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走进辛弃疾的“世外桃源”

2018-05-26 13:10陈德兵杨雯雯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世外桃源莲蓬首词

陈德兵 杨雯雯

一、读起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我们已经学过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生:清平乐。

(有学生读成了lè)

师:跟我读一遍,“清平乐(yuè)”。后面是这首词的题目,叫——

生:村居。

师:光看这两个字,能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乡村的美景。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地把这首词读一遍?好,这位男同学。

(生朗读,把“媚”读成了“méi”。)

师:可以得99分,有哪个地方扣了一分?

生:不是读“méi”,是读“mèi”。

师:你读一遍。

(生朗读,把“yán”读成了“zhān”。)

师:你的得分也是99分,哪个问题?自己知道吗?

生:知道,我把“yán”读成了“zhān”。

师:把第一句再读一遍。

(生朗读)

师:对了,刚才那位同学,读错的地方自己发现了吗?再读一遍。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太棒了,读得都很准确。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迅速地读几遍,读熟。开始!

(生练习朗读全词)

师:好!时间到,哪个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师:读得真好!请坐!同学们,我们读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到每个字的平仄,那就更好听了。在古代,古人把挨到一起的两个字叫一个音步。看一看,每个音步的后一个字,它的平仄是什么,好不好?

(师生合作标明平仄)

师:听我读一遍,平长仄短,韵字拉长。

师:(范读)“茅檐低小……”好,像我这个样子练习一遍。开始!

(生自由练习)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生读)

师:还不错,勇气可嘉。和平常的朗读有区别了,不过,平长仄短还做得不夠充分。

(生读)

师:进步很大,掌声送给他。“小”的韵母是“ɑo”,“草”的韵母也是“ɑo”,这样的字称为“韵脚”,不管平仄,都得拉长。老师和大家合作读一遍,我读前半句,大家接后半句。茅檐——

生:低小。

师:溪上——

生:青青草。

师:醉里吴音——

生:相媚好。

师:白发谁家——

生:翁媪?

师:大儿——

生:锄豆溪东。

师:中儿——

生:正织鸡笼。

师:最喜——

生:小儿亡赖。

师:溪头——

生:卧剥莲蓬。

师:掌声送给自己!换过来,刚才老师读的你们读,你们读的老师读。

(师生合作诵读全词)

【评析: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诀就是读。我们看到,陈老师的课堂,入课就是书声琅琅。陈老师的指导特别到位,他牢牢抓住词的平仄和押韵,所以,学生很快就读出了味道。这样的指导,与陈老师深厚的学养息息相关。】

二、背起来

师:这第一个任务是朗读。读着读着,要能背。谁能试一试?(出示)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________,溪上________,醉里吴音________,白发谁家________?

大儿________,中儿________,最喜小儿________,溪头________________。

(全班练习背诵)

师:会背吗?(屏幕上只剩下题目)自己背自己的。

(一生转身背词)

师:我想问问你,你怎么就一下子记这么牢了?有什么秘诀吗?

生:先说大儿,再说中儿,最后说小儿。

师:发现了这里的规律,是吧!上阕呢?

生:每一句都是对仗的。

师:反正我是背下来了。闭上眼睛,一起背一遍。我知道了,这些同学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产生了画面,根据画面背就容易多了。

(生齐背)

【评析:学生熟读成诵,情理之中。真正的背诵不是牵强记忆,而应是自然上口,这样才能久远不忘。学生一边背,一边展开想象,这就是在理解。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如此。】

三、说起来

师:读也读了,背也背了,下面该干什么?(出示课件:这首词里有________,有________。)

师:一个空格一个词。你说。

生:有茅檐。

师:说完啦?

生:有青草。

师:嗯,说了一句。有茅檐就是有茅屋。

生:有莲蓬,还有小溪。

师:嗯?不能多一个“还”。

师:有莲蓬,有小溪。把顺序颠倒过来,先说小溪。

生:有小溪,有莲蓬。

师:嗯,有莲蓬就一定有荷花。要善于联想。好,还有谁来说?只能说一个。我觉得说一个太简单了,所以想为难一下你们。这位男同学。

生:有茅檐,有鸡笼。

师:嗯,正在编织的鸡笼。但这两者不是并列的关系。好,你说。

生:有吴音,有翁媪。

师:这两者也不是并列的。

生:有翁媪,有吴音。

师:哈哈,一个是声音,一个是老人。(指名)嗯,你知道怎么说了。你来帮帮他。就这一句,怎么说?

生:有翁有媪。

师:好!有老头。还有——

生:老婆婆。

师:老婆婆?老太太?请坐,请你再说一遍。

生:有翁有媪。

师:还有谁?说说。

生:有大儿,有小儿。

师:哦,有大孩子,也有小孩子。再说。

生:有大豆,有小鸡。

师:你怎么确定有大豆?豆苗长起来了,所以在除草?如果横线上只能用一个字呢?

