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2018-05-25 16:40张华轩宇徐艺涵
戏剧之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隔离戏剧表演

张华轩宇 徐艺涵

【摘 要】在戏剧表演中,需要将隔离与开放进行合理融合。但是在实际表演过程中,需要保持怎样的隔离状态、需要多大程度的隔离等,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戏剧表演中的“隔离”效应与“开放”效应进行探究。

【关键词】戏剧表演;隔离效应;开放效应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11-02

在传统的西方戏剧表演中,通常是向观众呈现一个有三个维度的布景形成的箱式空间,其中的切面作为向观众呈现表演的出口。为了能够使演员更好地表达角色情感,在训练与练习时,就要求其能够将观众想象成“第四堵墙”。随着戏剧的不断发展,德国当代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在吸收中国戏曲等元素后,对戏剧创作、戏剧表演等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认为戏剧表演中最重要的是观众通过观看戏剧,能够获得一定的感想与感悟,通过冷静、客观地评价戏剧中折射的社会现象,从而对生活形成理性的认知与判断,并能据此做出改变。

一、戏剧表演的隔离效应

所谓戏剧表演的间离理论,是布莱希特为了能够促进“非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新型戏剧的发展,对喜剧表演中的戏剧结构、舞台结构、表演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戏剧表演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的戏剧表演实践中,倾向于将戏剧间离理论作为一种表演方法。[1]

在具体的戏剧表演中,将间离作为一种表演方法,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第二层是观众用疏离和陌生的态度来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是剧中人物。应用戏剧间离法,可以使观众对戏剧中所描绘的事件,通过冷静、客观分析与批判,从而有效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推倒舞台上的“第四堵墙”,有效突出戏剧的假定性。[2]

间离效应与传统的欧洲戏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在传统的欧洲戏剧中,讲求通过戏剧表演,从而为观众制造一定的幻觉与想象,并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重点就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再现与创造。这种传统的表演更加强调戏剧性,与传统的电影叙事形式是比较相似的,都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性与完整性进行重点强调。随着传统戏剧的不断发展,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时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戏剧表演理论体系,要求演员在其表演过程中能够通过构建“第四堵墙”与观众隔离,从而制造出生活幻觉。在该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还衍生出“表演派”与“体验派”两个不同的派别。虽然二者都认为在戏剧表演中可以通过演员的行为、表情符号来进行模仿,从而使观众能够感觉到表演的真实性,只不过演技派更加注重对演员表演技巧的训练,演员可以与角色完全分离;体验派则强调演员在其表演中加入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这样,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就在自我与角色之间游离与转换。[3]

二、“间离”的开放效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特点,传统的戏剧表演受到了质疑,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布莱希特在其戏剧理论中提倡戏剧表演应用“间离”效果。在对戏剧舞台进行布置时,要求能够创造出与真实环境存在一定距离的“真实”,要使观众认识到是在观看演出,避免將戏剧当成真实的生活场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观众从表演中抽离出来,从而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4]

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1986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该话剧也是应用间离效果比较成功的戏剧之一。这是因为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将“现场性”作为其创作的基本原则,在其创作与表演中要求能够打破观众与作品之间二元对立的局面,要尽可能使观众与艺术创作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为了能够打破观众的想象与幻觉,该剧采取了最根本的方式,即破坏叙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暗恋桃花源》采取了戏中戏的表现形式,两个剧组,其中一个以《暗恋》为主题;另外一个则是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蓝本。安排两个剧组同时进行彩排,这也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并随着剧情的变化出现较大跳跃。而且该剧通过两个剧组共用一个场地排练,对剧组之间的矛盾进行放大处理,也使得戏剧表演达到了顶峰。

三、“隔离”与“开放”的合理把握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布莱希特的理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将西方传统戏剧理论作为基础,这是一种与写实主义相对应的表演形式。要想实现该类戏剧的价值与效果,就需要将该故事情节背后隐藏的具有社会批判性的观点挖掘出来。[5]因此,在戏剧创作与表演中应用间离观念,就会使观众与演员对该戏剧背后所暗含的社会意义、社会批判等达成共识,这与传统的戏剧表演中,观众与演员的情感达成一致的表演形式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观众对该戏剧故事的关注,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包含的批判、反思意识上,这也使得其批判性更加明确,与我国传统戏剧中的开放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我国传统戏剧中,主张能够通过表演,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与剧中的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能够达到一定的审美、教育等作用。在表演中,要求演员对角色进行深入揣摩与分析,对角色的性格、形态、言语等进行深入研究,将自己的见解与情感体验都体现在角色上,使观众意识到其表演是有意识的,使观众通过观看表演,产生与角色同样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互动并参与到互动中,对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情感也更加深刻。[6] 因此,在现代戏剧中,需要根据两种表现方式的特点与优点,在进行戏剧创作与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深入解读,并选取合适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能够使观众在进行冷静客观思考、分析与判断的同时,也能与演员进行一定的交流与互动。

