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8-05-25 06:07范剑锋
教师·中 2018年3期
关键词:单句字音意蕴

范剑锋

摘要:当前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朗读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使得学生通过朗读环节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的能力不足,情感体验还没有完全唤醒。文章从字音和单句朗读停顿及全篇意蕴把握三个方面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与古代先贤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在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文言修养和水平。

关键词:朗读;字音;单句;意蕴;情感

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代悠久的文明,记录着古代先贤的思想言行,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曾国藩在《家训·字谕纪泽》中说,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说明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教师认为朗读不在考试的范围内,是课堂上可有可无的环节,于是花时间大讲特讲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文结构和艺术特点;把朗读等同于死记硬背,让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即使朗读,也用音频资料来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缺失。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字音和单句的朗读停顿及全篇意蕴把握三方面浅谈朗读体验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读准字音字调,是朗读文言文的基础

在古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漫长过程中,字音、字义都发生了变化,倘若用现代汉语的音和调去朗读,必然不能读出原来的味道。因此读准字音字调,是读好文言文的基础,不可小觑。

(1)读准多音字。文言文中有些字读音不同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用法不同。如“为”,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读“wei”,是动词,解释为“是”;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中读“wei”,是介词,解释为“给、替”。若不了解这些文言知识,怎么能读准字音,朗读好呢?

(2)读准异读字。在古今汉字中存在一种字形相同而古今讀音不同的现象,即古今异读,包括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用法。如“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原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称王、为王”,要读成去声“wamg”。通假异读是指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故要读“ping”。古音异读是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读时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如人名“禽滑厘”中的“滑”读作“gu”;地名“吴广者,阳夏人”中的“夏”读作“jia”;官名“太子洗马”中的“洗”读作“xian”;器物名“高渐离击筑”中的“筑”读作“zhu”;姓氏“尉迟”为复姓,读作“Yuechi”;族名“大月氏”中的“氏”读作“zhi”;等等。结合文言基础知识才能读准这些异读字,才能读出“古”味,否则会贻笑大方。

二、读清短句长句,是流畅朗读文言文的关键

古代的文章基本上是没有标点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有标点的文言文,其中的标点都是今人加上去的。虽然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都有标点,但一个短句或长句中会包含多层意思,不可能标出短暂停顿,今天的汉语句子也是如此。因此,朗读文言文时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才能将语意读正确。

(1)根据文言句意和上下文意,读出句子的停顿。首先结合已有的标点符号、课文注释及上下语句意思,初步理解句子;其次分析句子中哪几个词连在一起朗读,哪个词与哪个词之间有停顿,准确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这样在朗读时才能更符合句意。如“今天下三分”的停顿划分应为“今/天下三分”,错误的停顿划分为“今天,下三分”,这样与原句的意思不相符。此外,文言文中四字句(或是散句,或是骈句),同诗词中的四字句一样,都是两字一停顿。其他非四字句的散句,有一字、三字、四字及其以上字数停顿的,主要考虑句子意义的相对完整。若每句话都停顿准确了,那么文章的整体停顿也就把握准了,这样才达到朗读出美文的效果,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根据文言语法知识,读出句子的停顿。在朗读文言句子时,一般在成分之间要作短暂停顿,这主要集中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及倒装句式中。如“沛公,军霸上”,是主谓之间的停顿,“沛公”与“军”之间短暂停顿;“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是动宾之间的停顿。“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定语后置;“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为介宾结构后置。因此,要读准句子的停顿,必须理解句子,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这样才能把握句子中的停顿。

(3)根据其他文言知识,读出句子的停顿。文言文中往往单独在一些重要的虚字处停顿,朗读时加以突出。我们常见的在一些句首助词和关联词语后面,一般也要有短暂的停顿。如“夫”“盖”“且”“惟”“故”“然”“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外,在文言文中以单音词为主,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中变成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里却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在朗读时“地”和“方”中间应有停顿。文言句子中出现地名、姓名、爵位、官职等时朗读应充分加以注意。如“长乐/王回/深父”,其中“长乐”是地名,“王回深父”是姓王名回字深父的一个人。

三、读出全篇意蕴,是朗读文言文的最高境界

以上两个例子谈了文言文字音、字调及句子的朗读停顿,掌握了这些还不能说是读出文言文的意蕴和美感来,还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一些朗读的技巧,现结合苏轼的《赤壁赋》来谈这个问题。一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思想情感运动轨迹。《赤壁赋》的结构为:夜游赤壁一主乐客悲一主客问答一客喜而笑,反映了主、客的“乐”“悲”“喜”。而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由于内心愤慨不平,借助游赤壁写赋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情感的表现。由此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运动的线索和轨迹,就准确掌握了全文的朗读基调。二是借助有声语言的视觉联想和创作过程,在朗读的声音和语调上与人物的情感起伏变化相契合,这样才能感悟到人物的悲和喜。如第一段游览赤壁美景和第二段饮酒歌咏部分,要读出欢快语调;第三段慨叹人生短促无常,要读出悲怆的语调;第四段表述自己的人生观,要读出雄辩的语调;第五段感情由悲而喜,要把这种喜悦读出来。三是文中长句、短句相间,有偶有散,句式灵活多变,要准确把握好朗读节奏,将轻快的节奏和低沉的节奏相互转换好,读出美感。第一段和第二段部分语速逐渐加快,语调逐渐升高。第三段语速放慢,逐渐低沉;第四段苏子释然、心中疑惑顿解,语速和语调与此相反。这样在朗读中有高有低、有升有降,句式变化错落有致,读出美感、读出意蕴。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说明朗读体验在理解文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体验本身也是对文言文深入分析和深刻理解的一个过程。这样就形成了“理解全文一朗读体验一深入理解全文”的良性循环模式,学生完全唤醒情感体验,也就准确体味出全篇的意蕴。同时,教师要加强古代文学修养,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朗读技巧,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范读能力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能力。教师要结合文言文的主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出有创意的、高效的朗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感悟先贤的智慧,提高学生文言修养和文言水平。

猜你喜欢
单句字音意蕴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4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五期参考答案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