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害星”伊藤博文

2018-05-29 11:52陈杰
书摘 2018年2期
关键词:战争日本

☉陈杰

伊藤博文被认为是“日本宪政之父”,在推动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生是日本由幕府时代走向现代的见证,也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缩影。虽然伊藤博文对日本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且正面的作用,但是对于日本周边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与朝鲜,他却扮演着一个残忍的侵略者的角色。他一步步将朝鲜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使其一度彻底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他虽然不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却是旅顺和威海卫城屠城的计策制定者、占领台湾的罪魁祸首;他是中日《马关条约》的日方全权代表,利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狠劲,从孩童时代就已显现

伊藤博文于1841年10月16日出生于日本周防国熊毛郡束荷村。他出生时家境穷困潦倒,其父亲十藏在束荷村村正家里做帮工。由于十藏生性粗放、不擅长理财、好逸恶劳,不久便债台高筑,被村正辞退。此时,十藏的收入已经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便将伊藤博文寄养在他的岳父家中,自己独自出外地谋生,这时的伊藤博文年方7岁。在两年多的寄居生活里,伊藤博文本应像他的母亲一样,举止谨慎得好似林妹妹进贾府一般,可事实并非如此。伊藤博文生得虚弱,身体瘦小,脸色苍白,这和他穷困的家境无法为其提供富足的生活有关。因此,周围的小伙伴们经常开他的玩笑:“你是一个葫芦,青葫芦,快喝点儿酒把脸弄得红起来吧。”然而,这个弱不禁风的、过着寄居生活的少年却得了个“祸害星”的称号。家境穷困却又过着寄居生活的伊藤博文养成了一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习性,正如伊藤博文的老师吉田松阴所说,“年轻的伊藤博文就具有了周旋家(外交家)的风度”。当时的日本农村流行着一种类似于警察与土匪的游戏,孩子们分成两队从事作战游戏,年幼的伊藤博文总是喜欢做一队的队长。而由于其性格坚强、机智诡诈,他也总是得以成为队长指挥年长的少年们。有一年初冬的时候,伊藤博文照例统率一队“作战”,由于对方孩子的年龄比本队的年长且身体强壮,在正面的战斗中,本队的战况极其不好、节节败退。作为队长的伊藤博文便召集队员商量对策。在队员们一筹莫展时,伊藤博文想出了火攻的对策。他命令大家将对方引诱到枯槁的芦苇丛中,集中大量队员堵住“敌人”的退路,然后从上风处点火。最终的胜利自然归属于伊藤博文一方,但是好几个小孩都因此被火烧伤,他的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到受伤的小孩儿家里赔礼道歉。当时的伊藤博文还没有读书,这类似于《三国演义》里火烧博望坡的情节,应该不是从书本里得来的知识,是不是从大人讲的故事中学来的,我们不得而知。这件事证明了伊藤博文身上所具有的狡诈、不择手段的基因,这在其以后参加的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活动中深有体现。

伊藤博文直至成长到十四五岁还只是一个童仆,在乡下过着平庸的村童生活。这时的他和许多乡村儿童一样,没有什么青云之志。当时的天下形势风云突变,他一点儿也不知道,他甚至不知道日本国的存在,他所生活与了解的世界只存在于口耳相传的范围。然而,时势造人,在他从少年过渡到青年的敏感时期,日本发生了一个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这就是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驶入浦贺港,开始叩击闭关锁国的日本的铁门。此时的大清帝国早已被迫打开了一扇窗,懵懂地看着陌生的世界而不知所措。伊藤博文这个时候正在做来原良藏的童仆。浦贺湾一声炮响惊破了伊藤博文的村童梦,通过他的主人来原良藏这个将要担当国难的人,他将开始了解日本,放眼世界。

伊藤博文的青年时代,实际上是他追随前辈人的时代。他最先追随来原良藏,后来师从明治维新的先驱者吉田松阴。吉田松阴被处以死刑后,他便追随被称为“明治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搏击于时代的大潮中。

伊藤博文遇刺

马关,伊藤博文的“出发地”

马关即现代的日本山口县下关市,是日本著名海港。马关对于伊藤博文的政治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在马关的活动使他的外交才能得到初步展现,也确立了其在明治政府中不可或缺的外交地位。马关可以看作伊藤博文政治发迹的起点。1863年5月23日,一艘美国轮船驶进了马关海峡,因为海潮退落得很低,轮船不得不抛锚停泊,等待夜晚涨潮。不久,太阳落山,夜色苍茫,忽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两艘帆船,向着美国船靠近,突然炮声连续地响起来,原来这是长州藩的两艘军舰奉了幕府的命令开始炮击夷船。美国船没有预料到此事,来不及起锚,便将锚链切断逃走了。这是马关“攘夷”的第一声炮击。随后,又有几艘法国船、荷兰船遭到不同程度的炮击,很快各国获悉了日本的“攘夷”举动,自然激怒了各国公使。在近代的国际秩序中,这种举动无法见容于已经缔结了修好合约的国家之间。日本国内存在的过激的“尊王攘夷”派与开国派之间的斗争导致了这件事情的发生。此时的日本处于幕府统治末期,一些强大的藩可以自行制定政策,也可以拒绝执行西方国家与幕府签订的修好合约,因此“倒幕”与“攘夷”往往连在一起。此时的伊藤博文已经在英国学习了一年,他从报纸中得知了这一“攘夷”运动后,便急匆匆赶回国。在本国商船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美、法、英、荷四国决定组织联合舰队,准备对马关进行攻击。伊藤博文此时刚好从英国回到日本横滨。他深知一旦开始攻击,日本必将一败涂地,日本将不得不像大清帝国一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甚至沦为殖民地,他一方面请求英国人加瓦尔费力斡旋,争取总攻之举延期;另一面设法求见长州藩主。最终,英国公使阿尔科克表示愿意等待他努力调停,务必达成和平解决,同时对伊藤博文的能力表示怀疑。

