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自贸区创新发展 营造国际性物流平台

2018-05-29 10:42掌旭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物流园区保税货物

掌旭

2003年8月,国务院在总结全国第一家保税区的开发与营运的成果上,与外高桥港区联动规划建设1.2平方公里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正式拉开了全国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的步伐。围绕“形态开发高标准、服务管理高效率、项目引进高层次、平台营造高效益”的发展目标,十多年来,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汇集了一批具有世界性经营网络和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升了上海口岸的物流服务能力。

一、基本概况

开发方面:园区开发面积1.2平方公里,封关面积1.03平方公里,总投资40亿元。建成仓库总面积75万平方米,集装箱转运区14万平方米。

营运方面:据海关统计,从2005年至2017年期间,园区进出区货值从72.6亿美元突破到1000亿美元;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从15亿美元突破到200亿美元;海关关税从15亿元人民币突破到250亿元人民币;年进出区票数从8.74万票突破到45万票。

经营方面:截止2017年底,累计引进中外物流企业40家,贸易公司60余家,吸引外资6亿美元,国际物流行业500强企业中前20名近七成已经入驻园区,整体出租率超过95%。初步建成立足长三角、服务亚太地区的以外贸出口为主的跨国采购中心和以进口为主的国际配送中心。

二、创新成果——亚太国际采购配送中心

区港联动的试点就是要整合保税功能和口岸功能,构筑航运、港口、园区一体化运作平台。通过功能开发、资源利用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广泛的业务营运空间,通过价值链、作业链和供应链的共享服务,为全球贸易在时间、地点、服务对象上的选择提供更便利、更灵活的环境。为此,十多年来,园区坚持在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创新服务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对接国际惯例,满足国际物流营运需要,重点打造了国际采购配送的贸易便利化营运环境。

相对以往的国际采购是由供应商直接从临近的口岸出口至国外,等到货物离境后才能完成货权转移和取得退税。对跨国采购中心来说,在国内采购网点越多,整个采购成本和物流效率就越低效。园区参照国际运作惯例创新监管模式,为在中国从事国际采购业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由各供应商集中运至园区,利用上海港航线密度高的优势,以园区为节点开展门到门的国际物流全程服务,大大降低整个采购成本和货损率。多年来,园区国际采购配送中心建设也积累了一些运作经验:

(一)为制造业订单提供了批量采购的条件,促进原料地和生产地相接近,满足一体化大规模的生产需要

园区内积聚了一批跨国企业在IT、汽车零部件、进口设备、生产原料等方面实现了及时供应、适时生产、工厂零库存的JIT供应链管理模式,成为园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和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二)形成立足长江经济带、服务亚太地区的跨国采购配送中心,满足跨国采购多批次、小批量的业务开展

全球贸易商、零售商、跨国采购服务商纷纷入驻物流园区,通过园区的境内外采购优势,实现境外商品与长三角商品在区内的整合,实现全球批量配送。

(三)着力于贸易、金融和物流整合创新,适应全球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促进加工贸易价值链的延伸

集聚了一批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保税贸易和保税交割业务发展,提高园区金融衍生服务的创新水平。园区一度年进出区有色金属量达到150万吨,成为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交割的重要基地之一。

三、基于上海自贸区政策的跨采配送新模式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作为自贸区保税区域四大板块之一的物流园区,功能发展与时俱进,海关、商检等监管单位也出台了系列改革措施。尤其是确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园区也以跨采配送中心为核心,深化现有跨采中心、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的功能建设,完善信息化的监管与通关条件,加快贸易便利化发展,进一步凸显园区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根据数据统计,区内企业申报数据在船舶申报环节缩减65%,在货物申报环节缩减24%,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也已成为自贸区最佳改革实践案例全国复制推广。

再从园区数据来看,随着跨采配送新模式的开展,近年来园区内汽车零配件上升约100%;食品类的红酒、进口食品等上升10%;服饰、箱包类的包括轻奢品等上升18%;百货类的日用品、劳防用品、婴幼儿用品等上升23%。品种由原先的大批量、大规模的原材料向集食品、日用品、电子产品等多元化的格局转变。体现了区域通关的运作效率,真正发挥了园区连接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增值服务作用。

