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提升策略

2018-05-29 05:27杨舒陈卿丁云宇文霄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寄宿制心理健康心理

杨舒 陈卿 丁云 宇文霄

在这项实践研究中,我们通过资料的收集,调查了农村中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对比寄宿生与同龄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然后根据有关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成果,提出了一些提升心理健康方面的策略,以期望对不符合正常水平的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寄宿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健康成长。

一、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正如有些人预料的那样,儿童独立,又是全日制寄宿学校,增加了他们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往往以牺牲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的关怀和情感的交流和安慰是他们最需要的,父母和长辈的依赖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可以伴随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如果过早地切断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切断了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情绪空间中的孩子变得空白,容易导致孩子从小就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没有同情心,情感贫乏。

(二)家长监管不力导致孩子行为习惯方面出现偏差

寄宿学校要让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督,自我约束和不良的控制,比较和模仿的心理,容易出现挥霍金钱,脏话,卫生差,盗窃等行为。随着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的增长,同龄群体的作用日益重要,他们的年龄群体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了影响。没有家长的指导和管理,容易出现不良习惯和社会化的偏差。

(三)在学校环境适应中缺乏积极引导,引起负面心理反应

无论小学阶段,还是初入初中的学习,都是时间和方式的重大变化。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模式也发生变化。如果不能短期适应,就会对环境适应产生障碍。比如有些学生不习惯新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学生比自己强,失去自信能力等。不能面对新的竞争和变化,产生失落感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反应。

(四)师资力量不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在现行的“应试教育”教育体系下,学生考试成绩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关注,而且引起了教师,家长,亲友,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农村学校的教师配比和教师素质存在不同的差异,在面对一些学生心理压力和考试焦虑过重时,未能及时引导和关注,可能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成长。这对寄宿学生更为有害,因为寄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和考试,缺乏家庭救助,老师又未能发挥积极的教育管理,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提升策略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寄宿制中学生的产生消极现状,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因此寄宿学生心理问题并不可怕,提高认识,加强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立更为完善的助学等政策体系

落实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助学政策,将补助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同时鼓励家长与学校建立友好的联结,支持学校的工作,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缓解学生不在父母身边的孤独感。(如:可视电话、微信群等通讯工具)。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改善教育水平。

(二)加大寄宿学校公费补贴,提高宿舍各种设施的配备

2011年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对床铺尺寸、护栏高度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初中生生理上处在发展的高速期,体内各种激素水平上升,呈现出躁动的状态,所以宿舍设施的安全配备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宿舍的环境,如:采光、温度、人数等等会对人的性格、心理状况以及情绪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加大寄宿制学校公费补贴,提高宿舍的各种设施的配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农村学生很难自由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每个学科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经常深入课堂,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首先,与学生交谈是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通过书面形式,让一些内向的学生或者具有“无法形容的秘密”的学生可以和老师交换意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具体情况,做好保密工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

(四)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校园环境是校本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每一棵树,草坪,每一座建筑物,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的校园都应该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使学生得到教育和精神净化。

2.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是时代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理教育队伍是推动学校心理教育的基础。通过专家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全日制兼职讲座与其他渠道自主学习相结合,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意识,初步形成以老师为主,宿舍生活指导教师为辅的师资队伍。

3.营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要注意在学生心理环境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创造一个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保持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拥有积极、平和、愉快的心态,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其次,班主任要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真诚的和他们相处。最后,要开展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有互相沟通、表达自我的机会。

三、结束语

寄宿制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只有及时掌握和关注寄宿中学生的心理、提供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项目名称: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4390003。

参考文献:

[1]陈泊蓉,李贵安,赵微.2011.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陕西教育,(9):12-13

猜你喜欢
寄宿制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