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一题一课”模式下的复习课探究

2018-05-25 15:36李建标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6期
关键词:一题一课一题中学数学

李建标

背景:复习课怎么上?似乎没有固定的方式,很多老师习惯于知识梳理、例题讲评、巩固训练式的流程,由于要兼顾全课复习的容量与例题的覆盖面,所以常常在复习课、公开课的教学中出现题量偏大、各个小题之间关联度不强等现象。基于此,乐清市教研员吴老师组织了“一题一课”主题教研活动,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一次观摩课的教学设计,谈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原题呈现

题目:(2016年温州市中考数学试卷14题)如图,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A′B′C,使点A′落在BC的延长线上。已知∠A=27°,∠B=40°,则∠ACB′=_______度。

二、教学简案

活动1 从“弱化”条件出发

问1:如图,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A′B′C′,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

由“△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A′B′C′”这样一个简单图形切入,起点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再通过开放式的提问,让学生从简单图形可以得到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回顾旋转变换的相关知识。

活动2 原题呈现

问题2:刚才我们研究了在旋转过程中,这个图形的共性。那么在旋转过程中,有没有哪些特殊位置值得我们研究?

探究一、已知∠A=27°,∠B=40°

(1)使点A′落在BC的延长线上,则∠ACB′=____。

(2)使点B′落在AB边上,AC=2,求线段AC所扫过的路径的面积?

(3)连接BB′,AA′转动三角形,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将关注特殊位置,鼓励学生画好图像后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分组讨论之后,由各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他们小组设计的问题;在各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向探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原题(2016年温州市中考数学试卷14题)。

活动3 特殊三角形的旋转变换

问题3:当旋转角为多少度时,△B′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呢?

探究二、

(1)连接DB、EC相交于点H,AB与CE相交于点M,试判断DB、CE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若AB=AC=2■,AD=AE=■,当点D落在BC边时,求线段CD的长度

(3)如图以AB为边向外作△ABP,其中∠APB=45°,BP=3,AP=7,求线段CP的长

【设计意图】

问题3只是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一下,感受旋转变换中旋转角的关系;探究二(1)的本质是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探究二(2)与(3)就是想把这堂课引入高潮,其中第二问求CD得长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求解,在一题多解中提高解题能力;最后一问,如何利用旋转构建全等,是学生很难想到的。在45°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联想到什么图形?能否画出来,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给2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思考的进展。

三、教学思考反思

1.课堂走向简约的同时,就追求了“开放教学”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当我们设计出“一题一课”之后,课堂教学就自然地从形式上走向了简约,这时在各个环节的预设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打磨,通过开放式设问追求开放的数学教学,这也是上面课堂生成中,有学生提出了精彩的问题,并且产生了众多积极的“一题多解”的原因.值得指出的是,与开放题相比,由开放题带来开放式教学是更为重要的教学取向,课堂操作上可以重视“对话教学”,即倡导在对话教学中“让学”(海德格尔语),即让学生说、让不同学生表达不同的思考,并且让学生的“思考”带动师生进一步“思考”。这样,我们的教学将会是一个意蕴生动、数学育人的课堂。

2.铺设台阶,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的突破,需要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用“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意义建构”,在分析例题背景后提炼出几何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例题所反映的本质。由于等腰直角三角板是学生熟悉的,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展开,解题时顺利添加辅助线,突破难点。

开放式的问题探究,先让学生尝试解决,思考5分钟无明显思路,开始呈现问题串,问题串的引领将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起,让学生变换观察图形的视角,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引导上,根据图形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产生联想,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促使学生多角度参与,来提升思考深度,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受挫时进行引导,受挫后的成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动机。

3.关注过程,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形成解题策略及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例题教学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把分析探究过程作为一种方法来引导。在依据几何图形来解决问题的同时,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观察,鼓励直觉判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现过程意识。如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位置的特殊化,来探究结论,从不同角度产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有效提炼基本图形,为寻求解题思路提供了可能,归纳出解题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多种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使思维层次不断提高,从中体会、感悟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积累解题经验。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J].数学通报,2013(2).

2.刘东升.静水流深有诗意——“反比例函数复习”的预设、生成与反思[J].中学数学(下),2013(6).

3.罗增儒.怎么样学会解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09(3):7-9.

4.许卫兵.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理性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5.郑毓信.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3).

6.吴增胜。专题复习要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认识的深化与提高:谈2013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3(9):9-14.

7.顾继玲.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11(7):2-4.

8.肖文龍.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浅析[J].物理教学探讨,2005(15):56-56.

9.张继泽.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J].临床检验杂志,1985(3):43-43.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一题一课一题中学数学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一题一课复习:有效设问提高课堂效率
追寻“动中折叠”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