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中曹操的悲剧性精神

2018-05-31 09:24高莹徽
东方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短歌行生命意识曹操

高莹徽

摘要:《短歌行》是文学史上影响非常大的一首拟乐府歌辞,也是曹操的代表性作品,被选入人教版、粤教版等多个语文教材版本。在《短歌行》中,我们除了感受曹操年华易逝的悲慨,求贤若渴的急切,壮志未酬的悲壮,笔者更关注诗歌背后高昂的生命主体意识,曹操“统一全国”的愿望和其壮志难以实现的冲突,以及一代枭雄曹操的悲剧性精神。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生命意识;悲剧性精神

《短歌行》被选入人教版、粤教版等多个语文教材版本,是曹操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非常大的一首拟乐府歌辞。对于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对其主旨的认识还是比较统一的,即诗人感叹年华易逝,渴望招纳贤士,实现壮志。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短歌行》”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2265条相关论文,对论文进行大概分类,论述《短歌行》主旨的论文比较少,且大都是从诗人“求贤若渴,壮志未酬”方面进行论述的。以“《短歌行》”中的生命意识”为关键词,并未找到相关论文,但笔者注意到有一篇題为《唱一曲慷慨悲壮的生命之歌》的论文谈到了“《短歌行》是胸怀大志的封建君主以饱满的感情,深刻的人生体验弹奏的心灵的奏鸣曲,是探索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慷慨悲壮的生命之歌。” 但对其中诗歌中高昂的诗人的生命主体意识和其中的悲剧性精神并未进行分析。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魏晋时代的特殊环境、建安文学的风格和诗人的“千里之志”出发,结合曹操的《短歌行》,对蕴含其中的生命主体意识和曹操的悲剧性精神做一探讨。

一、时代环境和 建安文学的风格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加上当时瘟疫盛行,死亡成为旦夕即至的事情。“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阮籍《咏怀诗》),这就使得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死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的自我意识也极大地觉醒了。

在《短歌行》的开头,就出现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们知道,早晨的露水停留的时间很短,太阳一出来就消失了。这里诗人以朝露喻人生,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既然年华易逝,人生苦短,那么在短暂且有限的生命中有所作为就显得极为迫切,从曹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面对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这“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愿望中,更多的是曹操在特殊时代个人生命主体性的觉醒,也是诗人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

罗宗强先生说:“前此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士人,像建安士人那样感到生与死的问题,没有像他们那样的把注意力放到生命的价值上来。人的存在价值是被极大地发现了。” 在《短歌行》中,曹操引用《诗经·郑风·子衿》和《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对贤士的渴求。我们知道,曹操招揽贤士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统一全国。因此,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求贤若渴、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英雄胸怀。

建安文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其风格也常常被成为“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的内涵就是慷慨悲凉。刘勰论建安诗歌云:“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钟嵘亦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慷慨,情绪激昂、奋发之义,这里是指歌声激越不平,起伏跌宕,具有悲壮的色彩。” 而曹操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中,除了激越不平之音,还有诗人心中的“忧思”,这忧思是难忘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直缠绕在诗人心头,难以消去,也就是说,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建功立业,统一全国”,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二、诗人“志在千里”

曹操一生都在征讨四方,他的愿望就是能统一中国。根据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大约作于赤壁之战前后,当时诗人渴望招揽贤才,以助其实现统一大业。可以说,曹操很早就有了这一壮志。《三国志·武帝纪》:“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以此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曹操就“志在天下”了。

按赤壁之战前后推算,写下《短歌行》这首诗时,此时的曹操已有五十多岁了,当然是“去日苦多”,但其志向并没有因为年华的逝去而有所改变。“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笔者认为,这里诗人想要摘取的明月,其实是他想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在其另一首诗歌《龟虽寿》中,诗人更是直接表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虽然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违抗,但其内心执着追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诗人通过和宾客的宴饮来诉说往日情谊,更借此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诗歌的最后,诗人通过择枝而栖的乌鹊,和礼贤下士的周公再次发出对贤士的渴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希望将天下贤士尽收麾下的愿望,这样诗人才能更好地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

“在美学理论中,悲剧性这一范畴一般简称为‘悲剧。悲剧性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痛苦和毁灭的现象当作审美对象,对悲剧主人公在遭受到不幸与毁灭时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 五十多岁的曹操并没有因为暮年而放弃自己的壮志,而是积极进取,努力超越。虽然他“积极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必然和“壮志难酬”的现实产生矛盾,但重要的是诗人敢于抗争。

“悲剧性并非仅指生命的苦难与毁灭,更重要的是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与死亡的来临时,人所持的敢于抗争的态度和勇于超越的精神。” 因此,曹操的悲剧性精神就在他努力实现自我主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了。

结语:

因而,笔者认为,《短歌行》的主旨,除了年华易逝的悲慨,求贤若渴的急切,壮志未酬的悲壮,更重要的是结合魏晋特殊的时代环境,建安文学的风格,体会诗歌中诗人主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追求生命价值的执着。诗人虽然壮志难酬,但其敢于追求,敢于抗争的精神是很好的教学启发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以此出发,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昂扬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屈秋颖:《唱一曲慷慨悲壮的生命之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11月第6期。

[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3]魏宏灿:《逞才任情的乐章》,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4]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5]邱紫华:《悲剧性与悲剧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

[6]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猜你喜欢
短歌行生命意识曹操
心动杀人
光照千古的“劝降”诗
短歌行(组诗)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