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2018-06-06 09:30吴华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出路场域困境

摘 要 为了解决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问题,教育部专门出台《意见》,促进中小学教师流动,提出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制度改革。随着国内实践的探索,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受到城乡二元分化格局、校籍管理制度、教师惯习的影响,分别存在场域、制度以及惯习困境,需要从完善制度、资源倾斜、人性关照等方面寻找出无校籍管理的出路。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困境 出路 场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自2013年,我国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国家和教育部出台各项制度和政策来促进教师流动,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随着国家出台各项制度和政策促进教师流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尝试探索中小学教师的“无校籍管理”,例如安徽的“铜陵模式”等等。无校籍管理顺应形势,在促进教师流动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1起点分析: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重要理论,总结有三个关键词:场域,资本,惯习。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由关系组成的。其次,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逻辑规则。社会空间中各种各样的场域都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即场域的自主化过程。不同位置的占据者依据其占有资本的不同而不断展开“博弈”。而惯习在布迪厄看来,是一套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具有持久性和可转移性、历史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惯习一旦在人体内扎根,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但又可以从一个领域传递到另一个领域。惯习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经验构成,是一种生成性结构,人们通过内化图示来感知、理解现实世界,不断地产生新的实践。

2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困境

2.1场域困境:城乡二元分化的限制

长期以来采取的集中力量办重点校的学校发展模式,使得优质师资向重点校汇聚,从而造就一批城市名校。之后,名校又利用自身优势和影响,不断地从农村薄弱学校择优选拔少有的优质师资,使之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名校教师队伍中,由此形成了优秀教师过度集中在城市,而农村严重缺乏优秀教师的城乡二元分化格局。虽然近些年各级政府大力倡导优秀师资优先配置农村学校,但近十年来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也走上了重点发展乡镇中心校的轨道,在“撤点并校”的同时,农村学校中的优秀教师不断地向乡镇中心校集中,使得城镇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之间的师资分化十分严重。基于此,想要城镇优秀教师流动到农村薄弱学校,只会难上加难。

2.2制度困境:校籍管理制度的束缚

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实施校籍管理制度,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有着独立的管理制度、相对稳定清晰的教师队伍。这使得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某学校的“单位人”,晋升评优、福利待遇等都依靠学校,因而他们只关心本单位的发展和自己在本单位的利益得失,而不会基于全县基础教育发展的视野,来帮助县域内农村教师发展,更不愿意放弃目前对自己有利的城区学校而甘愿调入农村学校,尤其是层次较高的骨干教师等。学校更是将教师视为本单位所有,将名师看作本单位的“金名片”,限制骨干教师的流动。

2.3惯习困境:教师惯习的冲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校籍管理制度下,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圈以居住地或任教学校所在地为圆心,以就近和便利为半径而形成的,教师所有的职业实践也就在此稳定而熟悉的空间中展开。实施无校籍管理制度之后,教师的家庭居住地不变,而任教所在地变成了不定量,稳定的工作生活圈遭到冲击。另一方面,依靠校籍管理制度形成的个人教学习惯,在“无校籍管理”制度下,使得教师赖以存续的教育场域发生改变,教师业已形成的教学习惯存在与新的学校环境发生紧张冲突的可能,其以职业声誉为核心的相关利益也面临受损的风险。

3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的出路

3.1资源倾斜

城乡“场域”内的资本差异,使得城市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齐全的基础设施,而乡村在此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样的二元结构必然导致教师流动局限在城市当中,乡村缺乏优质教师资源。这也是经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想要教师自愿向乡村流动,就要实施资源倾斜,向乡村倾斜。推进薪酬制度和社会制度改革,统一教师的岗位薪酬待遇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约束教师交流的主要障碍。

3.2完善制度

无校籍管理是促进教育均衡的一个突破性政策,使得教师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教师流动更加开放与合理。但是长期的校籍制度的“捆绑”,学校和教师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无校籍管理制度打破了这一常态,给学校以及教师带来了动荡。这一制度的实施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不足,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当前教师流动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无校籍管理制度,使得教师交流有章可循,方能使其有序的进行。制度的完善也会让教师在科学动态的管理制度下找到方向,重拾依存感。

3.3人性关照

教育政策的实施,既要关照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人性观照。人性的本质是趋利,趋上和趋情的,对应人的三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故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现实因素,要关注到教师对合理报偿酬劳的诉求,提供政策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師的动力,更要关照到教师的心灵需求,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作者简介:吴华清(199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出路场域困境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