“但是,假如你的劝说不起作用,那么联合舰队将要炮击马关,那时你将怎么办,打算再去英国吗?”阿尔科克这样问。

“不,那时我将要做‘攘夷’军的先锋,战死于疆场。”伊藤博文的回答使英国公使拍手赞叹。后来伊藤博文成为明治政府的柱石,一生经历了外交上的一切困难事件,其机智的处理方式此时已初见端倪。

后来,由于“攘夷”派的固执及“倒幕运动”的需要,最终导致了联合舰队对马关的攻击。马关的炮台不断失守,长州藩最后不得不委派伊藤博文等签订了《马关修好合约》,合约规定了外国船只应享有友好的待遇,并且禁止长州藩修建炮台,由联合舰队四国公使商议战争赔款问题。在此次谈判中,四国公使提出了租借彦岛的要求,租借是什么意思,伊藤博文似乎不懂,但是,他觉得这有失国家体面,所以竭力予以拒绝。结果,对方将这“条款”撤回,和议结束了。条约缔结后,双方代表在马关举行盛大的交涉与欢庆晚会,以伊藤博文为主的长州人与英国人等的交涉及欢庆给英国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这对于英国后来的对日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伊藤博文后来利用英国人来“尊王倒幕”起到了启发作用。后来伊藤博文之所以能够包揽日本的对外交涉,其缘由便孕育于此时。因此,马关炮击事件在伊藤博文的政治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即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可看作与此有关,此时的马关颇有些“一战”德法签订停战协议时被希特勒从博物馆里拖出来的列车的味道。

开战,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

一般认为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他当时两次解散议会,处于政治的困境,所以发动了这次战争。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日本军部。日本的军部力量是自“倒幕运动”以来发展起来的一支好战的政治力量。日本近代以来的多次战争行动无不与军部系统有重大关联。其实,最先叫嚣“讨伐中国”的是日本军部,当时他们正热衷于对外强硬,并且倾日本全国之力在朝鲜取得的两次战争胜利,使得日本人高估了自己国家的实力,并通过战争宣传提升了国民的政治敏感度。于是,国民便立即附和这种声音,最后由伊藤博文奏请宣战的诏敕:伊藤博文考虑到日本国力弱小,并且担心战争会对国内造成重大的灾难,因此他被主战派称为怯懦的武士。随着中日战争的进行,事实证明了伊藤博文的担心,日本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暴乱。

当中日之间因为朝鲜问题交涉紧张起来的时候,日本参谋总长川上操六决心出兵,但也预料到以对外软弱著称的伊藤博文不肯轻易发兵,所以他决心以欺骗的手段开始战争。某天,川上操六故意不说出开战的意图,而要求伊藤博文派一个师团兵力往朝鲜,说是要以此来缓和舆论。伊藤博文对于要那么多的兵力觉得惊讶,因而不答应他说:“一大队可以吧?”“派遣一大队的兵力到外国去,一点儿也不起作用。如果出兵,那么总得是一个师团才行,起码也得一个混成旅团,否则做参谋总长的便负不起军事的责任。”川上操六回答。伊藤博文面有难色,但因为川上的请求恳切,加上对于“旅团”这一词稍觉安心,所以才答应了出兵。可是,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与一个师团的兵力差不多。身为文官的伊藤博文实实在在地上了一个大当,终于被“卷入”战争的旋涡中。在宣战之后,伊藤博文身为首相,又是国家元勋,只能全力以赴地投入战争。

伊藤博文的欧美考察经历让他认识到:“与中国开战,即使日本胜利了,其结果怎样呢?恐怕衰老的帝国会忽然遭逢瓜分的悲遇而受其影响,处于最困难地位的就是日本,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不论属哪一方,其实都将尽为欧洲各国所有。”随着日军的接连胜利,第一阶段作战大体完成。当时已经到了冬季,寒风凛冽,海面将要结冰。当时日本朝廷有两种策略:一是仍屯兵于远东,以待春天到来;二是日军直冲北京,与中国达成城下之盟。伊藤博文此时坚决主张屯兵远东,在他的意见书副本中表示了如下意思:天寒地冻,海上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中国海军虽无出战勇气,却并未完全丧失战斗力。很难将第二军的大部分军力输送到山海关。如果侥幸实现战争目的,清朝的朝野震动,暴民四起,就会进入无政府状态,这是中外的共识,各国必将进行干涉,此时日本则难收战争之利。鉴于此,他主张立即屠威海卫城,并占领台湾岛。因此,日本才得以充分收取侵华战争的利益。

在此,我们看到伊藤博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人物。中日甲午战争后,伊藤博文作为日本的全权代表与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在条约的协商过程中,伊藤博文更是对李鸿章所代表的清廷用尽了威逼利诱的手段,致使日本取得了战争的所有成果。

被刺,一个军国主义者落幕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政治的强人,他四度出任首相,为日本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有序地进行政治上的和平演变,也使日本逐步从一个落后的闭关锁国的封建小国戏剧性地跻身于强国之林;他又是一个军国主义者,制定和推行了侵略中国、朝鲜的政策。如果俾斯麦要对德国的军国主义负责的话,有“东洋俾斯麦”之称的伊藤博文则要对日本的军国主义负责。1909年10月26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这使得他通过培养朝鲜皇太子来统治朝鲜的计划落空。明治政府在日比谷公园为伊藤博文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以表彰他对日本做出的功绩。

猜你喜欢
战争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他们的战争
象牙战争
体内的战争
奶奶说“战争”
战争催生的武器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