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译本的文体学视角

2018-05-30 12:12范文君彭石玉
关键词:爱伦文体学

范文君 彭石玉

摘要:以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文体分析法和例证法,探讨原文以及译文在词汇、句法、修辞、语境和衔接等层面上语言特征。利用文体学的方法进行说明,亦可加深对该小说主旨的理解和提高爱伦·坡美学理论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论证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文体学

一、引言

爱伦,坡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说的艺术地位。本文利用文体学的方法进行说明,文体学是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体的学问,采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境等各要素,常被称为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纽带,归于交叉学科。利奇和肖特归纳了文体学研究的四个层面:词汇、语法、修辞、连贯和语境。申丹教授将文学文体学引入到翻译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受其启发,笔者选取了爱伦·坡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以利奇和肖特的文体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描述及解析作者选择的语言成分和其形成的特定文体效果,使大家能很好的体会和赏识文本的美学价值及意义。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保证译文基本意义的传达之外,更应该注重传递原作者的文体风格。

二、小说翻译中的文体因素

(一)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是检验用词是简单或复杂。书面语或口语。描述性或评价性,笼统或具体,是否使用偏僻或特定词汇、抽象名词等。词汇是文体重要的构成因素,词汇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些词汇在文体上的潜在功能可用于描述、评价和表达,译文不可随意更改原文的文体风格。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讨论词汇层面意义对英汉文体翻译的指导作用。

例1:He loaned from chamber to…a ghastly hue…his eye had utterly gone out.

译文1:他漫无目的地从一间卧室逛荡到下一间卧室……惨无人色的脸……眼中的光彩却踪影皆无。

“roam”本意:漫游,漫步(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笔者所列举的例句中对英文单词的解释都是出自本词典)这里译成“逛荡”逼真再现主人公非常恐慌,所以强迫自己从一间卧室走到下一间卧室的反复性动作来掩盖害怕。“ghastly”形容词,惨白的(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作者译成“惨无人色”。颜色词语的特殊使用,展现出一种消极,负面,恶化的意义色彩。“gone out”作者译成“踪影皆无”,生动形象,前有惨白后有暗淡,明暗对比,效果更为强烈,这样表现恐怖的结果,激动人心,让读者阅读时有亲身经历到那种境地的感受。译文四字格的俗语或者成语使用屡见不鲜,既形象又生动,更好地体现汉语语言的特色优势,很好地表达了原文风格。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厄舍在悲痛欲绝过了几天后,自己神经紊乱的特征发生的显著变化。

例2:…blood-red moon which nOW shone vividly…

译文2:……恹恹西沉的一轮血红满月,照射过来……

例3:…there was blood upon her white robes…

译文3:她遍体鳞伤,骨瘦如柴,白袍上血迹斑斑……

例2和3中使用大量色彩词。“there was blood uponher white mobes”作者译成“白袍上血迹斑斑”,洁白的大褂上沾有血红色的痕迹,作者采用了红色及白色这样具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红白两色,又在小节方面再一回的刺激读者的视觉中枢,形成了令人生畏的奇形怪状之感观。“blood-red moon”译成“一轮血红的满月”满月自然是洋溢着喜悦的成分,满月有团圆之意,月亮洒下的光芒蕴含着最伟大的母性,但是这轮明月却染有血色。红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邪恶、恐怖、阴郁是不祥的征兆,这种恐怖的感觉随故事的展开慢慢弥漫出来。译文在处理上既忠实于原文,又将中国文化元素渗透其中,充分表达了原文的主题意境,从而达到小说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例4:…“MADMAN!I TELL YOU THAT SHE NOW STANDS WITHOUT THE DOOR!”

译文4:他舍生忘命喊道:“疯子!我告诉你她现在就在门外!”

文章倒数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被哥哥活埋的妹妹破棺而出,就站在哥哥的门外。本句每个字母均由其大写字母构成,这是一类典型的文体偏离,颠倒传统英文书写规则。重点内容用大写标注的基本作用是显眼,可以通过对音节的重读来体现强化突出的作用,凸显讯息主旨。译文也做出相应的处理,汉语无大小写区别,所以只能借助别的手段,译文每个字都加上了对应的着重号,同时借助语气感叹词来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很好传达了原文的风格。

(二)句法层面

对于句法这一层面上来说,不一样的句式会出现不一样的文体效果,依照目标语的语言习惯特性,使受众更好理解小说传达的意境。在小说翻译时,应该灵活运用句法结构,从而更好体现文体风格。

例5:During the whole 0f a dull,dark,and soundlessday…view of the melancholy House of Usher,

