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期待新时代的“中国航天故事”
——写在第三个中国航天日

2018-06-02 02:07王舒颖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空间站月球

本刊记者 王舒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在逐梦苍穹的路上,中国航天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航天的故事日益精彩。

4月24日,是第三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花式”上演,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有了共同的期待:中国航天在新时代续写新辉煌。

在首届中国航天大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巍神采飞扬,他告诉大家,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预计在2019年发射,将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全面实现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在刚刚圆满完成遥感三十一号01组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3号船的甲板上,升国旗仪式隆重进行。国旗鲜艳,国歌嘹亮。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船员们内心也升腾起了勇攀科技高峰的坚强信念。

在山西中国航天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小学的100余名学生走进基地,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一段段讲解……如粒粒航天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中国航天事业播种新希望。

更加辉煌的中国时代,期待更加辉煌的中国航天。

创新的时代走向星辰大海

“惊艳”——这是联合国外空司高级官员史瑞时·拉万形容中国航天发展时用的词汇,“中国一直持续努力,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向前,而且为人类未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2017年4月24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以来,共计完成宇航发射25次,先后将53颗卫星送入太空。其中,8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三号卫星投入使用,高分一号02、03、04星成功发射,高分地面系统数据接收站网全面建成,高分卫星应用国家整体能力初步形成;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在轨测试期间,“慧眼”成功监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事件。

2018年对中国航天来说,仍将是光荣与使命并存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计划执行两次发射: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即将于5月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也计划于年底发射,届时将降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艾特肯盆地,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从未被人类踏足的古老的艾特肯盆地,将为我们提供很多月球的初始信息,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鹊桥”将被发射到位于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2点,这里距离月球大约6万至8万公里,位于地面测控站和未来将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之间,可以“搭建”一座传输信号与数据的“桥梁”,为嫦娥四号软着陆及月面工作期间的测控提供支持。此外,“鹊桥”身上携带的试验载荷还将开展科学探测和新技术试验。

蟾宫折桂,筑梦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目前都在实施“三步走”规划。本届航天日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说,中国空间站“天宫”计划2022年建成,运行在393±10公里高度的轨道,建造完成后使用寿命大于10年。“天宫”在功能、应用效益、建造技术、物资补给等重要指标方面,将能全面超越“和平号”空间站,达到或接近国际空间站水平。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李国平描绘了建设航天强国的路线图: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第一步,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第二步,2030年左右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第三步,2050年之前实现超越引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融合的时代写好“1+1>2”的融合答卷

在全面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以卫星及其应用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空间信息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深度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航天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据统计,目前我国卫星应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李国平说,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我国深入推进航天军民融合,加强航天技术成果推广,研究制定卫星、运载火箭和地面设施等商业化发展指导意见和鼓励政策,加快航天制造业和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早已离不开航天技术:当你出差在高铁上使用无线网络,当你徒步旅行来到偏远山村使用远程通讯,当你自驾出行时使用卫星导航......这些都是航天技术默默“保驾护航”。更不用提耳熟能详的,方便面调料中的脱水菜来源于“阿波罗”计划,果珍饮料原本是为航天员研制的饮料,航天“绝热舱”技术大大提高了热水器的保温时效等。

据统计,我国目前在轨卫星超过200颗,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融合,卫星应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截至2017年底,高分专项部署了20余个行业应用示范系统建设,设立了30个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北斗”车载终端持有量超过400万套。

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23颗卫星立项实施,将为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海洋监测和交通运输等领域提供高精度、定量化、长期稳定服务。

商业航天迈出坚实步伐。0.5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已开始商业化运营。2017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快舟一号火箭“一箭三星”商业发射第一单,开拓者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鲲一号”卫星,国内首家火箭公司完成12亿融资……

航天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通过实现航天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共赢”,航天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比如四川省、陕西省借助军民融合的战略,都实现了突破发展。第三届“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的举办地——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航天日期间,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张庆伟表示,要将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与黑龙江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结合起来,借力航天技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主动调整产业经济结构,跟上时代发展脚步。

开放的时代共愿人类的太空梦

和平利用太空,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4月23日,第三届航天日的前一天,中国国家航天局、国家气象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合作意向书,将充分发挥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国际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天气预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介绍,中国将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的建设与应用,中国航天技术及服务进一步融入全球、开放共享,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新亮点。

在和平探索和开发太空的征程中,中国一直坚持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确保世界各地的每一个人,可以利用空间进行可持续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目前,中国发起的一系列国际合作正按计划顺利开展。

——即将于今年启程奔赴月球的嫦娥四号,目前已确定搭载荷兰、德国等国家的4台国外科学载荷。

——中法海洋卫星研制进展顺利,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发射。中巴地球资源04A星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开启了“南南合作”新篇章。

——中国为阿尔及利亚研制的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两国元首互致贺电,开创了中国同阿拉伯国家航天合作的成功先例。

——计划2022年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将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员选拔训练和联合飞行、航天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使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当中国航天以愈加开放自信的姿态伸开双臂,致力于和平探索太空的其他国家也积极拥抱中国。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西蒙内塔·迪皮蓬说,中国为全人类带来空间里利益作出重要贡献,一直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确保世界各地的每一个人,可以利用空间进行可持续发展,期待着我们不断的合作,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曾3次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航天员科托夫表示,俄罗斯在空间站建设运营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可以和中国在科学研究、标准制定、空间站运营等方面开展相关合作;法国航天员克莱瓦说,我的三位来自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年轻同事已经在学习汉语了,因为我们希望第一位和中国宇航员一起飞向太空的非中国籍宇航员来自欧洲。

新时代,世界期待新的中国航天故事。在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航天精神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拓展,在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中国航天发展道路有了更明晰的方向,让我们一起踏上新征程,筑梦新时代,续写新辉煌。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空间站月球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到月球上“飙车”
自制空间站模型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空间站日记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