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银行系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新征程

2018-05-29 10:32曹勐龙捷梁志兵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基金银行政府

曹勐 龙捷 梁志兵

摘 要:面对运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资管新规的要求,银行系基金需要着手对存量基金推倒重来、卸掉信贷思维重生、银行系基金穿透重构和基金资产形态重建等工作;保障和促进银行系政府产业基金的健康发展,银行系基金要苦练内功、因势而动,政府类基金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监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因势利导,银行系政府产业基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关键词:银行 政府 基金①

“银行”代表信贷、稳健经营和风险规避,“政府”代表规划、宏观调控和最高信用主体,“基金”代表专业市场化资金配置方式。当中国金融系统的核心板块+政府信用+创新投融资工具这三个词关联到一起,引发出一轮数万亿级的资金流动,即:由银行理财为主的资金,参与政府发起设立的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领域。但最近半年多来,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核心的一系列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密集出台,已基本打破了过去几年银行参与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模式,这轮资金流动的旧通道即将关闭。

一、银行参与政府产业基金发展历程

从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开始,产业投资基金经历了由审批制变为核准制,乃至于完全市场化自主发起设立的过程。期间,银行也逐渐参与其中,各银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信用优势,选择预期收益率这一最具性价比方式募集资金,并将汇集的资金以资产配置的方式投资于各类包括基金在内的资产,赚取投资收益和资金成本间的利差。之后受几家银行风险事件影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将表外理财资产纳入总行统一授信管理,基金资产选择标准开始趋同于信贷。在可投资产有限,信贷避险思维下,资金大量涌入有背后信用支撑的政府和国企类资产,各地政府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开始狂奔,由几百亿快速步入万亿级别,部分基金作为融资工具特征明显,产业属性被削弱,专向、专业之初心不在。

二、银行系政府产业基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批量融资”和“穿透项目”间的矛盾

近几年政府对投资保增长的需求越來越强,在地方事权和财权尚不匹配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手中财政性资金不足,只得追求各类创新融资工具。原融资平台和BT模式难以为继,PPP本身复杂且立法尚不成熟,远水难解近渴,于是各地政府把政府产业基金视为新的批量融资工具,省级数千亿基金,地市级数百亿基金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为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很多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母子双层”和“高杠杆”的激进基金招标方案。期间银行资金端流动性泛滥,为维系政府客户关系,银行只得主动迎合地方政府各类基金签约和招标活动。粗略估算全国各地意向签约的政府基金规模已超10万亿,这一规模已远超出部分地方政府的实际产业融资需求,签约后又无法找到大量符合金融机构风控要求的可投资项目。于是由前期盲目签约演变成后期政府盲目兜底,但在严明重塑财政纪律环境下,此类增信方式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穿透审批时无法自圆其说,最终导致实际投资落地率极低。

(二)“股权思维”和“信贷思维”间的矛盾

股权投资思维方式是看企业的价值,通过专业投资能力承担高风险、获取高收益,因此地方政府期望通过股权基金带动产业升级。但银行信贷思维方式是看风控手段,通过足额的抵押、担保、信用支持等措施获取低风险下的低收益。银行系基金也并非未在股权投资领域开展尝试,但前文所提各类原因,同时在面对过去几年间由政府和国企信用支撑资产的较高“无风险收益”,银行开展股权投资动力不足,不愿在真股权投资能力方面进行积累和实质性制度创新,仅在股权投资形式上进行变化,由此引发介于股权和信贷间的名股实债问题。

(三)项目地域分散与基金管理机构分布集中之间的矛盾

虽然项目遍布全国,但大量有历史业绩、具备募资和管理能力的机构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各地政府计划拿出巨额财政性资金时并未实事求是地考虑其中的项目资质对这些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吸引力,最终实际中标多为优质管理机构的边缘或外包团队,或者仅仅是工商注册在一线城市的伪专业机构,其募资能力不足导致还需依赖银行网络,并陷入信贷思维和明股实债的循环中。

(四)基金功能异化与遵守基金客观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

基金是一个募投管退不断正向循环发展的金融工具,专业的基金管理人的成长和成熟是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募资属性决定了投资偏好,专向投资偏好才能培养实际专业管理能力和行业内资源整合能力,投资后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才能提升基金退出时的投资收益,优秀的历史投资收益才能吸引更多资金的募集。如此规模由小到大,能力由弱变强,名气从无到有,管理人通过长期持续的锻炼和考验,依靠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将社会大量资金交至最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由其选择资金的投资方向和标的,进而推动产业发展。部分基金无视此规律,其结果只能是将基金异化为融资工具,管理公司沦为低价通道机构,无法体现管理人的能力和价值,也无法实现资金通过基金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资管新规对银行系基金的巨大影响