译文5:那一年秋季的一个烦闷、黑暗和无声的一天……我終于望见了凄迷的厄舍府。

原文是一个圆周句,属于修辞强调句。圆周句是指重要的内容搁于句子最后,把不重要的内容搁于句首的句式。阅读者只有看完全部句子才能了解本句完整意义的句型构造。按照英语正常的句式:主语+重要成分+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和插入语等),也就是说要把主要内容全部表达清楚在说其他成分,而中文表达习惯将修饰成分放在重要内容之前进行表达。译文的处理确保了原文在语法上的偏离,同时也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传递了原文的文体特征。当阅读者看到本句的时侯,这时心里立刻出现一种不详的害怕,同时还会出现剧烈的探求欲,生活在这荒凉无声的地方究竟会是何许人呢?紧接着会发生什么样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呢?这里到处弥漫着一种害怕阴沉的氛围,为整部小说定下了阴郁的基调。

例6:I looked upon the scene…upon a few rank sedges…which I Can compare t0…the hideous dropping offof the veil,

译文6:眼前的这般景象映入眼帘,看着这幢房屋及它周围的环境,光秃秃的墙面,心灵般的窗户,一排排的蓑草,以及几棵枯死的白树干……摘去面纱时的可怕景象。

这个长句英文由88个单词构成,中文由124个汉字组成,体现出英翻汉时,增词较多的特点。遥遥超越普通句子的长度要求。文章原文采用了很多生涩难解,操心费时的词语,句型语法复杂。原文作者用了由“upon”所引导的6个排比句,排比句的连续运用可以强调语义,突出前景化的效果。同时复合句以表达了主人公复杂的心态,灵敏的神经中枢,过度的郁闷。但是笔者认为译文中有几处可改善的地方,笔者重新整理并做出翻译:我注视着面前的场景,若有所失,注视着耸立的府宅建筑,看着这里凋零的场景,注视着凄凉颓圮的老墙,凝视着空洞眼眸似的窗户,凝视着几排幽幽苔藓,凝视着几株腐朽老木——灵魂深处彻底的沮丧,好比鸦片吸食者放纵狂欢、美梦乍醒后,苦涩深深地渗入了日常生活,面对生活正逐渐揭开的可怕的面纱。原文存在漏译和歧义之处:例如不是“蓑草”而是“苔藓”,墙壁并不是光秃秃,因为有植被生長。“几株死树的白树干”换成“几株腐朽老木”更为贴切,不禁让人联想起俗语“立木腐朽”(deeay 0f living trees)更好的体现古宅的外貌。原文描述所看到的古屋的外貌,由于译文中行为接受者相同,所以在后面的动作中略去,防止了罗嗦重烦,这样语言简明扼要,文中节拍紧密,内容连贯。在翻译本段落的时侯,笔者采用和原文基本一致的句式结构方法,这样较好的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以及情节色彩效果。

例7:Yes,I hear it…many minutes,many hours,manydays,have I heard it-I dared not…-I dared not speak!

译文7:我可听见了,已经听见了,好几分钟,好几天前,我就听见了——可我不敢——哦,可怜我吧,我这个可怜虫!——我不敢——我不敢说!

该段是作为厄舍好多天前听到空荡荡的棺材传来的动静,那是被自己活埋的妹妹发出的求救声,但是“我”却不敢开口,刻画了哥哥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以及潜意识的精神病倾向。原文作者重复使用“heard”“many”和“dared”,给读者以密集型视觉效果,偏离了英语语言简略性原则,营造出前景化的效果,强化故事主题意义。同时在译文的处理上,译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与原文的对等,译文同样使用重复的句式结构,并无随意精简。保留原文的文体偏离,从而更好实现文体效果。

(三)修辞层面

修辞是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修辞这一方面来说,本篇小说包括了繁多的修辞方面的手法,比如:夸张、头韵、矛盾修辞、设问、转喻、拟人、象征等等。因此,翻译时,对小说文体中修辞手段的传达也是十分重要的。采用象征的手段连接该篇作品,使人物和建筑屋如同一个整体。厄舍府的倒塌比喻厄俩兄妹的亡故,甚也代表了厄舍家族的死灭。

例8:Wanderers in that happy valley

Through two luminous windows saw

Spirits moving musicially

To a lutes well-tuned law.

Round about a throne,where sitting

(Porphyrogene!)

In state his glory well befitting,

The ruler 0f the ream was seen,

译文8:

漫游者在那个欢乐谷

透过两扇明亮的窗户看到

仙女们翩翩起舞

和着曲调优美的诗琴声,

围绕着宝座旋转,那里端坐着

(思想君主!)

