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8-05-30 09:11毛筱俊杨雁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败血症早产儿病原菌

毛筱俊 杨雁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多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儿,通常由于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等特点,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其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同时也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沉重的负担[2]。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类型、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患儿1320例,其中院内感染患儿160例,男86例,女74例;年龄1d~3月龄,平均(1.42±0.33)月龄。住院时间3~15d,平均(8.22±1.16)d。早产儿66例,足月儿94例;出生体重量≤1500g90例,>1500g 70例。顺产109例、剖宫产51例。机械通气81例,肠外营养68例,母妊娠期高血压22例;母妊娠期糖尿病19例。院内感染诊断标准参考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3],将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48h后发生的感染诊断为院内感染。排除孕前已经出现的感染,如胎粪吸入综合征,羊水Ⅲ°混浊,孕妇产前感染或肺炎,胎膜早破时间>24h。

1.2 方法 统计所有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感染部位、机械通气、肠外营养、侵袭性操作、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种类。根据新生儿感染部位不同送检不同部位的采样样本,主要有血液、痰液、分泌物等样本,细菌培养鉴定采用美国BD公司Phonenix TM100细菌培养鉴定仪,使用双培养基平板进行血培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类型 160例院内感染中,肺炎55例,败血症45例,胃肠道14例,结膜炎19例,皮肤感染4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鹅口疮8例,尿路感染5例。

2.2 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 160例院内感染患儿共培养出病原菌1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占52.91%,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22.09%、17.44%;革兰阳性菌51株,占29.65%,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4.53%、8.14%;真菌20株,占11.63%。

2.3 院内感染单因素分析 院感组胎龄<37周、出生体重<1500g、窒息抢救史、住院时间≥7d、机械通气、肠外营养、侵袭性操作、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种类(≥2种)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非院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院内感染单因素分析[n(%)]

2.4 院内感染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7周、出生体重<1500g、窒息抢救史、住院时间≥7d、机械通气、肠外营养、侵袭性操作、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种类(≥2种)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表4 院内感染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增加,但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也明显增加[4]。本资料结果显示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类型为败血症,其次为肺炎,研究表明败血症主要来源于血行感染,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屏障功能比较差,易破损,因此由皮肤感染从而导致血行感染,最终易导致败血症。肺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不能自主咳嗽,呼吸道内的痰液不能及时排除,易引起肺部感染[5]。

新生儿出生胎龄<37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窒息抢救史、机械通气、肠外营养、侵袭性操作是新生儿科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体质量小、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入,因此受到感染的几率较大[6]。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需要靠机械通气,在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的同时,可能会对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或是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并未做到完全无菌操作,导致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感染率升高[7]。由于部分新生儿不能充分吸收母体营养,需要借助于肠外营养,肠外营养液中的乳糜微粒通过抑制白介素-2的活性,降低细胞因子分泌,从而降低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肠外营养液本身使用的培养基可能也有利于病原菌生长,最终会增加各种病原菌的生长[8]。在对新生儿进行诊疗时,不可避免地使用侵袭性操作,易破坏皮肤黏膜屏障,使新生儿组织接触到外界受污染的媒介,增加受感染的机会[9]。由于病情需要,医师在治疗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时会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易造成正常菌群紊乱,增加感染机会,造成院内感染。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院内感染的主要疾病类型为败血症、新生儿肺炎,主要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控制院内感染,应提高产科水平,预防新生儿窒息,尽量缩短侵入性管道留置时间,减少再插管,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小早产儿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与防护,尽早开始胃肠营养。

[1] 杨玲蓉,彭珉娟,李桦,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2):112-116.

[2] Sohn AH, Garrett DO, Sinkowitz-Cochran RL,et al. Prevalence of nosocomial in fections inneonatal intensivecare unit patients:results from the first national point-prevalence survey.Pediatr,2001, 139:821-827.

[3] Stoll BJ.Infections of the neonatal infant. In: Behrman RE, Kliegman RM, Jenson HB,editors.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17th ed.Philadelphia: WB Saunders,2004,623-640.

[4] Raymond J,Aujard Y, and the European Study Group.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pediatricpatients: a European,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Infect Control HospEpidemiol,2000,21:260-263.

[5] Orsi GB,Ettorre G, Panero A, et al.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surveillance in a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m J Infect Control,2009,37:201-203.

[6] 杨静,华子瑜.新生儿科医院感染及其防治.临床儿科杂志,2014,9(32):808-811.

[7] 王丽,钱继红,何振娟,等.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27例临床特征.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 27(22):1720-1722,1776.

[8] 余加林,吴仕孝.机械通气相关性感染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10-1388.

[9] 汪瑾,巨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临床儿科杂志,2014,32(5):494-497.

猜你喜欢
败血症早产儿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