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社工薪酬

2018-05-30 12:00向羽
社会与公益 2018年3期
关键词:晋升薪资社工

向羽

最近,社工行业里出现一则重磅新闻。2018年2月22日,深圳市民政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有宣称深圳社工薪酬待遇偏低的状况将有望改变,平均工资标准将从5000元/人/月提高至万元以上。事实上,该文件只是.征求意见稿,最后的政策未必如此,真落实就更远,不过这件事影响确实广泛。比如,我哥是个局外人,从来不关心我的专业工作,这次居然专门把这条腾讯新闻转给我看。在这个时候来探讨社工薪酬恰逢其时。社工薪酬问题并不简单,本文尝试说几条,仅供参考,欢迎同仁拍砖。

一、社工的薪酬低吗?这个问题显而易见,社工工资肯定不算高,否则从业的意愿不会如此低。那社工工资具体是什么水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方面全国各地差异巨大,另一方面各个地方也没有公布确切的数据,只能从零星的媒体报道做一些判断。例如,据公益时报报道,2018年1月10日,上海青翼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中心发布《青翼第五期全国社工发展调研之工资调研报告》显示,七成以上本科学历的社工的月平均工资是3975元,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9省份的社工月平均工资高于这个数。排前列的是北京的7256元,上海的7200元,广东的6250元,福建的5850元,而浙江、重庆、天津、江苏、海南五地社工的月平均工资在4000多元。我觉得,以上数据只能参考,实际状况可能不如数据描述的那么乐观。本人在广东多年,一直在社工行业里打转,耳闻目睹不少情况,我敢说广东社工月平均工资达不到6250元标准。

二、社工薪酬的高低不仅在于绝对数的高低,还涉及到不同行业间的比较,也涉及到持续增长的问题。社工行业里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大意是说社工的起薪其实是不错的,只是发展的后劲不足。这话要搁在几年前说确实是有几分道理,那时候的社工起薪是高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相较于其他行业有起点上的优势,这也成为很多社工毕业生将从事社工服务作为保底选择的主要动因。但事情正在起变化啊,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认知里。四川新闻网从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获悉,2017年全国应届毕业生起薪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应届本科生为4854元;一线城市应届本科生为5218元,二线城市应届本科毕业生为4463元。这个调查未必准确,也有部分网友反映这数据“虚高”,但这也多少说明一些问题。倘若以这份调查作为参照,绝大部分的社工起薪都达不到这个标准。原来流传的社工起薪的比较优势都没有了,若这种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将来的社工毕业生将社工工作作为保底选择的只怕也会越来越少。这只是起薪的比较,更不要说长期发展的前景。几年下来,从事社工事业的毕业生与他们的同辈群体的差距只会更大。这背后的问题则是,社工薪资是否有持续增长的机制?社工的人事管理属于服务机构,部分机构可能有一定的薪资递增制度(假设服务机构都具有公益性和公信力,不会恶意盘剥压榨社工),但增长的空间也极为有限。再往后推的问题则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标准多年来原地踏步,机构就算有薪资提升的打算,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社工薪资的高低还涉及行业内部比较。所谓行业内部比较,并不是指社工行业内不同地域间的工资差异,而是指一线社工与社工管理者之间的差异。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在这个行业内,机构的中高级管理层的收入绝对高于一线社工。很多人会觉得这理所当然,“机构管理层承担了管理的责任,应该有更高的收入”。另外,相较于一般企业,社工管理层与一线同工的收入差异还算小。这似乎变成一种惯例,但正如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吗?我并非反对给予管理层高的薪资待遇,承担相应的行政管理任务,获取相应的收益的确应该。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机构服务质量的保证,机构信誉的建立和机构理念宗旨的实践事实上是仰赖于占多数的一线社工。一线社工,尤其是长期扎根一线提供服务的社工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但遗憾的是,当前的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制度并未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多数的服务机构管理制度,如岗位晋升,薪酬待遇,皆不鼓励扎根一线的社工。简单地说,在社会服务机构内部,社工想要提升薪资待遇,只有努力向上爬,成為项目主管,成为中心主任,成为片区主任……担任行政职务就等于有更高的收入,这也成为社工提升薪资的“华山一条道”。行业内有一种声音,一直呼吁要建立社会工作行业内部的晋升体系,让社工从业人员看到晋升的希望和发展的前景。我觉得,这个说法从逻辑上没有问题,一个行业肯定需要建立晋升的体现来鼓励从业者。但这个晋升体系是如何的呢?像现在这样,只考虑行政级别,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层晋升体系行吗?工服务经验需要时间积累和经验沉淀,只有行政等级的晋升体系对此伤害巨大。现阶段,社工行业本身流动性较高,好不容易有部分从业者扎根一线开展服务,考虑到晋升(薪资),很快又远离一线。这样周而复始,留在一线提供服务的永远都是社工新手,服务质量如何保证?因此,从社工行业内部而言,需要建立鼓励长期社工扎根一线开展服务薪酬激励制度。例如,从从事一线服务的年限和经验技术等级的角度考虑薪资激励,而非单一的行政级别为标准。