他的荣耀堂皇得体,

犹如见到国君。

文内诗歌《幽灵宫》表达对思想君主深深的怀念之情。全诗共6个诗节,以8行为一个诗节,原文诗歌格律相当严密,其押韵格式为ababeded。原诗韵律明晰,形式谨严,语言简明逼真,境界娇娆,让人回味无穷。但是在英汉诗歌互译的时候,译文虽然展现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体现不出原文的音韵美,找不到译文的严格韵脚,行文松散。虽然译文的处理方式便于读者理解。但这样就出现了“假象等值”的问题。即译文与原文所指相同,但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不同。译文忽略了文体特征,只追求对情节的翻译,造成了小说文学价值的大量流失,未能体现出语言形式本身的文学意义。

例9:The silken hair…in its wild gossamer texture,it floated rather than fell about the face…

例文9:那头柔丝秀发细比游丝的头发,与其说披,不如说飘散在脸上……

gossamer(轻而薄的)与句子开头的silken(丝一般柔软光滑的)具有相近意义。这里作者想表达男主人公精神颓废,毫无力量,与厄舍的身体状况相类比,因为他确实病了,同时也是脆弱衰朽的,极像幽灵一样飘然而去,更与其后float(在水里或空气中浮动漂流,飘动,飘移)文中译成“飘散”相呼应,译者的处理能够准确地向目标语读者传达原文的很好传达了原文语言内容、修辞美感和文体风格。使翻译的作品和阅读的人同时在想法上产生和阅览原作品一样的思维共识。进而充分兑现原作品中的艺术及文化价值。柔比游丝的头发,要说是披在脸上还不如说是飘来的贴切,他的精神状态象征着那古屋一样出现了裂痕随时随地都会崩塌。

(四)语境和衔接

1.衔接

衔接是语篇现象,作为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可以理解为语篇的有形网络。英语句子的衔接手段主要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及词义衔接。接下来我将重點讨论衔接的文体效果。

例10:Ahhough,as boys,we had been even intimate associates,yet I really knew little 0f my friend…however.that his very ancient family had been noted.

译文10:尽管我们在很小的时侯是要好的朋友,我不是太了解他……但是我知晓他的家族是非常灵敏,警惕性很高的。

连接属于衔接手段中之一,原文和译文对连接词的翻译恰到好处。中文是意合性语言,而英语是逻辑思维性语言,需要添加显性连接词,所以原文中旬与句之间的连词较多,第一小句“Ahhough”、“as”表示让步,汉语中有对应的词语“尽管”。第二,三小句“yet”、“however.”表示转折,汉语中对应的词语“但是”。原文中连接词的使用显得文章紧凑性强,译者根据目的语的句式特征,灵活处理,做到了忠实通顺地翻译,也实现了原文语义信息与译文语义信息对等。

2.叙述视角

全文总体而言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陈述,第一人称的陈述视角便利了阅读者体会人物心里深处的独白和体会,捕获玄妙的感情“我”是厄舍唯一的挚友,也是倒塌的唯一见证人。阅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侯仿佛是亲身置身于故事景象中感人物及所以感,见人物及亲眼所见。

例11:…she fell heavily inward upon the pemon of her brother…

译文11:……她重重地朝屋内倒去,一头倒在她哥哥身上,他倒地时成了一具尸体……

该段译文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人物视角的转换做到了与原文形式和内容统一。这一大段是全文的高潮,坑杀的妹妹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可怕的夜晚,从棺材里出来,猛然闪现在门前,卧倒在亲哥哥的身上,然后两兄妹都离开了人世间。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为读者做出明智、公正、全面的判断。“我”更多是一位见证者,有着近距离观察事件的机会,从观察者的角度使读者跟随叙述者“我”逐渐地解开故事中的谜团,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客观感。在读者面前陈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故事更加真实的表达出来。可读性加强,提供咨讯制造足够氛围,与大家共同享受这种感触。

例12…“her decease,”he said,with a biaemess which I can never forget,“would leave him the last of the ancient lace 0f the Ushers.”While he spoke…

译文12:“她一亡故,”他用我永远难忘的痛苦的声音说,“古老的厄舍家族就剩一个绝望无助的人了。”

这是厄舍说给友人的一段话,掺有绝望的感情色彩。因为他心爱的妹妹,长期以来却重病缠身,快要死了。这段厄舍的独白中包含有明显直接引语。笔者认为把划线部分译文改成“我一个”更为妥当,充分展现主人公的心理意识,也更好传达原作语境和主题,细微差别使得整个文本显得更紧凑连贯,也拉近读者和故事主人公的关系,深化原文的主题和美学境界。

三、结语

本文根据文体学理论,研究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府的倒塌》的语言文体特征。经过对词汇、句子、修辞、语境及衔接各方面详细的研讨,测试性的总结了《厄舍府的倒塌》全面深层的语言特征。本小说在文体特性的提升基础上,故事不但情节绝妙、逼真,生动,更使可骇阴暗的画面浮现在纸上面,烘托了阴森氛围,宛如越发深化了死亡这一主题,从而创造恐惧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爱伦文体学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论环境因素对爱伦·坡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
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