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厚实自己

2018-05-26 13:10陈德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国学作文语文

陈德兵

2009年教师节,我看到一个年轻同事的博客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短文,题目是《最重要的是厚实我们自己》。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些机遇的。但不是说没有机遇,就不能成长了。只是碰到了好的机遇,可能成长得更快一些。当机遇眷顾着别人、没有来到自己身边时,我们不妨心平气和地等待,并且坚信,机遇有朝一日同样也会垂青于自己的!当然,这种等待绝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全方位地去锻炼自己、磨砺自己,让自己在将来能更好地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机遇。趁现在我们心无挂碍的时候,趁现在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厚实我们自己。多读点书,多思考些问题,多琢磨一些办法,多向名家取点经,多动笔写点东西……总之,不让每一天虚度,让自己一天天丰富起来,让自己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强大起来。”这些话与其说是来安慰同事的,倒不如说是鼓励我自己的。

一、醉心读书

我最大的嗜好就是买书、读书。从1993年参加工作开始,我的工资除了吃饭,几乎全部拿来买书了。现在,我自己购买的书籍已经装满了整整八个书柜。每天工作之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家里坐拥书山,醉心书海。

这些书我虽然没有每本都仔细读完,但是除了工具书,每一本书基本都浏览过。每当我需要什么资料时,立马就可以找到。

我读的书很杂,大致分为这样几类:哲学美学,如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的书;文学鉴赏,如孙绍振、钱理群、龙协涛的书;教育理论,如钟启泉、王策三、袁振国的书;心理学,如朱智贤、林崇德、沃建中的书;语文教育,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书;文学作品,包含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儿童文学,如沈石溪、曹文轩、秦文君的书;民国人物奇闻轶事、名人回忆录、文字学、音韵学、书法艺术、篆刻艺术……当然,我读得最多的还是语文教育专著。广博而繁杂的阅读,给了我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思辨的习惯和教学的底气。

二、潜心课堂

近20年来,我从来没有放松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寻,也从来没有把上公开课当作一项任务、一个负担。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把每一节公开课当作锻炼自己、磨砺自己的机会。

刚参加工作时,我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到我的课堂上听课指导,也积极报名参加各级各类的优质课竞赛、观摩课展示、研讨课交流。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得名次、获得奖励,而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因为我知道,别人听了自己的课,一定会给自己更好的建议。

2006年到东莞后,我执教的公开课就更多了。比赛课、汇报课、研讨课、展示课、送教课、交流课、月考课、检查课……不管什么课,我都认真准备,绝不随便应付。成功了,自己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失败了,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有的课,还一上再上,直到自己滿意为止,不需要别人给任何压力。

这几年来,我上得比较成功的课有《我的战友邱少云》《一夜的工作》《两小儿辩日》《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匆匆》《地震中的父与子》《桥》《威尼斯的小艇》《詹天佑》《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为人民服务》《奴隶英雄》《长相思》《宿新市徐公店》《窃读记》等。此外,还有好几节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复习指导课。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让自己不断地经受各种挑战,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教训,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和写作素材。

三、虚心请教

我自诩具备这样一个优点:虚心。虽然有时候表现得很狂妄,但是在我佩服的专家、同行、朋友面前,我总是虚心地向他们请教。

我经常向省教研员杨建国老师请教,经常向市教研员严考全、黄小颂老师请教。

我还经常向国内外知名的语文教育专家请教。向余映潮老师请教就不用说了,每次余老师来东莞,我都要去拜访或者陪同听课,向余老师取经。2010年暑假,我们学校部分老师一起到北京旅游,巧的是,我们住宿的宾馆正在承办题为“名师育名师”的面授活动。我得知余老师要来上课,第二天放弃了去故宫参观,留在宾馆听余老师讲座。

2011年3月底,我作为核心团队成员去南京陪吴桂贤老师参加全国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有幸遇到了久仰的石景章老师。这下我可逮住机会了,抓住石老师问个不停,一谈就是两个小时。最后,石老师十分高兴地收我为徒。

