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贬苹果了吗

2018-05-26 13:10陈德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落花生体面外表

陈德兵

《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关于父亲有没有贬苹果的意思,一直模棱两可,导致老师们上课时缩手缩脚,没法对学生进行令人信服的有效指导,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现就《落花生》一文中几个问题探讨如下:

一、父亲眼中的落花生和苹果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父亲为了教育子女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拿苹果等来作比较,这样就把做人的道理形象化了,易于让孩子们接受。那么,在父亲眼中,落花生和苹果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形象呢?它们之间有何异同呢?

从父亲说的“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花生是谦逊的,不贪图虚名的,默默奉献的,即使硕果累累,也决不炫耀自己;苹果呢,则是张扬的,骄傲的,有了点果实便迫不及待地向人展示,不甘于被埋没,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有,而且很多。有点本事就向人吹嘘,做出点成绩就向人炫耀,受了点苦就向人叫喊……这样的人还少吗?

很明显,父亲是赞赏落花生的,贬斥苹果的,虽然父亲没有明说,但这种意思已暗含在话语之中了。

二、从哪些字可以看出父親贬了苹果

可能有人会说,上述观点是我自己的主观臆测,缺少根据。其实不然,请看这句话:“它(花生)的果实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是父亲对花生、苹果的主观感受,决不是《教师教学用书》上说的“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而这种主观的感受在文学创作中是极其平常的,任何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作者的基本权利,至于读者同不同意则是另一回事了。譬如竹子,你可以认为它坚忍不拔、宁折不弯,也可以认为它腹中空空、不堪栋梁;又如杨柳,你可以说它婀娜妩媚、随风摇摆,也可以说它高而不忘本,长得越高,垂得越低……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就与陆游笔下的梅花截然不同。

你看,花生长在地里,苹果长在枝头,这才是客观描述。然而,父亲偏说花生埋在地里,苹果挂在枝头,这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说花生、苹果是主动为之的,那么,给人的印象就大不一样了。

再看“鲜花嫩绿”“高高地”“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词句,父亲分明对它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如果客观地说,当然不会使用这些字眼。比如可以换为“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果实长在枝头上,让人家容易产生爱慕之心”口吻就平和多了,贬斥意味就没有了。

三、父亲为什么要贬苹果

父亲拿苹果与花生作比较,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花生的可贵品质,勉励孩子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正如父亲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言外之意,父亲希望孩子们不要做苹果。

就这句话,按常规思维来推想,大家容易把苹果理解成花生的极端对立面:虽然好看,但是没有用。这种理解无疑是错误的。那么,父亲的本意是什么呢?结合课文,当是这样:你们不要像苹果,虽然也有用,但是太招摇。

父亲在贬苹果的时候,并没有说苹果没有用,而是说太漂亮,太喜欢炫耀了。父亲的观点是:在做到有用的前提下,谦逊、含蓄要比张扬、卖弄好。而苹果为了炫耀自己,注重外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正是父亲反对的。

应该说,父亲身上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做人原则和处事思想,虽积极进取,但懂得藏拙,懂得含蓄、内敛,懂得韬光养晦。

四、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父亲的观点”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

现在,人们的普遍价值观是:一个人既讲内在美,又讲外在美,岂不更好!学生也多持这种看法,这也难怪多数学生愿意做苹果,而不愿做花生。还有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要懂得推销自己,不能让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如果按这种思路想下去,那我们今天实在没有学习《落花生》的必要了。

这里,还是存在一个对文本误读的问题。父亲强调的是做人的问题,教育孩子讲内秀,讲含蓄,并不是教孩子永远不把才华显露出来,而是教孩子不要去炫耀、招摇,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这个道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有时需要推销自己,尽可以自信地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但在推销的过程中,我们仍要把握好尺度,尽量谦虚一些,不可夸耀自己。一旦言过其实,总有被人识破的一天,到那时恐怕就适得其反了。再者,推销成功之后呢?还得归于平淡,还是得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此外,父亲在内在与外在(并非仅指外表)之间,始终强调内在,淡化外在,可能还有这样两个考虑:一是讲究内在是利他的,讲究外在是利己的。二是两者往往很难兼得,在顾此失彼的情况下,父亲理所当然地取内在而舍外在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花时间去刻意追求体面的话,内在的东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被撇在一边,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五、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全面吗

作者在听到父亲的一番话后说:“所以,人要做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又接着说:“对,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这里,父亲虽然肯定了作者的话,但我认为,作者并没有全面理解父亲的话。

作者的话里突出了“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然而,“有用的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讲体面又有用的人;二是不讲体面但有用的人。“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讲体面,对别人也没有好处的人;二是只讲体面,但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两类“有用的人”中,作者未加区别,都加以肯定。但实际上父亲提倡的是做第二类“有用的人”,连做第一类“有用的人”也是不提倡的。故而,我认为作者并没有全面理解父亲的话。

这便是部分学生始终坚持选择做苹果的原因了。在学生看来,苹果就是既讲外表又有用的形象代表,难道不比花生不讲外表但有用强多了吗?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六、怎样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观点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父亲提倡的是做既有用又谦虚的人,和体面关系不大。花生长得不好看,在父亲看来,就是为了不引人注意,含蓄地将自己藏起来,这是一种难得的美德。苹果、石榴高高地挂在枝头,过分炫耀自己,大抵也是因为长得太漂亮的原因吧。长得漂亮,而又约束自己不去炫耀,似乎太难做到了。长得漂亮不是错,但时时想着拿出去炫耀就为人们所不齿了。父亲正是达到了这样深刻的境界,所以才跟子女们语重心长地说了那番话。

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的话而不致陷入死胡同呢?我以为还是应该在“谦虚”“默默无闻”上做文章,这样才不至于偷换概念,把学生引入歧途。

至于有学生对父亲的说法——将花生比作谦虚有用的人,将苹果比作爱炫耀的人——持有异议,教师要告诉学生那是父亲“创作”的权利,别人无法苛求。如果不同意,可以另作华章,赋予苹果、花生别样的形象,褒贬由你,别人对你同样无权干涉。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落花生体面外表
请给被辞者体面和尊重
老鼠和松鼠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体面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输比赢更需要尊严和体面
狗熊讲体面
落花生
不能只看外表
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