(一)存量基金推倒重来

之前大量已签约或中标的政府基金,如使用银行理财资金,受制于此次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在募资方式上需从刚性兑付回归净值型产品,在募资来源、期限、杠杆率、交易结构等方面均需要符合新的要求。再结合财政系统对地方政府融资的规范,基金业协会对明股实债的声明,资管增值税问题等政策组合拳,几乎所有的银行理财参与政府产业基金都面临重组问题。

(二)卸掉信贷思维重生

资管新规是对过去几年依附于银行信贷体系下资管行业的精准打击。虽然银行理财产品提高了老百姓投资收益,又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低成本的股权资金,但其发展速度(过快)、发展模式(过于隐蔽)、发展规模(过大)、发展方向(过于集中)在(高隐形债务)政府和(高杠杆)国企领域,最终对系统性金融安全形成威胁,因此监管层此次定点爆破清除的态度是坚决的。笔者认为长远看,这恰是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而非形式)初心的一次回归。作为专业、专向和资源整合的的基金金融工具,在卸去了信贷紧箍咒后,必将在银行新的全能型资管体系的建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银行系基金穿透重构

基金是最直接将闲置资金和优质项目专业互联的工具,但历经十余年发展,在银行政府基金领域,受各阶段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资金和项目中间出现了一层又一层中介通道,却忽视了寻找优质项目并挖掘最大投资价值的基金管理能力。新规出台打破了中间嵌套的层层迷雾,也撇开了简单粗暴的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让资金得以穿透项目资质,以管理人为核心,正本清源的募投管退正循环需在各地基金中重构。

(四)基金资产形态重建

基金虽多以股权投资为主,但受明股实债影响,银行参与政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常与非标挂钩。新规下非标转标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提高对资产公开信息披露的要求,无论是通过ABS、类REITS或各形式,都是倒逼政府公开其融资行为和支出责任规模,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这有助于评估和区分各地政府、各级政府的信用状况和发展潜力,有利于增强资产可估值性和流动性,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更多优质资产。

四、银行系政府产业基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银行系基金:苦练内功、因势而动

银行资管行业需重新校订自身定位,发挥自身实体网点分布广泛、客户粘性高、风控能力强的传统优势,在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间,深度挖掘客户当前和未来的合理资金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在各细分领域中苦练内功,根据各行优势培养自主基金管理能力,眼光放的远一些,耐心放的久一些。由之前万金油式人才培养模式转为向细分领域专业、专向的基金文化靠拢,让有理想、有潜力的员工通过构建基金思维,立身专业能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二)政府類基金:量力而行、因地制宜

新规下政府产业基金必将提质缩量,基础设施领域大干快上时期已过,未来各地政府需在教育、养老、医疗、环保等民生领域加大投资,同时在对人口、人才、产业引入上加强竞争,这要求地方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精打细算的花在可持续提升地区竞争力民生和产业领域,地方负责基金的部门也要尊重发展规律,合理制订基金方向和规模。

(三)监管的方向:各司其职、因势利导

十九大对金融形势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判断是清晰明确的,因此当前政府产业基金的监管部门对遏制该领域乱象的决心也是高度统一的。但在严监管步调一致之余,应注意对于符合中央精神,切实存在的合理投融资需求给予一定发展空间。在突然发觉超速行驶时,切勿一脚刹车踩到底。因此与政府产业基金相关的发改、财政、证监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根据职责分工制定符合当前客观现状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政策,建立完善基金管理行业信用评价和绩效评价体系,依据基金募投管退的发展规律引导资金向真正专业有实力的管理机构集中,齐心协力促进政府产业基金持续健康发展。

(四)银行系政府产业基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形势、新背景为银行和政府间的金融业务合作给出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资管领域的基金作为连接资金和项目最直接、专业的金融工具,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所有基金从业机构和人员一定要不忘基金专向、专业的初心,用好基金资源整合的特有优势,回归实体经济、回归项目本源、回归专业能力。面对当前的政策调整困难期,各方也应抱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重整旗鼓开启回归初心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基金银行政府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个月回报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50名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