总而言之,我认为,社工的薪酬不高,亟待改善。原有的起薪优势消失了,与其他行业的差距也在扩大,社工薪资持续增长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机构管理制度也不鼓励给予一线社工较高的待遇。很多人都会说一句话,说做社工是良心活,做社工就不要想发财。其实这是一句废话,但凡从事社工服务的人都多多少少都些有情怀和理想,也没指望靠社工工作发财。社会工作是道德的实践,是价值的实践,从业者需要崇高的价值感召,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理想的呼吁。社工是良心活,但它对很多人而言也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子贡赎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赋予助人这件事太高的道德意义,把道德理想放得太高,就容易排斥普通人的参与,不能号召大家做圣人而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对大家来说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一份工作,不求闻达,但也要保障生活的尊严。努力提升社工的薪酬待遇才是正道。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讨论改善的可能。

首先,要呼吁更多、稳定的财政投入。不要自欺欺人,中国社工行业的发展就是政府推动的结果。政府掌握着绝对的资源,社工服务发展所需资源不靠政府依靠谁呢?所以我一直主张,要策略性的谈专业自主。很多人说到专业自主,就表示资金来源要多元化,不要过多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但专业自主不能与“不要政府资金”划等号,不是拿不拿政府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拿的问题。政府权力如此大,掌握的资源如此多,服务机构不要资源,高兴的肯定是政府,毕竟事有人做,又不用出钱,多好的事啊。社工界好反思是好事,但不要总是鼓吹政府投了多少钱,花在社工身上值不值这类问题,这点钱对政府来说九牛一毛都算不上。说句不当讲的话,与其让政府在某些形象工程上大手大脚,还不如“忽悠”政府加大社工投入,鼓励其承担更多的福利责任总是没错的。

其次,要建立持续增长的机制。某些地方已经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纳入财政预算,具有稳定性,但购买服务的标准多年来都原地踏步,这从源头上制约了社工薪酬的增长。因此,购买服务的经费标准应当动态提升。不仅是购买服务的经费需要有持续性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保障社工的薪酬也要持续性的增长。社工不是企业,由成本收益决定员工收入状况。社工是国家福利体制的一部分,应当参照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定期提高收入水平。

第三,确保社工薪酬落到实处。各地都有社工薪酬的指导价标准,但最终的定价权还在服务机构,如何通过购买服务、过程监督、第三方评估来确保社工薪酬指导价落到实处更重要。深圳这份最新的文件出来之后,有人出来泼冷水,说社工的工资不会像媒体渲染的那样翻倍,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先不论购买服务的标准是否会真的翻倍,就算翻倍也不意味着社工收入能翻倍,监督“机构再分配”的过程变得很重要。

猜你喜欢
晋升薪资社工
腐败潜伏期官员何以得到晋升:基于干部任用权的分析
不简单以“住房薪资”引才——遵循“一步一重天”的人才发展规律
青春社工
北京街乡公务员职级晋升通道打通了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企业晋升公平激励与优化对策研究
多元晋升,助推员工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