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浓阴夏日长 清爽留香滋味新

2018-05-30 07:50龙芊霓
珠海 2018年4期
关键词:三鲜鲥鱼立夏

龙芊霓

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在天文学上是告别春天,夏天开始的象征。立夏之后,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绵绵的春雨变成雷雨,农作物进入肆意生长的时期。《莲生八戕》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光景进入了农历四月,此时槐香暗渡,青梅待采,绿帷柳浪中虫声日盛。不能躲到阴凉中度夏,但是可以尝“三新”以消夏。

我国民间一直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在立夏之日品尝时鲜。立夏时夏收作物的收成光景基本定型,鲜果和菜蔬逐渐顺应时令上市。品尝当季值得赏味的新鲜蔬果,各地有所不同。南京人三新指的是“玄武湖的樱桃、高淳的青梅、镇江的鲥鱼”;苏州的“三新”则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无锡就更讲究了,分“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是指蚕豆、苋菜和黄瓜;树三鲜是樱桃、枇杷和杏子;水三鲜是海蛳、河豚和鲥鱼。无锡人吃的更细致,蚕豆、苋菜、黄瓜,樱桃、枇杷、杏子皆入口。而在广东,并没有明确的“三新”,而是以气候、养生为主,当季正值风华的苦瓜、杨梅、枇杷、鲜果等专属夏季的好物。

这样想来,以鲜味迎夏,专属夏季的清新滋味,正在悄然而至。

甜,红了樱桃

初夏时节,有“百果第一枝”的樱桃正鲜嫩。据说黄莺特别喜好啄食这种果子,因而名为“莺桃”。在我国最早有记载或出土的樱桃种植是商代,《礼记》中已有“仲夏之日以会桃先荐寝庙”的记载。《尔雅》里提到的荆樱,就是樱桃的别称。而《大戴礼记》名含桃,又名莺桃。称含桃,据《说文》考证:“莺桃,莺鸟所含食,故又名含桃。”后来演读为樱桃。

自西周时期起就有记载,樱桃是皇家天子敬祭宗庙的高级供品。苏辙有诗写道“盘中婉转明珠滑,舌上逡巡绛雪消”。樱桃果实红若玛瑙,似凝脂,晶莹剔透,玲珑诱人,很是招人喜欢。杨万里曾写“樱桃一雨半雕零,更与黄鹂翠羽争”,可见樱桃的可爱与讨喜,要想吃上一口樱桃還得与黄鹂鸟争食。

北邙樱桃沟,是洛阳樱桃盛产之地。每当开花季节,形成洛阳一大景观。而立夏“三新”里最为出名的就是玄武湖樱桃。据史书记载,玄武湖樱洲古称“新洲”“莲花洲”。1935年,在对“樱洲”命名决定中写道——洲上樱桃极多,春风三月,绿醉红酣,颇饶艳趣;及至初夏,则朱实累累,湖民撷取售饷游人。是樱花樱桃极悦目可口之妙,因改称“樱洲”。

明代诗人屈大均的诗句“上苑樱桃尽,华林苜蓿长”,为我们道出了南京种植樱桃的历史,上林苑为六朝时期建在后湖(今玄武湖)洲上的皇家园林,想必樱洲种樱桃的渊源由此而来。秦淮竹枝词:“六朝烟水最迷人,秦淮樱桃可染唇”。湖内诸洲有了湖民,那时樱、菱两洲盛产樱桃。因为洲上土壤、气候“小环境”适合樱桃,所以出产的樱桃既好看又好吃,成为当时亲友馈赠的名品。

朱自清1934年写《南京》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玄武湖樱桃的向往:“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花瓣白色,花期3、4月,5月下旬至6月初,朱樱春熟。颜色深红的樱桃称朱樱;而紫色,皮中有细黄点的称紫樱,味道最好;皮红黄光亮的称蜡樱;小而红的,叫做樱珠,味道不及紫樱。

樱桃不仅可口,也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在《别录》有记载:“主调中,益脾气。”对于脾胃虚弱,少食腹泻,或脾胃阴伤,口舌干燥;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或遗精;血虚,头晕心悸,面色不华,面部雀斑等顽固性斑类可起淡化作用。樱桃虽好,但也不能多吃。因为除了含铁多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氰甙,若食用过多会引起铁中毒或氰化物中毒。

逐渐回暖的天气,正式带来初夏,伶俐而甜蜜的樱桃伴随着诗意而来,此时再想起蒋捷那句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无端就让人觉得隽永起来。

酸,青梅煮雨

在立夏“三新”里排行第二的就是高淳青梅,现如今关于高淳青梅的记载寥寥无几,实数有些许遗憾。

我国是梅的起源,西汉时就已引入朝鲜,唐朝引入日本,近代又从我国或日本引入欧洲传至美国。不过,幸运的是与珠海临近的汕尾市陆河县、诏安县和普宁市皆享有“中国青梅之乡”的美誉,其中陆河县青梅食用历史更是已有3200年。

梅是传统的观赏果木,冬季开花,有白色和淡红,味道清香,四五月结实,未成熟时为青梅,成熟后称作黄梅,均可食用。此时正值梅子青青,其味酸美,令人垂涎不已。使它赢得不少文人骚客的青睐,《淮南子》里提及“百梅足以为百人酸”,在濛濛飞雨洒如丝的梅雨季节,刘备闻惊雷而落地的那一盏青梅酒,被美谈至今。

