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派教育高峰论坛: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发声

2018-06-06 07:39黄博彦王思静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5期
关键词:肇庆市德育教育

黄博彦 王思静

3月24日,粤派教育高峰论坛暨肇庆市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结业典礼于远古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的肇庆召开。本次会议由肇庆市教育局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主办、广东肇庆中学协办,分主论坛、校长分论坛和教师分论坛。肇庆市副市长陈宣群、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马骏出席论坛并致辞。会议邀请了教育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和一线名师名校长,共同求索岭南文化,追踪时代大势,探寻教育大道,在教育思想的纵横交汇中为新时代南粤基础教育的崭新发展书写“奋进之笔”。

回溯与前进,阐述实践理念

“陈康学派(陈白沙、湛甘泉、康有为、梁启超)是岭南文化的源头之一,康梁二人重新发现的三世说(战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与教育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刘良华的发言引起思考,“战乱世应实行刚性教育;太平世应实行柔性教育;而升平世,也就是小康社会则应实行刚柔并济的教育,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培养文武双全、劳逸结合、通情达理的学生。”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的内外环境、供求关系、资源条件、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王水发认为,新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必然与以前不同,素质教育必然要重新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于是,“新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新素质教育,也就是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是落实新时代要求、符合新人才标准、适应新技术挑战和满足新生活需要,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实施路径更加清晰、保障措施更加全面以及评价体系更加完善的素质教育。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要如何改?我认为要把握住‘一个目标‘四个维度‘三个突破点。‘一个目标即是立德树人,提升教育质量;‘四个维度指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四个方面;‘三个突破点就是要把管理改革做强、把课程改革做优、把评价改革做实。”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军的发言引起了共鸣。越秀区作为广州市首个全面推进学区管理模式改革的城区,构建了横向与纵向的全学段整体化课程改革推进体系,完全覆盖学前、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等学段,为所有在越秀区上学的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定基础。

内聚与创新,凝练育人特色

要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学校必须要办出自身的特色,以特色育人。如何凝练学校的育人特色?本次的粤派教育高峰论坛校长分论坛为我们展现了两种范式。

聚历史之源

“从端溪书院到广东肇庆中学这四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厚实根基。”广东肇庆中学校长陈淑玲说道:“学校探索了端溪书院多位山长(古时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的教育思想,以李材的‘以修身为本、全祖望的‘明经行修、冯敏昌的‘所以育才,尤以畜德为先‘士人读书,先宜洗心向善,敦本力行、林召棠的‘修身践言,读书经世等思想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方向引领,提炼出‘养文明之气,办优质之学,育和谐之才,走创新之路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内心有光芒的学生。”

广州市真光中学校长陈秋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着全新时代下人类因技术的进步而‘新‘旧对峙、生活因群体的多元而‘义‘利相争、社会因跨文化融合而‘危‘机并存,学校应走向何方?人应走向何方?” 陈秋兰进一步分享道:“真光中学将学校‘爱在真光的办学历史与现代教育问题相结合,在形而上的层面謀求教育之道,提出‘尔乃世之光的真光教育追求,赋予‘真光二字‘求真理,随光明的现代教育含义;在形而下的层面谋求教育之术,构建起涵盖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的‘真系列课程体系和涵盖社会、文化、艺术领域的‘光系列课程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而我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校长黄新古介绍道:“南海外国语学校提倡‘新六艺教育(仁孝、书文、外语、健体、器乐、科学),对传统六艺思想进行借鉴和创新,进行了多年的‘新六艺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新六艺校本课程体系,并将其与智慧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三大基石,撬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创教育之法

“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全面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并创新其教育形式,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肇庆市第一中学校长梁广治讲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包括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两大领域,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具体方向。肇庆市第一中学采取‘课程+活动‘课内+课外‘专家、导师、家长+学生的形式,通过教学资源库、导师组、课程体系、系列活动的建设,构建起‘生涯探索(高一)——生涯抉择(高二)——生涯发展(高三)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逻辑序列。”

