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乐论》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2018-05-25 11:27孙铭一梁旭方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乐论荀子传承

孙铭一 梁旭方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从先秦以来,经过数千年的扬弃发展,可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对我国新时期的美学思想发展乃至先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对荀子《乐论》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在精心梳理《乐论》中的传统美学思想精髓及表现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乐论》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及意义,最后揭示《乐论》呈现的美学思想传承与创新对策。

关键词:荀子《乐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承;创新

在我国传统典籍中,荀子的《乐论》地位非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尤其是《乐论》中体现的美学思想,充分展现了荀子对于“乐”、“道”、“和”等概念独特的理解和生动的诠释。从某种意义而言,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荀子通过《乐论》的创作,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传统美学思想,更是为统治阶层借助礼乐重构社会秩序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总体来看,荀子在《乐论》中阐释的美学思想,生动体现在其对“乐”的深邃理解,即从象、文、道、和四个方面论述了和的丰富性。

一、《乐论》传统美学思想及表现

(一)中和之美思想及表现

从某种意义而言,荀子的《樂论》上承《尚书》以及孔子的有关言论,下启《乐记》、《礼记》,可谓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乐”、“和”、“礼”的独特阐释,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学作品。《乐论》中的传统美学思想精髓是以中和之美为引领,兼具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从而实现了文学、美学和政治及社会伦理的完美统一。《乐论》中的中和美学思想精髓,鲜明而深刻地体现在荀子关于“乐”对军事、政治的促进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以“乐”育人、以情感人,实现君臣同心、上下同力,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做铺垫。也许,在军事领域中,荀子以“敌国不敢婴也”来揭示中和之美(具体体现在君臣和睦、将帅一心)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实现“和”可以使兵劲城固的目标。

(二)协调之美思想及表现

荀子在《乐论》中关于协调之美或者和谐之美的经典论述,集中体现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动诠释了自然社会与人文环境的运行,具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人们只有适应、顺从和运用这种基于和谐及协调之美的客观规律,才可以有所作为。另外,荀子还在《乐论》中倡导,“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善以成”的和谐、协调理念,旨在引领人们要注重“乐”与“礼”及“和”的统一,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并与外部环境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应当指出,荀子在《乐论》中提出的“协调之美”思想,是在继承、扬弃其他学派和文人美学基础上,而形成的独特协调美学思想理念。比如,对于道家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美学思想,荀子进行了内涵延伸,将其应用到自然、人文和社会之中。

(三)和善之美思想及表现

荀子在总结、继承和发扬《论语》以及《礼记·中庸》等早期作品关于和善之美思想的基础上,从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视角,生动地论述了和善之美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价值。在荀子看来,和善之美不仅包括和谐的形式之美,更包括基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之美,是一种兼具形式与内容并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一种美学思想文化。众所周知,孔子曾经在《论语》中指出,“克己复礼为仁”,又提出“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实际上孔子只是从内在层面揭示了和善之美的内涵。尽管后期《礼记·中庸》中也提出了“仁者爱人”等十种具体道德修炼内容,但始终没有摆脱注重内容忽视形式的困境。在荀子看来,和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和与善,“和”是形式,“善”是内容。只有做到二者的统一,才可以实现和善之美,从而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和价值追求。

(四)和合之美思想及表现

在荀子看来,所谓和合之美,其核心价值追求和根本要义就是坚持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并倡导“兼收并蓄”的美学文化理念,从而将和合之美的基因融入到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之中。在荀子看来,基于“乐”的典奏不仅要实现家庭的和睦,也要实现社会伦理的和谐,也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这是《乐论》中最为深刻的“三位一体”和美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传统美学中的和美系统观、整体观。荀子在《乐论》中提出,“观其会通”、“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实际上就是要向人们揭示,要想全面地认识事物,就必须要从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和审视。实际上,当今社会倡导的系统理论、联系观点和辩证思维,均可以从《乐论》中找到其渊源。比如,在荀子看来,人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不仅受制于自然与社会,还会作用于自然与社会,并在《乐论》中以“天人合一”的美学文化与思想理念进行佐证。

二、《乐论》美学思想的传承

新时期,伴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思想界、文化界应该积极传承《乐论》中的美学思想,向荀子学习、向前人学习、向经典学习,将传统美学思想文化、道德模式、价值追求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现代美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前文所述,荀子作为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其经典著作《乐论》中用了相当长的篇幅论述了他的美学思想,尤其是围绕父子、君臣、国家与社会、民众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从伦理学、道德学层面进行了系统阐释,旨在引领广大民众在努力工作、发奋图强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得失和国家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今天,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文化管理机制的逐步创新,各种文化思想和美学思想正在加速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态势正在逐步形成。但是,新时期我国美学思想的创建,必须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始终坚持对传统美学思想的敬畏和借鉴,积极吸取合理成分和有益基因,坚决反对美学思想自由化、西方化。新时期,对荀子《乐论》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就是要牢牢坚守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个人全面发展的美学思想发展理念。总之,我们只有传承《乐论》中的传统美学思想,才可以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国家永续发展。

三、《乐论》美学思想的创新

新时期,伴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纵深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思想界、文化界在积极传承《乐论》中的美学思想基础之上,还要大力扬弃和创新传统美学思想,努力做到以先进的美学思想引领人、以优秀的美学思想塑造人、以完善的美学思想鼓舞人,促进我国现代美学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由于时代的局限、认识的视角和思维的限制,荀子在《乐论》中阐释的传统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性、滞后性和封闭性。荀子在《乐论》中阐释的传统美学思想,尤其看重国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自我发展、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上,显得很封闭,缺乏开放和创新基因。新时期,我国思想界、文化界在积极传承《乐论》中的美学思想基础之上,大力扬弃和创新传统美学思想,就是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三者的有机统一,努力做到以国家富强引领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以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陈望衡.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J].焦作大学学报,2016(2):40-42.

[2]吴玉伦.“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J].齐鲁学刊,2017(3):39-40.

[3]廉永生.礼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J].魅力中国,2016(9):85-86.

[4]秦海金.当代美学的价值重构及其功能[J].求是学刊,2015(1):99-100.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乐论荀子传承
从班固的礼乐观看汉代乐论思想的重建——以《汉书·礼乐志》为例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萨班《乐论》所体现的音乐知识体系和审美特征研究
萨班《乐论》再翻译的必要性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吕氏春秋》乐论对《文心雕龙·乐府》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