每年清明后青梅就进入采摘期,汉代《风俗通义》上说:“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随季风而来的便是雨水,梅子成熟时的连绵阴雨也就称作梅雨季,于是“青青梅子雨中肥”,幼梅附枝,再浸着水雾湿气慢慢成熟,而后便是“摽梅之年”。

青梅是一种治愈性食物,可以加工成青梅酒、青梅汁、梅精、梅干、话梅等一系列受欢迎的青梅产品。青梅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忽视,果汁多,果肉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和钾、钙、铁等多种矿质元素,属生理性碱性天然食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青梅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软化血管、消除疲劳、抵抗衰老、保健美容有独特功效;在助消化方面也素有“北山楂、南青梅”之赞誉。《神农本草》亦载:“梅,性味甘平,可入肝、脾、肺、大肠,具收敛生津之益”。

如今,高淳青梅已在历史的潮流中不知去向,但四五月采摘青梅,伴着雨声一壶青梅酒下肚的雅趣,亏得在立夏的节气氛围里被人们惦记着流传了下来,此刻再想到“望梅止渴”的典故,嘴里不住生津,对那青翠色的果子垂涎不已。

除了一味酸,还有一味苦,也是立夏时节不可或缺的滋味。中医学以五行中的“火”来概括夏季的气候特点。在人体五脏中,火应心,火性为阳。这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能够维持人的生理功能,如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水的温煦等。立夏要降火,而苦瓜则是败火清热降火效果最好的蔬果之一,也是广东人最爱的食材之一。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鲜,端午品鲥

然后,有一种鱼在端午时节则是最佳食用期。宁原所著《食鉴本草》记载:“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鲥鱼,旧时有“鲥鱼不过端午” 之说。

我国南北各大河流中都有鲥鱼,长江下游较多,尤以镇江一带鲥鱼最为肥美,因镇江焦山附近小屿环列,虫藻密集,为鱼类提供了丰盛的饵料,但鲥鱼在淡水产卵期极短,食用新鲜鲥鱼受季节限制,物稀为贵,加之鲥鱼味道鲜美,使得镇江鲥鱼成为了立夏“三新”里唯一列上有名的肉类食材。每逢江鲥初出时,亲友间皆以鲥鱼相馈;稍有身份的人常泛舟江上品味“出水鲥鱼”,在江边现捕现蒸现吃;嫁女娶媳之家,都用鲥鱼飨客,成为习俗。

鲥鱼有三个特性,一是“惜”,二是“猛”,三是“娇”。一惜,捕捉鲥鱼时,把鱼网挂在长江之中。鲥鱼一触到鱼网,大概因十分爱惜鱼鳞,怕鱼鳞被擦掉,就头顶鱼网,不再后退。故苏东坡称它为 “惜鳞鱼”。 二猛,鲥鱼性格猛勇,腹部鱼鳞十分锋利,且游速很快。其他鱼类碰到它,就会被它腹下的棱鳞划破肚皮,所以鲥鱼也被称为“混江龙”。三娇,鲥鱼是极其娇贵的江鲜,离水即死。

吃别的鱼,定要去掉鱼鳞的,唯独鲥鱼恰恰反之,它最诱人的部分,不是鱼肉,而是深锁了脂肪的鳞片,味美无比,鳞下的油脂一半会自动渗入鱼肉里,一半仍浮于鳞上,芳香扑鼻,让人一尝难忘。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江鲜单》中说,鲥鱼用蜜酒蒸食,或用油煎,加清酱、酒酿亦佳。千万不能切碎,用鸡汤煮;或去其背,专取肚皮,则真味全失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鲥鱼不宜烹煮,惟以笋、苋、芹、荻之属,连鳞蒸食乃佳”。

品尝鲥鱼也颇有讲究,鲥鱼有“三吃、三味、三营养”的说法——新鲜鲥鱼蒸后双鳍“飞翔”,食用时口感丰富,三层滋味,層层不同,且每一层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第一层鱼鳞闪闪发光,富含胶原蛋白,对皮肤极佳;第二层是鱼鳞下面的灰色肉质层,口感绵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第三层为白色鱼肉,鱼肉细腻且蛋白质丰富。

苏轼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后,曾写下赞美诗句:“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诗中提到的银鱼,即鲥鱼。王安石的《后元丰行》诗云:“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名人墨客的追崇使得鲥鱼声誉鹊起远扬,鲥鱼千百年来成为食客追逐的美味,但过度的捕杀与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野生鲥鱼几乎绝迹,野生鲥鱼在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现在我们在餐厅里看到的鲥鱼基本来自人工饲养。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留下了一句著名言论,大意是: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甘腴肥美的鲥鱼,除了细刺繁多,还有一大遗憾,就是它的时令性极强,过时不候。时令当前,还是要珍惜这些让人想念再三的美味。

猜你喜欢
三鲜鲥鱼立夏
立夏喽,碰碰蛋
立夏
鲥鱼之美
缅甸鲥鱼繁殖生物学调查
初夏养生吃三鲜,忌三满,多出汗
立夏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最娇嫩的鱼
Début de l’été
茄科荟萃——地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