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用药的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疗效探讨

2018-05-31 09:26宋慧琴谢丽娟宋雯雯骆嵩山
关键词:罗非硝普钠球囊

程 俊,宋慧琴,谢丽娟,宋雯雯,骆嵩山

(1.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清远 513000;2.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老年科,广东 清

远 513000;3.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清远 513000)

冠状动脉内壁硬化斑块诱发血小板聚集、粘附,形 成血栓,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1-2]。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心肌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主要的再灌注方法[3]。闭塞的冠状动脉在PCI治疗下复流,心肌重新存活,有利于梗死心肌的重塑[4]。然而,临床检验结果显示,再灌注恢复心肌的同时也会对心肌产生一定的损伤。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是在再灌注早期,重复给予数次快速的冠状动脉再通与闭塞。常规的一次给完药物注射操作,作用药物随着血流很快就流出了冠脉,治疗效果大大降低。本文针对这一不足,提出给药后用球囊堵住冠脉,让这些药物在冠脉的时间更久,能更好的发挥抗血小板及扩张冠脉的作用。本研究现对这种疗效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7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3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IPoC冠脉注入替罗非班和硝普钠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本项研究,且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AMI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制订标准。患者入排除标准[5-6]:有心梗史者;同时患有机械并发症者;近期有重大手术史患者;患有凝血疾病和贫血症者;年龄>75岁;对肝素或阿司匹林过敏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n,%)

1.2 方法

冠脉造影术前,患者于急诊科服用300 mg阿司匹林和600 mg氯吡格雷,并动脉注射3000U肝素,后行PCI治疗。观察组:闭塞的冠脉球囊开通血管后,冠脉内推入替罗非班20 mL及硝普钠100 ug;马上再次球次冠扩张堵住冠脉,直到血压、心率等升起来之后抽空球囊,然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20 mL及硝普钠100 ug,根据血压,心率等反复如此操作,直到血压,心率稳定,并冠脉前向血流好,没有无复流等。对照组:给药过程为替罗非班一次给完,硝普钠依据冠脉血流情况给。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7]:根据心肌梗死溶栓实验中血流及血流灌注分级及ST段下降程度,将AMI患者的治疗疗效分为以下四个等级,完全缓解≥70%;30≤部分缓解<70%;无效<30%,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病例数×100.00%。

不良反应:血压下降、微量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微量出血等PCI治疗的AMI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23%(22/18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33%(6/18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AMI形成的原因在于,冠状动脉内壁硬化斑块诱发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8-9]。对于AMI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心肌再灌注治疗,其中PCI是主要的再灌注方法[10]。闭塞的冠状动脉在PCI治疗下复流,心肌重新存活,有利于梗死心肌的重塑[11]。然而,临床检验结果显示,再灌注恢复心肌的同时也会对心肌产生一定的损伤。临床上仍需关注的一点是,缺血在关注带来的损伤[12]。IPoC这一概念是指,在再灌注早期,重复给予数次快速的冠状动脉再通与闭塞。最后完全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临床实践结果显示,IPoC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再灌注损伤。硝普钠作为NO直接供体,可提高可溶性环磷鸟苷水平,减少钙离子内流量,具有扩充血管的作用。PCI在激活血小板的过程中,释放缩血管物质,硝普钠的作用就在于抵制血管收缩。替罗非班则可抑制球囊扩张过程中血栓的形成,提高心肌细胞再灌注水平。但临床实践表明,常规的一次给完药物注射操作,是作用药物随着血流很快就流出了冠脉,治疗效果大大降低。本文针对这一不足,提出给药后用球囊堵住冠脉,让这些药物在冠脉的时间更久,能更好的发挥抗血小板及扩张冠脉的作用。现对这种疗效和由此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展开研究。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给药后用球囊堵住冠脉的操作方法治疗的AMI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175/180),明显高于常规操作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原因在于用球囊堵住冠脉后,药物作用时间长,冠脉扩张效果更佳,更能发挥药物的抗血小板作用。分析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微量出血等PCI治疗的AMI患者常见并发症。给药后用球囊堵住冠脉的操作方法治疗的AMI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3%(6/180),相比常规操作治疗的患者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给予替罗非班和硝普钠后用球囊堵住冠脉相比常规操作的IPoC对AMI经PCI治疗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降低。

[1]杨亚莉,李艳红,刘艳琼.丹参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5,36(03):282-283.

[2]马先林,马 玉,乔瑞省,等.替罗非班联用硝普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早期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12(04):201-204.

[3]黄文军,闫博宇,叶君明,等.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急症介入治疗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07):571-574.

[4]任宏玲.硝普钠和替罗非班联合全程护理干预治疗前壁重度血栓的急性心肌梗死60例[J].中国药业,2015,24(21):229-231.

[5]宁小方.血府逐瘀汤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心功能指标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7,32(09):1737-1739.

[6]任 琳,王文广,王 倩,等.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01):32-35.

[7]卢健棋,何贵新,潘朝锌,等.安心颗粒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05):920-924.

[8]杨 菊,刘西平,沈长银,等.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06):584-587.

[9]王印华,王宝华,白静,等.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肌损伤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02):153-155+159.

[10]李 江,朱佳佳,康铁朵,等.依诺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02):152-154.

[11]胡雅光,张会久,张 志,等.替罗非班对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B型脑钠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499-2501.

[12]尤 威,叶 飞,陈绍良,等.直接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治疗疗效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3,17(07):1209-1211.

猜你喜欢
罗非硝普钠球囊
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联合硝普钠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慢血流中的疗效观察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群策群力!罗非鱼产业上下游积极扩大内销市场,今年将迎来多重利好消息(附2019罗非购苗指南)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硝普钠抢救高血压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