珠海市第一中学校长韩延辉认为:“学校教育是真善美的文明事业,学校教育过程应当充满审美因素和审美价值取向,并以此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陶冶,以实现对生命的激扬,促进文明素养的形成。”珠海市第一中学在建立“创美育人”校本德育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学生成长导航平台”,创造性地将校本德育综合评价纳入校本课程范畴,开发“创美育人”校本德育评价课程,用多元的评价导向激活学生德育综合评价过程,促进校本德育综合评价实践的审美化与情境化,以美启真、以美养善、创美育美。

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的阳光润泽德育“七彩七部曲”,是学校特色办学的美妙乐章。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校长张建华介绍道:“阳光润泽德育‘七彩七部曲模式运用了家长干预、教育介入、亲师合作的理念,以激发动力、促进成长、更新观念、优化环境为目标,从‘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维度,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为学生奏响红色阳光爱之曲、绿色阳光思之曲、青色阳光行之曲、紫色阳光信之曲、橙色阳光健之曲、蓝色阳光恒之曲、黄色阳光和之曲。”

觉解与成长,锻造师者风格

“觉解”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通常可以被理解为“觉悟、了解”的意思。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正是区别人与动物的东西,没有觉解,或觉解甚少,人生境界就低;反之,人生境界就愈高。同样,在教育生涯中,师者对教育的觉解越深入,其境界便越高。为不断提高更多教师的境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与肇庆市教育局致力于为教师架设桥梁,构筑培训之路,唤醒教师觉解,引导教师专业成长,锻造各具特色的师者风格。

唤醒觉解

“教师在凝练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过程中,要懂得引导学生会学习和自主发展,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肇庆市第一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德庆县孔子中学教师冼贤在教师分论坛上谈道:“‘会学的重点不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于培养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促教,引我踏步向前,科研兴质,探索实践的真知,导师把手相传,拓宽摸索门道。” 广宁县洲仔镇中心小学校长梁达权娓娓道出自己在名师培养中的满满收获。近年来,他以学生自信为研究支点,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

“石门实验中学一直以来能取得较大成果,关键还是在教师。”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中学校长梁世安介绍,石门实验中学从2008年底开始“有为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培养“有为教师”。学校为教师搭建阶梯式发展平台,由德育处、教研处、科研处、办公室分别负责组织并形成“‘疑展评教学论坛”“名师大讲坛”“青年教师成长沙龙”“班主任德育沙龙”四大研修平台,创新学习培训机制,引领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内在成长

“何谓名师?”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正高级教师林伟认为,“名师”应当站起来是一座山,内心始终坚定而自信;坐下来是一本书,有丰富的涵养,能让人一直读下去而不觉得乏味;躺下去是一条路,能帮助别人,为人们指引方向。

深圳市和平实验小学校长宋鹏君则認为,教师应当绽放光彩,不断自我提升、突破旧我,超越自己和学生构成的人际关系旧范式,把学习的权利、能力和快乐带给学生,还给学生。

“‘明师与‘名师只是一字之异,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明意为贤明、知晓、通达。‘明师既明教学之技,更明教育之道,更加注重教育的本真。明师并非一定有名,有名并非尽是明师。”东莞市莞城步步高小学校长尹凤葵认为每一个教师都应成长为“明师”。

记者观察:以鲜活实践构筑粤派教育思想高地

在本次粤派教育高峰论坛上,无论是学者对教育科学理论的探索,还是地区对教育改革行动的谋划,无论是学校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还是学校对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无论是教师对日常教学问题的钻研,还是教师对教书育人境界的提升,都反映了南粤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折射出思想背后鲜活的教育实践。

有力量的思想必然是有生命力的思想,有生命力的思想必然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教育问题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表现形式,通过教育实践把握教育问题的本质和特殊性,进而寻求问题的破解之道,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炼、丰富、发展教育思想,以鲜活实践构筑粤派教育思想高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研修学院院长熊焰表示,举办粤派教育高峰论坛,是基于对广东基础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旨在进一步改革创新、奋发进取,坚定粤派教育的文化自信,提炼粤派教育的成功经验,创新素质教育的广东范式,为建设南方教育高地提供智力支撑,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肇庆市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星科学校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幸福街道中心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中心小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