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8-05-29 10:32邓丽姝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京津冀北京

邓丽姝

摘 要:文章认为雄安新区与北京的产业融合将有效促进京津冀实现更高层次的产业协同。从高层次推进产业分工合作、实质性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拓展产业开放发展新局面、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了雄安新区与北京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并提出了北京与雄安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

关键词:雄安新区 北京 产业协同 融合 京津冀

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有效的功能分工必将促进其与北京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增长极。雄安新区与北京在功能整合基础上实现产业联动,进而实现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将成为深度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引擎,有效促进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一、建设雄安新区是深度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突破口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京津冀目前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分工合作,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分工主要是基于產业部门专业化的产业间分工和基于产品专业化的产业内分工,相应的产业分工形式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为主,尚未完全形成基于各地功能专业化的产业价值链分工。区域产业协同的推进方式仍以产业梯度转移为主,产业链、创新链未形成有效联结,高层次、实质性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滞后造成在京津冀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经济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除了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足、行政区划体制导致的“行政区经济”等制度因素外,区域内部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落差过大是制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生产力因素。北京作为中心城市,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和河北则分别处于工业化后期和中期阶段。天津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基地。河北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发展基地,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2016年,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1:47.3:4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钢铁工业所占比重达到25.5%,工业结构以钢铁、建材、煤炭、石化等高耗能、资源型重化工业为主,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有待提升。河北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难以与北京和天津实现有效对接。造成京津冀内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断链”,高层次的产业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发展难以实现。

(二)建设雄安新区将为京津冀实现高层次产业协同发展带来战略机遇

建设雄安新区有利于从根源上消除制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基础障碍,为京津冀实现高层次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深度推进北京与雄安新区开展可持续、互补共赢的产业融合,是未来北京与区域实现共享、共赢发展的战略步骤。

河北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如果仅仅依靠渐进性的产业创新,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变其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高层次、高起点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有望成为河北创新驱动发展的转折点和产业创新升级的突破口。2015年,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2亿元,人均GDP为1.88万元/人,地均GDP为1363万元/平方公里,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4%、6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为228.6亿元。三地经济总量不大,以塑料包装、压延制革、乳胶制品、电器电缆、服装等轻工业为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较小,开发强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供开发建设的空间较充足,产业发展可塑性非常强。党中央、国务院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作为建设雄安新区的目标,旨在将其打造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长远发展不受既有产业基础的桎梏,在高标准高起点的建设目标指引下,后发优势十分显著。

雄安新区与河北其他地区相比优势主要在于没有固化的传统产业基础,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相比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倚靠首都密集的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雄安新区可以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布局全新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消耗、环境友好的“高精尖”创新型产业和产业创新环节。

雄安新区的建设,将加快集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河北高端高新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促进河北实现产业间结构升级,并通过融合创新和互动关联带动河北产业内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质量提升。从而,促进河北实现跨越式产业创新升级,对河北整体产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十分重要的带动提升作用。

二、推动雄安新区与北京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高层次推进产业分工合作

1.在功能分工基础上,推进雄安新区与北京之间的产业分工整合,以功能整合为依据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雄安新区的产业布局。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将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以支持北京更好发挥首都功能。产业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雄安新区与北京之间的产业分工应建立在功能分工基础上,以功能整合为依据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雄安新区的产业布局。推动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与首都管理控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职能相关的产业向雄安新区转移、延伸,在雄安新区聚集支持首都功能发挥的功能性产业。推动围绕“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形成协同、高效、具有鲜明首都经济圈特色的产业链网和产业带。

2.把握建设雄安新区的历史性机遇,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与北京经济服务中心衔接匹配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与北京实现服务业分工合作。高层次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协同发展是建立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基础上。京津冀内部服务中心单一集聚于北京,呈现由北京向京津冀其他地区进行服务辐射的“放射状”结构。应把握建设雄安新区的历史性机遇,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与北京经济服务中心衔接匹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北京实现服务业分工合作。雄安新区的高端生产服务辐射范围应立足河北中南部地区并向周边扩展,与正定新区、省级重点承接平台、开发区等河北省内的功能区形成梯次推进的服务链关联,打造河北中南部的服务中心。远期形成以“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为基本框架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中心,带动在京津冀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链网。从而深度推进京津冀内部实现产业功能分工,打造“两头在内”的产业格局。为京津冀产业分工向基于功能专业化的产业价值链分工升级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可推动北京部分产业领域的总部管理、研发设计、品牌营销、资本运营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向雄安新区转移、或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以实现扩张发展。推进在北京的大型企业总部及其研发设计中心向雄安新区转移。同时以这些高端服务带动与之关联的人力资源、法律、广告等高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支持性服务业向雄安新区延伸布局与扩张发展。从而在雄安新区形成高端服务业集群。

(二)实质性推进产业协同创新

1.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互动,协同对接。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决定了其要对接、扩展北京的部分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同时,雄安新区“反磁力中心”地位和作用的产业基础也在于高端高新产业。以有效推进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河北其他地区实现产业协同创新为宗旨,依托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互动,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跨地区协同对接。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创新链的延伸等途径与北京形成有效对接,实现实质性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推动在北京尚处于研发创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相关机构整体向雄安新区转移,推动相关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大科学项目在雄安新区布局。与北京及京津冀其他地区错位发展,推动在雄安新区形成涵盖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完整产业链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对接北京“双创”纵深发展需求,加速推进北京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向雄安新区辐射、网络化延伸发展,在雄安新区复制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加强推进在雄安新区协同布局相关战略性新兴领域产业创新链的中试、孵化等环节,并促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从而推进创新企业不断衍生,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

