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2018-06-04 08:43常娟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期
关键词:护理干预并发症

常娟

【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需实行静脉置管治疗的患儿126例。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分别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与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观察组为96.8%,对照组为77.8%,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临床常规性护理措施,小儿静脉置管期间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静脉置管;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1-0-01

对于需要长时间输液治疗的病患而言,静脉置管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操作方式,特别是对小儿,静脉置管可预防反复穿刺,减轻对小儿血管的损害[1]。但作为一种侵入性、创伤性的操作,静脉置管增加病原菌植入和感染的风险,容易引发不同并发症,引起常见性的相关感染。一旦出现感染,影响临床治疗效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还可能加重病情,引发脓毒血症,情况严重还可能引起患者死亡。因此,静脉置管在儿科中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但小儿自我护理差,配合力低,很容易引发相关并发症。本文研究并分析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需实行静脉置管治疗的患儿126例。男76例,女50例,患儿年龄0.5-14岁,平均年龄为(4.9±2.3)岁。其中急性支气管肺炎73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例,尿路感染9例,过敏性紫癜6例,急性肠炎18例。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并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分别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与护理干预措施。依照儿科常规性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为对照组患儿展开护理。观察组患儿则接受护理人员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依照无菌操作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临床各项操作,并使用碘伏棉签对患儿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超过8cm。护理人员为患儿消毒时,需控制力度,同时满足消毒效果。完成消毒处理后,护理人员需注意不可对该区域进行触诊,除非再次进行消毒处理。依照消毒规范,每次输液前需对肝素帽进行消毒[2]。(2)合理选择静脉。所选择的血管,会对穿刺是否成功构成一定影响。同时血管的选择与药物外渗、静脉炎等并发症的产生具有一定联系。因此,护理人员应选择粗、直,富有弹性、远离关节、无静脉瓣的静脉予以穿刺,常见的有头部正中静脉、手背静脉、耳后静脉等。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选择上肢和头皮静脉。(3)妥善固定导管。成功穿刺后,护理人员应先用无菌棉球垫在留置针针柄下,预防针柄对皮肤产生压伤,随后再粘贴无菌透明敷贴,确保不卷边、不留气泡、平整不紧绷,并保证适宜松紧度。如不输液,护理人员应使用干净手帕或袜子对留置部位予以保护,维持敷贴清洁、干燥。如绷带与透明敷贴被污染,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换,尽可能减少穿刺部位活动[3]。(4)正确冲、封管。护理人员应在患儿输液完成后,利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并使用10ml生理盐水。如脉冲式封管内遗留0.5-1ml液体,需一边推封管,一边拔针。保证留置导管中充满封管液,促使无药液或血液残留在导管中。护理人员在拔针前,需尽可能促使小夹子靠近穿刺点,夹闭小夹子后再拔针。护理人员在输液前后均需检查穿刺部位,并注意询问患儿舒适感。如存在阻力或回抽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是否通畅,切记不可强行冲洗导管。(5)做好药物导管护理。制定儿科常用的刺激性药物一览表,如阿奇霉素、阿昔洛韦与红霉素,同时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性质。患儿输注此类药物前,应选择粗直静脉,输注期间需控制速度,并使用一次性输液器,避免微粒进入,减少刺激,同时注意观察输液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4]。(6)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向患儿家长说明静脉置管的注意事项,并发放资料,告知留置针的方法,不可让留置部位受到污染,控制置管肢体的活动。对于头皮静脉置管的患儿,应告知家长不可自行拔管。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差异,利用专用的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所有数据,并经检验后,采用标准差和均数进行表示,分别借助卡方与t原理进行检验,以确定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在P<0.05后,表明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观察组为96.8%,对照组为77.8%,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套管较为柔软。长时间留置于静脉内,不会出现穿破血管的情况,且还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增强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有助于临床用药[5]。但是留置针使用期间极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静脉选择不当、固定不妥、活动过度、受到外力牵拉等很容易出现导管脱出,药液渗出。对此,就需要合理选择静脉,尽可能避免关节部位,并固定好导管,做好必要的健康宣教,减少置管肢体的活动,必要时还可通过约束肢体的方式控制患儿活动。护理人员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时候,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熟悉各类静脉置管引发的并发症。如静脉炎会导致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等情况,触诊的时候会引起静脉发硬。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规范用手卫生[6]。为避免患儿静脉留置针期间出现并发症,可为其提供护理干预,以此就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相对于临床常规性护理操作,护理干预措施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且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的过程中,需依据实际情况提供护理操作,促进患儿康复。

综上所述,相比较临床常规性护理措施,小儿静脉置管期间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罗广平,才艳,柳丽丽,等.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4(20):154-154.

黄金领,何碧玉,谢素玲,等.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7):178-179.

林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7,23(33):161-162.

王红艳.加强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依从性及穿刺并发症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3):87.

阿曼古丽·艾沙,米热万古麗·库尔班.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4):876.

孙小双.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小儿静脉输液顺从性及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5):175-176.

猜你喜欢
护理干预并发症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