生:有溪有草。

师:嗯,有水有草。这是一个办法。再概括起来说,想一想。

生:有景有人。

师:景美吗?景里面还有人。太棒了,一鸣惊人。接着说。

生:有事有物。

生:有声有色。

师:从这首词里,你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白发、青青草……

师:读起来!这首词里有景有情,这首词里有声有色,这首词里有老有幼,这首词里有动有静,哪里在动?哪里是静?

师:加大难度,再来说:这首词里最容易让我们理解错误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亡赖。

师:为什么?请你说一说理由。

生:“亡赖”与“无赖”是同音词,很容易理解错误。平常所说的是贬义词,这里是调皮的意思,是褒义词。

师:掌声送给他!这是一个通假字。(板书标记“无”)没有难倒大家,再来一个!这首词里最能表现人物亲密关系的一个词是——

生:翁媪。

师:恭喜你,答错了!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哪个字?

生:媚。

师:“好”是一般的好,“媚”就不是一般的好,是很亲密的好。“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媚,写得太传神了。逗趣,七老八十了,都成老太太老头儿了,还在那儿逗趣,好可爱呀!

师:找找最能表现人物神

情、状态的一个词。

师:手举起来怎么又放下去啦?大胆地说,说错了也没事。你找到哪个词?

生:大兒锄豆。

师:找到哪个词?

生:锄豆。

师:“锄豆”,是吧?神态没有出来。神态一般集中在——

生:脸上。

师:脸上!你呢?

生:最喜。

师:最喜是词人吧。这个“喜”好像还只是在心里的感觉。说神态。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哪个词?

生:醉。

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醉”?

(生演)

师:哎呀呀,“老人家”小心一点儿,你表演的是什么醉?

生:醉拳。

师:喝醉酒了的“醉”,是吧?掌声欢送这位演员。

师:但是我理解的“醉”跟这个“醉”不一样。“醉”是不是一定就喝了酒呢?

生:不一定。

师:如果仅仅只是写喝醉酒了才“醉”,那这个词人就写得太一般了。

生:是沉醉在音乐之中。

师:这里有音乐吗?

生:吴音。

师:吴音是什么?

生:当地的方言。

师:是陶醉在彼此说的话里边了,是不是?来来来,再读一读。怡然自乐,非常陶醉。

生:(齐)“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我陶醉在你们的读书声里了,都没回过神来。

师:这首词里最能表达辛弃疾思想感情的是哪个词?

生:喜。

师:为什么是“喜”?

生:“亡赖”是调皮的意思,说明词人心里很喜欢。

师:很喜欢,是吧?恨不得一把把他拉回来,抱在怀里,跟着“啧啧”亲他两口,是吧?来,预备读!

生:(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词人最喜什么?一起说。

生:小儿亡赖。

师:溪头——

生:卧剥莲蓬。

师:可能五六岁,可能三四岁,就自个儿屁颠屁颠地在一边玩,太可爱了!你看卧剥莲蓬的那个调皮样、得意样,这是词人最喜的。既然有“最喜”,那还有——

生:还喜。

师:只有跟别的对比才有“最喜”,还有“一般的喜”。那词人还喜什么?

生:喜大儿和中儿。

师:哦,大儿锄豆他也喜。

生:中儿正织鸡笼。

师:他也喜,是吧?

师:大儿可以干农活啦,可以帮着爸爸妈妈做什么?

生:做小事。

师:做家务活,喜不喜?

生:喜。

师:词人还喜什么?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这是喜什么呢?

生:老人家过得逍遥自在。

师:哦,过得逍遥自在,心里很欢喜。好,来读一读。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还有没有让词人喜的?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喜什么呢?

生:草。

师:喜草。你说。

生:喜景物。

师:景色——

生:很美。

师:优美怡人。把笔拿在手上,我们要开始批注了。一喜,喜景色优美(师板书“景色优美”);二喜,喜老有所养(师板书“老有所养”);三喜,喜壮有所为(师板书“壮有所为”);最喜少有所乐(师板书“少有所乐”)。

师:词人一喜——

生:景色优美。

生:(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二喜——

生:老有所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三喜——

生:壮有所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师:最喜——

生:少有所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评析:这里的“说起来”真妙!陈老师让学生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带领学生理解词意,但是他避开了平素的手法——逐字逐句提问,而是另辟蹊径,让学生用“有什么有什么”的句式来说,这样就把画面一一还原出来了。第二个说话任务,是分别找出词中的四个非常独特的词语:亡赖、醉、媚、喜,把学生对整首词的理解引向深入。尤其是用“喜”贯穿全词,令人拍案叫绝。】

四、改起来

师:下面给大家再出一道难题。“最喜小儿亡赖”,这个可爱的孩子,能不能做别的事情呢?除了溪头卧剥莲蓬,让我们觉得很可爱以外,能不能去做别的事情,也让我们感觉到他“亡赖”?比如说——

生:在草地上玩耍。

师:哦,在玩耍。最喜小儿亡赖——在草地上玩耍。

生:在父母旁捣蛋。

生:在父母怀里撒娇。

师:在父母怀里撒娇也很可爱。

生:溪中光身游泳。

师:赤条条地在溪里游泳。

是不是很可爱?这位同学想象力真丰富。

生:在草地上斗鸡。

生:最喜小儿亡赖,他在溪边喝水。

师:你看,同学们想得多好,可爱的调皮的小儿,你还在干什么啊?(课件出示《池上》)

生:《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偷采白莲的小儿是不是很可爱?

