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错先于求美”

2018-05-30 10:48马磊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符号错误作文

马磊

语文教育家黎锦熙1938年草拟了《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后经修订发表于《国文月刊》第52期(1947年),1950年再次修订并收入《新国文教学法》。在这个改革案中,黎先生提出了写作教学的三条基本原则——写作重于讲读、改错先于求美、日札优于作文,这三条基本原则至今对中小学写作教学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拟就“改错先于求美”这一思想予以阐述,以期探寻当代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突围之路。

一、重视语文工具,强化“通”的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的母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素养,而不是专门的文学教育。黎锦熙敏锐地发现,有的教师改订作文时,“对于四百号的‘语文基本工具,师生都还运用未熟,纰缪百出,乃但凭霎时间的主观私见,一味做八百号‘文艺上的笼统批评”。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盲目强调文艺气质,“‘通‘不通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净说些‘美‘不美的鬼话”,这很容易将写作教学引入歧途。为了矫正这一弊病,黎锦熙把“通”作为作文教学的基本标准,提出了“改错当先,求美居后”的呼吁,关注写字、文法(实际涵盖了语法和消极修辞)、事实、思维诸方面,对于纠正浮华的文风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一位语言学家对语文学科工具特征的高度重视。

审视当前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一些教师仍然存在着盲目“求美”的倾向。有的教师在写作指导时,要求学生注重“借鉴好词佳句”“使用修辞手法”,却没有重视要求学生注意把字写正确,把句子写通顺,把事实写准确,把思路理清晰;在作文讲评时,又习惯于把“精彩语句”抽取出来作为范例展示供学生观摩学习,对于学生写作中的错误,却仅仅关注错字,而对于语法和修辞的错误、思维的错误,却没有关注。甚至考试作文评分标准中也把“有文采”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指标,而对字词句的错误,却没有严谨的评分指标。在这样的导向下,学生逐渐摸索出一种“应考体”的作文模式,那就是各种辞格生硬编造、煽情套话铺天盖地、诗词名句胡乱拼凑的怪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重温黎锦熙“改错先于求美”的告诫,把写作教学定位在落实学生语言基本功上面,以“通”为作文的第一要义。

二、设计批改符号,提高教学效率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出了“先加各种符号,使自行修改”的思想。但各地各校教师并没有一套约定的批改符号,给教学造成了不便。黎锦熙先生以语言学家的严谨态度,将学生写作中的错误分为五种:字体错误、文法错误、事实错误、思维错误、一般错误。其中字体错误包括白字和错笔两种类型,后四种错误又分别包括“不通”“欠妥”两个层次,对各种类别的错误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批改符号。当然,在倡导使用批改符号的同时,黎先生并没有否定传统的批改方式,他指出:“教员于眉端或篇末仍可随意加批语,并可于句读断处随意加圈点表示嘉赏。”黎氏批改符号既分门别类,又简单明了,便于教师使用和学生理解,称之为发明创造亦不为过。在使用批改符号的同时,仍可加批语圈点,则体现了传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也体现了对教学共性与个性的辩证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没有一套普遍使用的批改符号,这样有几个弊端:其一,批改符号不統一,教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造成了学生理解的不便;其二,批改符号不固定,不利于督促检查学生的改错情况;其三,批改符号不分类,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纠错总结的理性意识。为此,有必要借鉴黎先生作文批改符号的设计思想,拟定一套适合目前教学使用的作文批改符号,以方便教学,提高效率。新的批改符号系统,还应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阶段性特征,在批改符号使用的侧重点上有所区别。

三、立足学生本位,着力进行引导

作文批改,主要应是“教师批,学生改”,但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越俎代庖,直接替学生修改。黎先生坚持立足于学生本位,“文中应改之处都不可遽改,必须一律先用色笔照上列符号仔细标明,以凭反省自改”。教师批阅之后发给学生,“每一学生必先用心自改,如有自改不成,或虑有改得不对之处,即由本人提出小组讨论,集体订正;组长须做书面总结,并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连同本组文卷汇缴教员……”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种自主学习,前提是教师将作文应改之处“用色笔照上列符号仔细标明”,指向性更强;这种合作学习,基础是“自改不成,或虑有改得不对之处”,目的明确。这样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更有效。学生汇缴之后,教师逐卷作最后的核订,并评定分数,发还指导,解答问题,这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这样的改错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统一。

当前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改错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教师批阅作文,除了错别字之外,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错误,于是,教师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见到不当的词句,容易改的直接代替学生修改,不容易改的直接批注“不通”了事。学生领取作文,一般也只是修改错别字,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错误。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周周写作文,年年没长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明确要求,强化引导,督促学生及时、主动、全方位地修改作文中的各项错误,教师还应及时、积极地全面核定学生的改错,并对其困难予以解答。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四、及时汇总错误,便于学生巩固

如果学生习作总是随写随丢,不加总结,那么就难以进行复习巩固,难以不断积累写作的经验。为了克服这一弊病,黎锦熙提出要及时对错误进行汇总。其设计思路是:每作文一次,令学生在发还指导的时间内,将自己作文中的“错误”和“订正”,以及原文实例,分别抄录于小纸片,每个错误为一行,每种符号为一纸,当堂交齐。教师即用剪贴法加以整理,按学理的系统分类归纳,并分析错误原因,绘制成“四种错误表”(包括字体错误表、文法错误表、事实错误表、思维错误表),对于学生的相同错误,教师则需标注错误的人数和次数。教师公布全班的“四种错误表”,对勉励学生吸取教训、巩固认知具有积极作用。此外,每位学生还需要按名分项逐次登记,汇编成自己的“写作错误登记册”,这个登记册,具有当代课程教学论语境中“成长档案袋”的性质,对于认识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过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及时汇总错误,对于促进学生总结反思具有重要价值,“使学生反省自改,如此方能‘不贰过,否则错误成习性者,不易转移”。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对学生作文错误进行汇总的意识,更缺乏带领学生全面系统地汇总作文错误的教学行动,这或许与教学管理上单纯追求写作的次数(甚至评语的字数)这种量化思维有关。不总结反思错误,又怎能使学生“不贰过”?因此,教师应不厌其烦,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汇总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分类别进行整理,并对错误人次较多的方面进行强化的专项训练。对学生而言,经常翻阅自己的错误登记册,对重复犯错之处加深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这种做法看似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实际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高效,避免学生反复写作却徒劳无获。

五、细心分析统计,开展实践研究

教师应该是研究者,但不是脱离教学工作的书斋研究者或实验室研究者,而是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反思中开展研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一些语文教师的困惑。黎先生为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开展教学研究指引了方向:“每学期末,总汇各次的‘四种错误表及各生的‘错误登记册,制成各种登记表,并加以评断,提出改进方案,师生集体发表为论文或专著。”以学生的作文错误为研究材料,综合运用数据统计和质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改进写作教学为研究目标,这就是当代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教育行动研究”。“为师者根据此种实际好材料,细心分析,统计研究,借以长养自身学识,并可发现自己错误,较之浏览浅尝,空谈无补,胜万万倍……”这样,师生“彼此皆能人己交利”,教师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体现了《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

综上,黎锦熙提出的“改错先于求美”的写作教学思想,以及相应的操作程序,为写作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今天,我们仍有必要吸收黎锦熙写作教学的思想精髓,以期当代中小学写作教学走出机械重复、单调低效的困境,实现写作教学的突围。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符号错误作文
在错误中成长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