院校不愁生源,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不够,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按部就班,培养中未能接轨国际。

国际化战略意识缺失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在中国本土的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公司的核心管理层由香港、台湾、新加坡人等占据,我们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规范的职业化修养缺失,在企业需要通过专业的职业培训过后才能上岗,往往只能从最基层开始做起。

(二)师资国际化比例低,国际合作交流形式化

多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引进国际化的人才,也通过访问学者的形式公派了大量高校教师出国进修,但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相应学科国际知名的学术大师稀缺,各高校中外教少,外教大多集中在语言类学科,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贡献有限。学术大师的稀缺造成了我们教育与当前社会前沿需要的脱节。各高校行政化严重,行政指挥棒对高校的教育、科研干涉过多,造成国内高校对学术大师的吸引力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对外的国际合作交流,但未形成明显成效,究其原因是未能将“国际化”与“本土化”形成很好的对接。目前,我国高校接收留学生或者国外访问学者的人数偏少,说明我们的教育及科研得不到国际认同。

(三)研究生教学国际化水平低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知识性教学方式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技术现代化程度不高一些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不足制约研究生创新勇气、国际化交流欠缺限制研究生国际视野、参与性研究不多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国际化特色不强阻碍研究生国际拓展等制约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国际化课程偏少,尤其是学科主干课程缺乏前沿性,课程体系不够完整,相关课程的教材等教学资源缺乏,与国外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差距。我国高校教师的待遇不高制约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投入,高校的考核机制过于侧重科研能力,造成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不够重视。

(四)学位授予制度形式化,国际认可度低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还是比较紧缺,相关高等院校以获得越多学科的学位授予权为荣誉,学位授予权的大扩张造成具有硕士学位授予的高校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参差不齐。我国研究生的学位授予率是全世界最高的,淘汰率不高造成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对学业、科研、实践不够重视,相应能力提高也不大。

我国目前有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两种类型,但本质上同一学科的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上差别不大,专业学位在入学、培养及学位授予上要求低一些,其高收费、轻管理的特点加剧了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社会及国际认可。

四、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分析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应该是以教育理念国际化为基础,以教育科研国际化为支撑,以教学方式国际化为手段,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国际化为保障。目前,我国高校需要借鉴世界知名大学的相关经验,在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学、学位制度等方面,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国际声誉,增强研究生的全球性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

(一)以教育理念国际化为基础,建立教育国际化思想体系纵观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历程,教育国际化这一目标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果。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偏低,--方面是由于教育国际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是人才的匮乏,高端技术产业缺乏竞争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处于世界前列的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化是手段也是方法。

具有条件的高校要以教育国际化为办学理念,拓展为社会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尤其是各重点大学及各地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大学,要选择一些学科及专业开展国际化教育的改革。

(二)以教育科研国际化为支持,提高研究生师资国际化水平

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要采用“引进来”及“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水平。各高校可选择部分具有潜质的教师赴国外进修或合作科研,将海外背景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前提,以强制性的手段要求教师的教育或科研与国际接轨。

各高校要为国外学者来校交流及来校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便利,部门核心课程可直接引进外教进行集中教学或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让教学国际化落到实处。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合理布局。對于工科专业涉及知识产权、专利权等,对文科类专业涉及经济体制及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国际化要与本土化有序结合。在某些弱势重要学科领域要吸纳国际上领先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接轨世界,以成果促进教学的国际化推进。

(三)以教学方式国际化为手段,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要解决教学的国际化,要从教学主体、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四方面进行国际化的改革。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为了教学而教学,各高校对教学质量的监督要侧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教学资源是否齐全、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学生课后对该课程的自我学习要求等。

各高校要大力推广全英课程教学,一是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二者可以吸引留学生来华留学。通过系统全英课程设置,可促进教师对当前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的求索,研究生投入到课程教学的兴趣也大大提高。当前的课程教学活跃性不高,缺乏小组合作及讨论,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国际化为保障,完善学位授予制度

研究生分类培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现有的学位授予类型及培养方式定位不准确。为提升我国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要重视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标准,鼓励相关高校和世界500强企业在实践教学、行业调研等领域合作,逐步放开部分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加大高校国际办学的自主权,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推进政府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协议和公约的履行。

对现有的学位授予制度进行修订,丰富我国的硕士学位类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门类,通过改革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将专业学位硕士学习年限压缩在1-2年,并逐步引导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向博士学位研究过度的体制,明确我们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同时提高学位授予的标准,提升学位含金量。

五、结论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普遍,模式也比较成熟。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迅速扩大。历史证明,照搬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研究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并没有一套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只有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在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国际化的改进,才能使得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更加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素质,塑造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I1]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58-63.

[2]杨韶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J].教育科学,2013(2):73-77.

[3]朱红,马云鹏.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思维:来自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2(6):46-51.

[4]邵延峰,伊宝玲.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29-33.

[5]龚克.关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1-3.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
聚焦港口国际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