每年寒暑假回老家,我都要去拜望我的恩师许世钧先生,我的老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夏循藻先生。我去拜望他们,一是感谢他们对我的教诲,二来也是为了继续向他们请教新的问题。

我市小学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宇琨先生、凤岗镇特聘教育专家汪玉珍老师、凤岗镇教育办原辅导员刘丙坚老师、“郝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郝洁老师也都是我经常请教的对象,他们都给过我热心的指导。正是这些专家的及时指点,让我在成长途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四、静心研究

我在生活中还有一个特点,遇到什么问题总爱琢磨,并且不琢磨出一点名堂来就不放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做才是最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后怎样可以避免?诸如此类。

在工作中,我难免也会将这个习惯带进来。除了经常琢磨怎样上好一节课外,我心里还一直放着这样几个大问题: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规律是什么?也就是说,学生怎样学语文才能把语文学得最好?

我国古代那么辉煌的文学成就是如何产生的?与当时的语文教育有什么关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到底有哪些可取之处?我们应该怎样继承?

民国时期,产生了那么多大师大家,简直是灿若星河,这些大师大家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孩子们害怕作文的症结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开这个症结?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

国外的语言学习理论、脑科学理论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有何帮助?

……

我知道,这些问题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的。但是,我没有因此而停下探索与思考的脚步。近几年来,我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记录生活”作文教改实验、传统语文教育的科学性探究、学情的研究、语文学习规律的探究、板块式阅读教学的探究等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五、痴心写作

写作是思维的物化,没有写作,再深刻再缜密的思维终究会烟消云散。平时,只要有思考、有所得,尽管不深刻、不成熟、不全面,但是我也乐于把它记录下来,作为思考的痕迹保存,也作为以后论文写作的极好触发点或者有用素材。

因为爱读书、爱琢磨,所以读得杂,想得杂,写出来的东西也杂。

我常写的是随笔,想到什么写什么。现在博客方便,所以经常到博客上去“踩踩”,隔三岔五放点文字上去。

我论文“产量”不高,但是一年还是要写那么几篇。最近几年,我的论文在市里屡屡获奖。《准确把握学情 追求教学实效》获得市小语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小学教学设计》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设计10多篇。我本人还被《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作为封面人物推出。迄今为止,我总共发表文章80多篇,有20多篇获奖。其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小学“记录生活”作文教改的思考与实践》获得全国小语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我还经常写下水文,给学生示范。学生读了我的下水文,往往会从中获得启发,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减少了寫作畏难情绪,慢慢变得喜欢习作。我指导的学生在各种报刊发表习作近100篇。

写作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的成功感,也丰富了我的人生,我将继续写下去。

六、沉心国学

从2009年暑假接触吟诵开始,我便迷上了国学。虽然还没有迈进国学的大门,但是,我知道国学很重要。吟诵,是帮我打开国学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吟诵让那些佶屈聱牙的典籍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

2009年暑假,我和几位同事到福建石狮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第一次听陈琴老师讲吟诵时,便被那一声声平长仄短深深打动。

2010年春节前夕,我和一个同事得知中华吟诵学会成立了并将举办第一期培训班的消息后,激动不已,立即报名参加了这个培训班,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吟诵理论和实践学习;2010年暑假,中华吟诵学会第五期培训班在广州开办,我和同事又报名参加,温故知新;2011年暑假,我在首都师大参加了中华吟诵学会组织开办的为期42天的中级培训班,全方位深入学习与吟诵相关的很多领域的知识:文字学、音韵学、语音学、昆曲、古琴、诗经……直到现在,每周末我都要到深圳跟随国学大师周祖庠先生系统学习国学。每天下班回家,打开电脑,听听吟诵,顿时觉得唐诗宋词、文曲歌赋在我心灵里鲜活起来。

国学的学习,让我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也让我真正感到自己在慢慢厚实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国学作文语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