2.在京津冀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安排下,将雄安新区作为重要创新节点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贯彻落实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雄安新区的创新示范与高端发展带动作用,推动中关村和雄安新区联动融合发展。建议两者在雄安新区共建协同创新载体,推进中关村创新服务机构和企业向雄安新区转移扩张。以雄安新区为主要创新网络节点和创新引擎,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三)协同拓展产业开放发展新局面

1.加强雄安新区与北京相关外向型经济业态的联动发展。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推动在雄安新区发展布局对外商务等外向型产业与外向型投资贸易平台。同时将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与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相结合,推动在雄安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的交流、交易载体,与北京联合打造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平台。

2.促进雄安新区与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天津自贸区服务业开放创新联动,高起点布局雄安新区服务业。服务业扩大开放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雄安新区加强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京津冀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了重要契机。应深度推进雄安新区与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天津自贸区服务业开放创新联动发展。促进京津服务业对外开放已经成功实施的政策措施率先在雄安新区推广,高起点布局雄安新区服务业。推进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服务业在相关领域实现联动开放。建议北京在雄安新区联合建设创新型、开放型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区,鼓励北京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业态向雄安新区实现规模扩张和延伸发展。以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服务能级,从而提高京津冀服务业对外辐射范围和服务层次。

(四)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京津冀在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已经或正在形成行之有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按照组织形式可划分为整体搬迁模式、总部经济模式、产业扩张模式、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产业联盟合作模式。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在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基础上。在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过程中,形成了整体搬迁模式、总部经济模式和产业扩张模式。整体搬迁模式将与首都功能定位和要素禀赋特征不相符的产业由北京整体搬迁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天津和河北,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的主体模式。总部经济模式是大型企业将功能链的总部环节设在北京,将生产和制造环节设在天津、河北,在区域优化布局以实现最优收益。产业扩张模式是北京向天津、河北进行产业扩张和产业衍生,促进津冀相关产业发展。是对传统产业梯度转移方式的发展与升华。

同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正由传统的梯度转移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协同创新跃升。产业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围绕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必将带动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应创新模式,促进产业协同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产业联盟合作模式可以成为下一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模式。其中,产业链整合模式是京津冀三地分工合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北京以产业链为纽带向区域延伸產业创新能力,带动天津、河北以产业链环节为切入点联动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主导产业集群。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是北京的科技成果在天津、河北进行中试、孵化和产业化,整合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天津研发转化优势和河北产业化优势,促进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耦合与对接,实现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与优势产业升级。产业联盟合作模式是通过建设区域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主导贯通区域创新链,加强京津冀重点领域的产业协同创新。

北京与雄安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可以根据各产业领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鼓励由市场自主选择雄安新区与北京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及具体实现方式。雄安新区对接北京的高端服务业领域,可实行由北京向雄安新区进行扩张的产业扩张模式、整体搬迁模式;对接北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采用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模式创新。如采用创新链整合模式,向雄安新区延伸北京的创新链;或采用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模式。

三、创新北京与雄安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

(一)创新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北京与雄安新区实现高效的融合创新发展,关键在于构建合理、有效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应在合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北京与雄安新区融合发展的中的决定性作用。

建立北京与雄安新区融合发展、对接协作的专门机构,建设两地政府之间的长效合作交流机制,创新合作对接的治理模式。推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北京重要功能区与雄安新区建立高效的合作对接机制。

推进建设北京与雄安新区进行产业对接合作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北京的创新型民营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雄安新区建设。鼓励北京的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投融资平台。创新雄安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给市场自主决策权,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选择和产业对接协作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产业对接协作的决策效率。

(二)创新产业对接协作制度设计与政策

中央对雄安新区的定位高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河北的定位,因此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及其与北京的分工合作不应局限于《纲要》中的战略定位与路径。应以与北京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为重要出发点,以《纲要》为基础,着眼于更高层次、更大格局,做好雄安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定位雄安新区产业创新领域,科学制定与北京产业对接协作路线,从顶层设计上为雄安新区与北京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协同创新与对接协作奠定基本的制度基础。

借鉴在京津冀已形成的协同发展经验,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创新协调对接政策,促进雄安新区与北京的产业对接合作。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跨地区产业对接合作利益协调共享机制。针对雄安新区与北京之间可能会采取的项目合作共建、园区合作共建、企业转移扩张等产业协作方式,结合雄安新区的特殊地位分别建立相应的财政税收利益分配共享机制。将已经推进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等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雄安新区进行适应性创新与应用。协调统一资质认证、用地、环保等方面具体措施,完善北京與雄安新区产业对接合作的配套政策。同时,还应创新产业转移对接过程中搬迁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如果北京与雄安新区社保政策不能同一,尝试创新社保政策,为产业转移过程中由北京向雄安新区搬迁人员提供或保留与北京同等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刘秉镰,赵晶晶,曾淑婉.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京津冀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京津冀协同发展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