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018-05-25 07:05王振光吕娟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长方体规律

王振光 吕娟

自主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呢?

一、设计数学预习学习单,教会学生课前预习

教师要善于以书为本,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预习学习单。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流程:读书一填写学习单一想一想:初步知道了什么?我不明白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用“?”标注)—查阅资料或咨询其他人。(时间10分钟以内)。

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设计的预习学习单。

数学预习流程:1,实验:(1)动手摆一摆(2)填表(3)观察上表,把自己的发现用简练的语言或关系表示出来。2,阅读书第29至30页。完成下面的第2题。

(1)实验:请你选择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且把摆出的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每逢新知识点,教师都要提前给学生一份预习学习单,学生在预习学习单的引领下,完成自我学习任务,再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讲解,学生逐渐地感受到课前预习带给自己的那种成功感,体验感,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二、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乐园

1.教师要目标明确,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基本流程:出示课题→明确目标→展示预习成果→解决疑惑→总结提升→作业反馈。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纠正。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上,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概括能力、应用意识等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释规律、应用规律”的学习能力,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教师通过一组相等的除法算式引出商不变的性质和一组分数等式,进而引发猜想。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合情推理的能力。

(2)自主探究,验证猜想,找出规律。学生提出猜想,就会有验证猜想的动力。验证又需要有方法。此时,教师给出学生一个简单的分数1/2,让学生根据猜想先找出2/4、4/8。进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初步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进一步验证,最终找出规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展示交流机会。

(3)主动思考,积极应用。在此环节,教师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任何规律都有它的应用价值。你认为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教师设计了一个变魔术的环节,使学生非常有兴趣的投入到例2的学习中。然后在下面的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在整节课中,学生是主角,在不断的思考、交流、展示,而教师只是在适当的鼓励、引导。

2.教师一定要具有先学后教、先做后讲的教学观念,并且这一观念要始终贯穿自己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师要舍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做题,教师要把握住学生基本都理解的不讲或少讲,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易混的、不理解的,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辨析、自我认识时间和空间,教师只要不断的鼓励学生。适当点拨即可。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学会,受用一时,会学,享用一世。”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師在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题,值得教师深入研究下去。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长方体规律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拆拼长方体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