(一)营造基于跨采配送的国际中转直客模式平台

按照国务院关于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的要求,园区被赋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拆、拼箱运作环境,扩大国际中转集拼规模化”的重任。在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共同指导下,园区开展了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方案的试点。目前上海推出的国际中转集拼便利化措施,往往是基于港口拼箱业务而形成的监管流程,并未能凸出直客业务的实际需求。园区在总结跨采配送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国际惯例,同时结合区港一体化运作的要求,梳理出既符合海关监管要求又满足直客模式业务需求的操作和监管流程来促进业务总量的进一步放大。

从目前常态化的开展来看,园区内开展此类业务的企业主要有:中外运、大创、近铁、商船三井、日通共5家,2017年完成中转货值约2亿美元。境内货物与境外货物在园区内实现集聚,并根据直接客户的指令重新进行拼装,最终运往境外,帮助客户实现全球供应链的整合优化和综合成本优势提升。

(二)拓展基于跨境电商业务的新型贸易形式

在进口方面:重点规划好了自贸区电商朋友圈与物流生态圈。电商朋友圈,大力引进电商类企业入驻,进一步优化跨境通关流程,加快通关效率,逐步培育市场标准,做到电商客户云集;物流生态圈以区内贸易企业为载体,为其提供现有B2B模式下的B2C的業务新模式与新思路,园区企业可以自由选择to B或者to C的贸易方式,实现全球采购后在同一个仓库内根据订单不同实现国内个人、供应商等不同客户群的直接配送。

在出口方面:从国家发展跨境电商的政策导向来看,其本意是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进一步优化出口模式。我们尝试与探索跨境出口模式,为区内企业提供新的出口贸易方式。使中国进行采购的跨境出口企业也可以将采购出口的包裹配送中心设在区内,根据境外个人订单直接进行包裹配送或进行“海外倉”模式的集货后再批量出境至国外当地进行快递发货,以此实现跨境进出口的多元化业务。

(三)拓展不同贸易方式自由转换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运作

上海自贸区推出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改革,实现在园区内不同贸易方式的自由转换,提高了服务贸易的服务能级。货物从国内进入园区,录入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台账,在仓库内实现非保状态堆放。企业在区内对于境外的货物完成进口申报后,可以与非保货物一并向国内市场配送,降低了企业在区外的成本。下一步,园区将积极探索保税、非保税货物状态自由转换,实行保税与非保状态的无区别共存,帮助企业将其在国外的跨国采购、配送中心以及周边零散的非保仓库在园区内形成“一库式”的运作,以此增加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四、思考与建议

(一)融入“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提高物流园区的协调互动

随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实施,作为最具鲜明特色的物流园区,业务开展不仅可以依托当地的航运优势、产业优势,更可以发挥作为区域枢纽的带动优势,通过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与诸如武汉、重庆、成都等地形成联动对接。例如上海自贸区物流园区,已有企业在尝试通过新义欧的铁路运输,实现区内货源向欧洲进行集拼。这种海铁、江铁联运体系的结合,进一步发挥园区的辐射优势,形成亚太地区与欧洲板块的新型贸易走廊,将中国作为欧洲、西亚与东南亚、东北亚的中转集拼枢纽地。

(二)推动供应链“O”字型向“U”字型放开,建立对标国际贸易规则的保税物流功能集聚平台

过去的物理封关围网是属于二线封闭的“O”字形,但按照海关创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模式,应该在一线以国际港航EDI基础的舱单管理系统为主,二线以海关的H2000监管系统为主,以实现“O”字形向“U”字形监管模式的转变,通过对企业的仓库实施区域分离、账册分设、管理分类、远程监控、电子联网、风险查验,实现一库多用,提高仓库的利用率,为国际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多种转换方式,为不同流向的货物整合提供了物流解决方案。

(作者为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常务副总)

猜你喜欢
物流园区保税货物
山西省现代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逛超市
保税港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7%
释疑解惑
六大趋势推动物流园区快速发展
我国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
路遥知马力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