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校本教材探究

2018-05-26 09:52闫会超
卷宗 2018年12期
关键词:平顶山语文教学

闫会超

摘 要:技工院校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抓住其根本——語文教材。构建一套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特点的语文校本教材,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校本教学,是平顶山地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需求。本文从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三个方面论述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平顶山技师学院语文校本教学的意义,并对如何将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校本教材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平顶山 本土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2010年《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注重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训练延伸到运用。”就我校而言,而要想真正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校本教材,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校本教材的意义

(一)弘扬本土传统文化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文化根基。平顶山地区自古以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所属的滍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辉煌。其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周应国文化;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方城之外文化;第三阶段是汉魏汝颖文化;第四个阶段是唐宋汝州文化;第五阶段是明清滍汝文化。”此外,平顶山地区自古以来涌现的杰出人物不胜枚举,如尧之裔孙刘累、叶公沈诸梁、墨子、汉代张良、韩安国、冯异、唐代诗人刘希夷和祖咏、名列唐代四大贤相的姚崇、两宋之际著名抗金将领牛皋、清代《歧路灯》作者李绿园、武术家心意拳大师买壮图等,另外,平顶山名胜古迹也很多,如尧山、墨子故里、郏县三苏坟、北宋汝官窑遗址、紫云书院、叶县县衙、马街书会等。所以,应充分利用平顶山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弘扬本土传统文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学生来说,将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直观、感性地接受传统文化。技工院校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语文素养较低下,通过最直观、最感性的本土传统文化的接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诗经》中开篇《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青年痴心男子对心中所爱女子的思念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河之洲”的这条河到底在哪里呢?追溯历史考证,故事就发生在今天平顶山舞钢市十三里河。学生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立即来了学习兴趣。老师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这首诗。在比如《诗经》中的《汝坟》,汝是指汝水,坟是指汝水提岸。汝河很多学生都知道,有的还在里面游过泳。通过古诗中这些贴近学生的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

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平顶山技师学院语文校本教材,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教师通过引入本土传统文化,必然会引起其知识结构的重建。本土传统文化的引入,使教师享有了专业的自主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平顶山传统文化有所熟悉,掌握其中的文化底蕴。因而,语文教师在研究平顶山传统文化,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语文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和提升。教师由此获得深层次上成长的机会,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通过从事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的开发研究,接受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自己确定搜集和整合信息,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增强教师从事研究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教师在参与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开发的角色定位上升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如何将平顶山本土传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

本土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将学生生活传统的本土文化,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引进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情境中去,唤起他们的已有经验,使其轻松地建构知识,促进其语文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熟悉的知识背景调动了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大大增强,这就改变了技工院校学生消极学习语文的方式,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疲于动手为主动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以平顶山郏县三苏坟为例,将“感悟苏轼”专题引入语文校本教材。

三苏坟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茨芭镇苏坟村的东南角,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坟墓。三苏是四川眉山人,在文学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苏辙于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这期间,苏轼从定州南迁至英州,便来到汝地与弟弟相会。苏辙就领着哥哥苏轼游观汝州的名胜古迹。那时郏城县属于汝州管辖,自古以来就号称“龙凤宝地”,尤其是黄帝钧天台更是名胜一时。苏轼、苏辙兄弟两人便登上钧天台,北望莲花山,看到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很像他们的家乡——四川峨眉山,于是兄弟二人就议定此地作为他们的归宿之地。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去世,留下遗嘱将自己葬在汝州郏城县钧台乡。第二年,其子苏过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公元1112年,苏辙在颍昌离世,其子将苏辙与苏轼葬在一处,时称“二苏坟”。苏洵本来葬在四川眉州眉山。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将苏洵衣冠冢建于苏轼、苏辙两公冢之间。于是,二苏坟从此也就成了三苏坟。

由于三苏坟位于平顶山郏县,不少学生都去过。结合此种情况,将苏轼的6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篇赋《前赤壁赋》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以及周国平《诗人的执着与超脱》等研究苏东坡的文章引入语文教学,开设《感悟苏轼》专题。这样通过老师的专题讲解,学生的阅读会更充分,感悟也会更时深刻。

三苏祠大门的楹联乃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写,“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这两句诗既肯定了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又说明了三苏祠的重要意义。进入大门后,在祠堂的正殿门前还有一副对联闻名全国:“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这副对联中,“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四大家”还将苏轼的小儿子苏过包括其中。由此还可将“对联”专题引入语文校本教材。

此外,平顶山的马街书会、叶县县衙、应国古城等也是很好的引入语文教学的资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优秀文化的积极利用,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其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本土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鲜活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是极富魅力的语文课程资源,亟待更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潘民中、李瑞、杨晓宇.平顶山名胜古迹[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7.

[2]薛海文.海文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3]薛海文.诗花词语赋春馨[M].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

[4]侯光复主编.儒家道家经典诠释之诗经卷[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5]潘民中.古滍汝文化简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4).

注释

1.潘民中.古滍汝文化简论[J].平顶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4).

猜你喜欢
平顶山语文教学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平顶山诗群
TDJ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在平顶山东站的应用
平顶山:第四支红九军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