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采用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联合多点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探讨

2018-06-04 08:43王雪勤邓凤英揭苏平王玮黄福林李爱民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期
关键词:皮化生粘膜着色

王雪勤 邓凤英 揭苏平 王玮 黄福林 李爱民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1-0-01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廇之一,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差,而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早期发现胃癌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日本早期胃癌检出率达70%-80%,但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只有10%左右, 而我院早期癌的检出率仅有1%-2%。提高早期癌的诊断水平及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内镜检查是公认用于筛查早期胃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普通内镜条件不够,阳性率偏低。如何准确诊断早期胃癌,是目前内镜医师面临的难题,尤其在基层医院条件有限而更加困难。采用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联合多点活检,以探讨基层医院诊断早期胃癌及确定其范围方面的应有价值。2015 年6 月~ 2016年6月,我们对200例疑有粘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及对照组,染色组100例采用采用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联合多点活检,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 年6 月~ 2016年6月我科常规胃镜检查中,对200 例患者常规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指胃黏膜糜烂、粗糙、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陷或浅溃疡),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染色组年龄31 ~ 78 岁, 平均为(54.32±10.56)岁; 对照组年龄33-79 岁, 平均为(56.27±10.27)岁,两组病例1年龄及病变形态分布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内镜检查前10 min患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口咽部麻醉及胃内消泡,常规胃镜操作进镜至十二指肠降段,退镜观察,发现可疑病灶后(指胃黏膜糜烂、粗糙、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陷或浅溃疡),再次用生理盐水冲洗胃黏膜表面,消除表面附着的黏液和气 泡,仔细观察,并将镜头靠近病灶,保留图像。

1.2.2 染色

配制好0.2% 靛胭脂溶液及1.5% 醋酸溶液混合溶液20ml,喷洒管伸出内镜2-3 c m。均匀喷洒于可疑胃黏膜表面,粘膜出现白化,观察至少3-5 分钟,比较病变组织与邻近胃黏膜表面形态和粘膜颜色的改变,并作出镜下诊断,根据胃黏膜着色变化情况分为黏膜褪色、粘膜着色不良及粘膜着色均匀。黏膜褪色指刚开始均被染成蓝色, 经过2-3 分钟, 病灶表面染色剂大部分褪去, 只留下浅淡的染料附着,病灶表面呈现胃黏膜的颜色为主, 而周边区域保持蓝色;粘膜着色不良指刚开始均被染成蓝色, 经过数分钟观察, 表面仍留有色素附着, 而颜色比前述褪色病灶要深, 染色区表现为斑点状或斑片状着色不均,正常胃粘膜着色均匀。注意染色前冲净胃粘膜表面粘液及吸尽胃底粘液湖,检查结束前吸尽胃内残留染液。

1.2.3 病理活检

染色组在染色异常区及边缘染色正常区对可疑病灶取活检,上缘 2块,下缘 2块,左右 缘 各一块。对照组在可疑病变部位取2 ~ 4块组织进行活检,对高度疑为早癌、直径超过2 c m 的病变可酌情增加活检数目,中性甲醛液固定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由我院病理科同一位高年资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5.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例染色组患者中,15 例粘膜退色,其中10 例(12.8%) 病理确诊早期胃癌,4 例(5.1%) 为高级别瘤变,1 例(1.3%) 为低级别瘤变;43 例出现粘膜着色不良者,此区活检病理,1 例(1.3% ) 为高级别瘤变,7 例(9.0%) 为低级别瘤变,29 例(37.2%) 为肠上皮化生,6 例(7.7%) 为慢性炎;42 例粘膜着色均匀者,4例(2.6%) 为低级别瘤变,13例(3.8%) 为肠上皮化生,25 例19.2% ) 为慢性炎。对照组检出早期胃癌3 例(3.8% ),上皮内瘤变6 例(7.7% )(高级别瘤变4 例,低级别瘤变2 例),肠上皮化生18例(23.1%),慢性炎73例(65.4%)。染色组早期胃癌检出率10例(12.8%)明显高于对照组3 例(3.8%);上皮内瘤变检出率17例(19.2%)较对照组6 例(7.7% ) 增高;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2 例(41.0% ) 较对照组18 例(23.1% ) 增高,两组早期胃癌及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早期胃癌是指癌肿侵入到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不管癌面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上早期胃癌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对于微小、凹陷或扁平隆起病灶容易漏诊。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早期发现胃癌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此,防治胃癌主要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国内外已开展多种新的胃镜诊断技术,胃癌及癌前病的检出率有了很在提高,但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术、共聚焦胃镜技术设备要求高,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故染色内镜技术显得更为实用,其增加了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使病灶的形态、范围更为清晰,从而提高肉眼识别能力,引导活检,提高早期癌的诊断率。染色组中确诊的早期胃癌,上皮内瘤变及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总之,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联合多点活检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可提高活检的准确性,其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来源方便,可靠,安全,尢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基层医院应大力开展内镜下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联合多点活检,尤其是对以下患者应进行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必要时持续跟踪,动态观察:(1)普通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者或病理检查阴性;(2)胃癌术后复查者胃溃疡治疗后复查者;(3)40岁以上既往有胃溃疡病史,H.pylori阳性,近来又出现消瘦、早饱等报警症状,无论普通内镜下检查有无可疑病灶者;(4)胃溃疡治疗后复查者;(5)靛胭脂色染色后病理证实为不典型增生患者应定期随访。试验中有15%的患者染色后病理切片与术后病理切片不符,可能是由于取材部位的不合理,取材表淺等原因造成。所以,在染色及取材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染色前充分冲洗黏膜表面粘液及附着物,以免影响着色及观察;(2)染色后需停留一段时间是染色剂与黏膜充分混合,一般需要2~5min;(3)取材应注意于典型部位多点取材;(4)染色后用尽量冲洗、吸净腔内剩余粘液,以免将剩余染色剂误认为可疑病灶。

参考文献

刘正新. 胃镜下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J].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28(1):3-5.

吴云林,吴巍.提高中国早期胃癌诊断水平的几项建议[J].中国肿瘤,_

猜你喜欢
皮化生粘膜着色
蔬菜着色不良 这样预防最好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价值分析
苹果膨大着色期 管理细致别大意
10位画家为美术片着色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