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课文太长,怎么办

2018-05-30 10:48何捷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检索课文教材

何捷

如题,“低年级的课文陡然加长!怎么教啊?”这就是我在参加教材培训时,二年级老师遇到的最困惑的问题,也是他们最为迫切需要得到的辅导。

问题必须解决。因为问题确实存在。

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课文一下子变化了。除古诗和识字单元之外,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共编撰了22篇阅读课文,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课文篇幅较长,字数较多。光这个特点便足以让教师感觉茫然,喜欢这些有意思的课文,但是又觉得教起来比较费劲。有教师开玩笑说:“嘿嘿,整册书我最喜欢第二单元识字。《场景歌》《数字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都是歌谣,教起来可轻松了,一节课就能教完。第二,教学点太多。看上去教材处处好,处处有亮点,处处可教。什么都是宝贝,什么都想要。所以,教起来又琐碎又辛苦,学生学得也累,还不长进。

于是,有人呐喊:到底怎么教啊?

认真研读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材,我发现了教材编撰者的明显意图,给大家提供三“好”教法。

第一“好”,好好读。教材编撰阅读选文的意图,就是让教师带着学生“好好读书”。怎么读呢?以朗读为主,开口大声读,朗朗上口。基本上每篇的课后要求中,都提示“朗读”,朗读应该成为第一学段儿童读课文的主要形式。师带生共读,有利于师生情感迅速升温;大声朗读,有利于语感形成;高频朗读,有利于亲近优质的语言文字。此外,好好读也指“分角色朗读”。例如第12课《坐井观天》,第13课《寒号鸟》,第22课《狐狸分奶酪》,都提出了分角色朗读的要求。配合着课文故事情境,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角色扮演读中感受故事趣味。同时,在读的要求上,统编本二年级教材还鼓励大家尝试“不出声默读”。例如,第20课《雪孩子》、第23课《纸船和风筝》,虽然课后要求中用了“尝试”两个字,但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从二年级开始,学生要开始学习默读,为提高阅读速度做好准备,形成延续性提升的能力。

第二“好”,好好感知。阅读教学,就是要教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形成高品质阅读素养。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阅读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本身也是分层级的。最底层是认读感知能力,包括语言的积累运用、整体感知、提取信息。第二层是推理解释能力,包括概括、表达运用、分析、理解、形成解释等。第三层是评价鉴赏能力,类似作出评价、分析综合等。第四层是质疑探究能力,例如解决问题等。第五层为拓展应用能力。很明显,推理解释能力、评价鉴赏能力、质疑探究能力、拓展应用能力,这四种能力都要建立在基础能力——对文本的认知、感受上。因此,处于底层的认读感知能力也是重要的基层能力,必须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予以夯实。因此,我们发现统编本教材的课后要求特别重视对信息的梳理、提取、检索。无疑,编撰者意图在于加强认读感知能力的培养。

针对阅读后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也是分层进行的。第一层为“直接检索与提取”。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中提出“小蝌蚪怎么变成青蛙的?”又如《我是什么》中提出问题“我究竟是什么?我会变成什么?”还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提出“学到了哪些植物?它们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回答这些问题,都可以直接在文中检索后提取,这类属于基础的基础,要做实。

第二层为“信息综合处理”。这一类在课后要求中并不是单纯“找出相关信息”,而是要求对寻找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例如《曹冲称象》中就提出“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学生要说出“好的原因”,就要建立在“寻找到两种办法”的基础上,然后对这两种办法进行对比,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表述,所有的信息在这里被综合处理。再如《大禹治水》中要求学生按照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提示中出现四句话“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鲧用筑坝挡水的方法,没有治好洪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带领人们治好了洪水”。四句话来源于课文,教材设计已经直接提取信息,现在要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组合成为“大禹治水的故事”,这就考量到学生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对故事的熟悉、自身的表述能力等,属于综合运用类型。教好第一层,第二层才能有序发展。所以,教学中要走好每一步。

第三层为“表达运用”。借助提取的信息进行表达练习,读为写服务。例如《玲玲的画》中提出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讲一讲这个故事。三个词语源于课文,用关键词的方式联想出与故事有关的内容,串联后表述成为故事梗概。这是从读到写的过渡,是读写统整式的能力锻炼。学生在此过程中运用在阅读中提取的信息,形成表达内容,属于典型的读写统整,合力发展。

可见,統编本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既注重了认读感知能力的夯实,同时已经开始涉及推理解释能力中的表达运用、理解分析、形成解释等能力。这是一种“踏踏实实走好眼前这一步,抬头仰望未来前进的路”的设计理念。所以,教学要有保底的、扎实的设计,还应该有前瞻的、提升式的设想。

第三“好”,好好欣赏。我们发现统编本教材在课后练习中不断提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体会表达的精妙之处。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出示了“披”“鼓”“露”“甩”这些动词。又如《日月潭》中设计了“读一读,记一记”,将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集中展示,注重让学生阅读后积累。还比如《妈妈睡了》一文中,要求学生“照样子说一说”,文中提示“明亮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让学生填空“( )的眼睛”等。这些设计都意在指引学生关注文本中表达的细节,欣赏文本中表达的美妙,同时期待形成迁移,便于模仿。

基于这些解读,我们给执教统编本二年级教材的老师“三句话”教学建议。

第一句,你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让课堂成为学生读书的乐园吧,以读为主,用各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世界。第二句,你的课堂应该分享智慧。请老师更多地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对话交流中传递信息,交换思想。第三句,你的课堂应该是读写齐步走的。既注重读,又注重写,以写促读,以练促赏,精讲精练,学得扎实。要让学生通过接触语言文字,参与言语表达的实际练习,在过程中习得精致、规范的语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用三“好”的思路来教统编本二年级,课文再长都不怕。因为你要做的重点很明确。而且大可不必什么都做,超前大做,胡乱作为。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使用统编本其他册教材,请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沿着科学的能力生长线路实施教学,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谁着急地希望在二年级就“彻底革命成功”,谁必然就受累。所以,小步走,换步走,踏踏实实一步步走起来吧。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检索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背课文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