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肺癌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8-06-04 08:43宋宝芳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期
关键词:螺旋CT肺癌

宋宝芳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肺癌的CT图像特征,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肺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级CT诊断影像学资料,判断患者的病理类型、分期;并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经CT扫描,确诊19例,诊断准确率为95.0%;其中,中心型肺癌诊断准确率(90%)略低于周围性肺癌(100.0%),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病理分期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肺癌的患者进行诊断,可以通过特征性的征象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并明确病变的类型、分期,诊断的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癌;螺旋CT;影像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1-0-01

肺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不仅具有进展迅速、转移率高的特点[1],而且死亡率、预后差。诱发肺癌的因素很多,吸烟、接触电离辐射、既往肺部慢性感染等疾病以及其他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都可能导致肺癌的发生,加上肺癌患者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单纯咳嗽表现很容易被忽视,及至发展为咯血、胸痛等情况时再就诊,病情多已十分严重,甚至伴发其他系统、脏器病变,危及生命[2]。因而,早期准确诊断意义重大。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诊断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在临床分型与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肺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15例、5例,患者的年龄在40岁到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2.5)岁。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咯血、痰中带血、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的症状。其病程在3个月到4年之间,平均(1.8±0.8)年。病变位置位于左肺上叶的有7例、左肺下叶的有5例、右肺上叶的有5例、右肺下叶的有3例,其中,鳞癌患者11例、腺癌患者6例,混合型肺癌患者1例、未分化癌患者2例。

1.2 方法

CT扫描: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诊断。扫描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2],要求在扫描的过程中要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先对患者进行常规全肺平扫,扫描的范围在肺尖到肺底,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s,扫描层厚和扫描间隔均为0.8cm,探测器×准直为16×0.75,当肺部结节完全显示后,对其进行SPN定位靶扫描。扫描参数调整为:层厚0.5cm,螺距1.5,视野在200mm-240mm之间。然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的前臂浅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海醇,浓度为300mgI/ml,注射速率为3.0-5.0ml/s,行增强扫描。分别对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峰值进行测定,然后根据患者的体质量再次注射碘海醇,注射量为1.3ml/kg,注射速率同上,对患者进行SPN肺动脉期、主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三期靶扫描,延迟时间设定为3min,将扫描获得的资料传入工作站并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层厚和层间距也均为0.8cm。由两位高年资的影像学医师阅片并经协商达成共识。

观察回顾患者的CT诊断的影像学图像,判断其特征性表现,并确定其病理类型和分期,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CT诊断的准确性。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例患者经CT扫描,确诊19例,诊断准确率为95.0%;其中,中心型肺癌诊断准确率(90%)略低于周围性肺癌(100.0%),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病理分期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肺癌一直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肺癌致死的患者数量可以达到21.57万人,且所有肺癌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只有10.95%,其已经对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生活质量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患者和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肺癌有中心型肺癌和周围性肺癌之分,周围型肺癌指的是源于支气管末端和肺叶的肿瘤,因其发病早期肿瘤被肺组织或者脏层胸膜所包绕或覆盖,一般不會出现胸膜浸润、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少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3]。中心型肺癌指的是发病部位位于肺叶或肺段支气管等处的一种肺癌,早期中心型肺癌肿瘤也多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其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16-18mm,且不合并淋巴结或其他脏器转移的情况。诊断都比较困难[4]。

本文回顾分析了20例确诊为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可以观察到肿块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洞征、血管集束征、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等特征性征象,并能通过肿瘤大小、特征性表现、血管与支气管的关系,胸壁、心包及脏层胸膜纵隔胸膜解剖结构特征等做出分期,通过与最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差异不大。这有赖于多层螺旋CT诊断组织分辨率高,可通过容积成像及三维后处理等手段,观察判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存在,显示效果好。同时,与传统的X线检查相比,其能降低肺部病灶重叠造成的干扰,诊断准确率更高。需要注意的是,诸多研究都表明,CT诊断中心型肺癌时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情况,需要加以重视,结合其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综上,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肺癌的患者进行诊断,可以通过特征性的征象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并明确病变的类型、分期,诊断的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刘乔.螺旋CT诊断肺癌102例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CT与MRI杂志,2015,28(2):21-23.

辛恒兴.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9):112-114.

曾炳亮,廖凤翔,周牮.多影像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1):52-54.

谢万猛.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的临床价值[J].影像技术,2014,26(1):1-5.

猜你喜欢
螺旋CT肺癌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探究
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作用探讨
肾损伤严重程度的螺旋CT诊断分级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阑尾粪石征象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