在戏剧表演中对“隔离”与“开放”进行合理融合,并不只是将这两种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结合起来。就其本质来看,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戏剧表演中机械地将这两种舞台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不仅会使戏剧结构显得不伦不类,也会使戏剧表演的主题思想受到影响。因此,在戏剧表演中,要根据戏剧内容、戏剧作用目的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合理选取。如果该剧教育性较强,在表演时就可以应用布莱希特的观点,加强演员、剧情、布景等元素的表现力,从而实现其解释功能。例如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让演员与观众对话,使观众参与到戏剧表演中,这样也能使主题更加深入,观众对该剧的体会与感悟更加深刻。[7]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面临的诱惑较多,且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思想观念逐渐多元化,在戏剧表演中,有一些剧目需要引发观众进行社会思考,但是又不给出明确的结论,演员在表演中就要注意,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而是要尽可能采用比较封闭的表达方式将该故事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自主思考与反思,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

以布莱希特创作的《四川好人》为例,其本身是一部寓意剧,具有较强的间离效果[8],其舞台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普通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比较夸张。该剧共有十场戏,其中过场有六个,使得该剧的结构更加松散,观众被迫进行非本意关注,推测每场戏与戏之间的逻辑关系,解读导演的创作意图,从而实现间离效果。在过场中设计了一大批与该剧不相关的人物,并对该剧展开客观分析与评价,这也会引发观众对该场戏进行回顾与思考。

《四川好人》的第一、第二、第五、第六过场戏都是通过老王向神仙汇报沈黛的情况来使观众的思想情感被短暂中断,通过对话来回顾与思考。该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歌唱片段,这些歌唱的片段,也大多是对该剧情节进行评价,也有部分是针对剧中某一事件的深刻内涵进行评价与提示,启发观众主动思考。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将观众从戏剧塑造的世界中抽离出来。但是与传统戏剧不同的是,在《四川好人》的结尾,是通过一个演员到幕前向观众朗诵结束诗的方式宣告该剧结束,使演员与观众进行了互动,同时也实现了陌生化的戏剧效果。

该剧还采用了标语牌、歌唱、象征性的舞台布景、虚拟的表演动作等来对其间离效果进行表达,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还能对包含在戏剧情节中的意义进行挖掘。在该剧中,有同一个演员扮演两个性格、形象对立的角色,可以较好地实现其间离效果。在对间离效果进行灵活应用时,也注重将戏剧的“开放”结合起来,以加强演员同观众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使观众通过夸张的剧情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产生联想;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观众从剧情中抽离出来,对该剧情与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反思。

四、结语

随着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家在创作戏剧作品的过程中不再拘泥于对事物表面形态的刻画,更加注重对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剖析。在创作中通过应用间离效果来塑造生活之外的情节与形象,可以使观众从故事情节中抽离出来,能够冷静、客观地对故事情节进行评价与分析,也可促使观众对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进行回顾与思考。部分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可能会对布莱希特的戏剧表演理论感到陌生,甚至觉得其间离表演理论对观剧感受产生一定的阻碍。这就需要创作人员能够对表达、表演方式进行改进,合理把握“隔离”与“开放”,在实现陌生化效果的同时,也能同观众进行有效互动,从而体现其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2]杨蓓.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在《暗恋桃花源》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42-46.

[3]陈瑜.戏剧表演在开放教育英语学困生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41-144+149.

[4]杜彩.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此在—彼在”寓言结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0,(02):87-91.

[5]孙惠柱.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实验[J].戏剧艺术,2010,(06):100-106.

[6]王雅琦.畸變中的角色、时空与人物——电影《黄金时代》中的间离效果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72-75.

[7]屈菲.论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及其反叛性——以《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5,(08):145-148.

[8]张丽娟.让观众在观影中思考——《让子弹飞》之“间离效果”手法分析[J].电影评介,2012,(22):42-44.

猜你喜欢
隔离戏剧表演
浅析戏剧表演中的感觉艺术
微表情在戏剧表演中对艺术真实塑造的作用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幼儿隔离中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