生:是。

师:再看——

(师课件出示《牧童》)

生:《牧童》,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正准备捉知了的那个小孩,可不可爱?

生:可爱。

师:还有呢!(课件出示《村居》)

生:《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忙趁东风——

生:放纸鸢。

(师课件出示《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

生:《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其实啊,这一切都可以写到我们的词里来。还有这个呢。(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生读《四时田园杂兴》)

师:童孙未解——

生:供耕织。

师:也傍桑陰——

生:学种瓜。

师:词人喜的是这——

生:无忧无虑、安宁祥和、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师:正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那样。词人喜的是——

生:这里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少有所乐的平凡生活。

师:这样的幸福安宁,这样的老有所养、少有所乐,几乎是中国所有文人的共同理想。陶渊明就在他的文章里为我们营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你看,他这样写道:“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他从一个小山洞里面钻过去,豁然开朗了。看到了什么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跟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多么相似。来,一起读。

(生读《清平乐·村居》)

【评析:诗词的理解,要注重意象。也就是说,诗词中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实指,而是一种意象,是一种融入了诗人、词人情感寄托的对象。那么,我们解词的时候,就不能一一机械对应。在这首词里,“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都应是意象,分别代表着干农活、做家务活、调皮地玩耍等。既然是意象,那就意味着是可以替换的,也就是说,具有相同指向的事物或者事情,是可以互相代替的,至于词人的选择,更多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而做出的相应选择。所有的意象集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意象的升华,这代表的是一种安宁祥和的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读到这里,词人的境界就全部出来了。】

五、想开去

师:但是,词人既然有喜,必定也有——

生:悲。

师:有悲,有忧,有愁。是不是?词人的忧愁又是什么呢?谁能猜一猜?

生:父母已经老了。

师:他愁的不是这个。你说。

生:他看到其他老人都很快

乐,他怕自己老的时候会不快乐。

师:担心自己老了没有这份悠闲,是吧?他愁的也不是这个。

生:回不了家。

师:对了一半。我将作者的身世讲给大家听。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这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于是,他在青少年时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于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20多年。这首词就是他隐居江西上饶期间写下的。辛弃疾一生以恢复失地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的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予词作之中。

师:他忧的是什么呢?你看,他37岁的时候写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自己的故土离这里有千万里之遥。你看,他49岁的时候写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做梦想的都是重回战场,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无人赏识他,“可怜白发生”。乃至于他到66岁生命尽头的时候,他在词中写到的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尽管已经老了,但是一心想报国杀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还可以上战场,这才是词人所忧。如果我们知道了辛弃疾心中所喜,又知道了他心中所忧,那我们就真正读懂了一代英豪辛弃疾。有兴趣的同学回去以后可以搜集一些辛弃疾的词,结合注释再读一读。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由“喜”自然联想到“忧”,陈老师教路突转,学生从辛弃疾的其他词当中,印证了自己的联想与推断。尽管这个环节费时不多,但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辛弃疾在学生头脑中勾勒出来了。】

【总评】

古诗词公开课听过很多,但是像陈老师执教的这样独特的古诗词课,我还是第一次听,太妙了。

第一,妙在诵读。古诗词诵读应该讲究音韵美。这种音韵美,就体现在诗词的平仄和押韵上。还原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的“入声”字和某些古音,对表达诗词意境是特别有帮助的。平长仄短,韵字回环,味道就果真不一样了。看来,语文教师不懂点诗词格律、不懂点音韵常识,还真是不行。这一点,陈老师做得很妙,也非常到位。

第二,妙在解读。对于这首词的理解,我们也许受教学用书的影响,也许受某些名师的影响,通常会陷入一个误区:我们总认为这是一家人。今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才知道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因为陈老师牢牢抓住了“意象”来解词,更加贴近了词人。原来,词人歌颂、赞美、向往的是这样一种美好和谐的乡村生活。

第三,妙在联读。陈老师的教学没有局限在这一首词里面,而是由一首词带出了很多诗、词。这些千古名句集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认识词人,一点不觉得多余。特别是引入辛弃疾另外几首词,对学生真正走近一代爱国词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联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更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这样妙的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和启发。课文真是可以常教常新的,就看我们有没有下功夫去钻研、去琢磨。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广东东莞市樟木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世外桃源莲蓬首词
含有国名的成语
小莲蓬
神回复
我想寻一个世外桃源
采摘莲蓬
shock of THE NEW
狐狸的莲蓬
宋高宗的眼力
单独中的洞见
家乡的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