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讲话中隐喻的研读及其对地理教学语言的启示

2018-06-07 08:18贾文红
地理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隐喻橘子语言表达

贾文红

摘要:本文对习总书记讲话中的隐喻进行研读,归纳总结出其源域类型和特点,引出对初中地理教学语言的启示:需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需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达复杂、抽象、陌生的地理概念等。

关键词:习总书记;讲话;隐喻;地理教学;启示

习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却又朴实无华,隐喻这种认知操作贯穿于讲话中,颇具特色。本文尝试对习总书记讲话中的隐喻进行研读,总结归纳出其之隐喻的源域类型、特点及运作机制,并探讨对初中地理教学语言的启示。

一、习总书记讲话中的隐喻

修辞学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式,认知语言学则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认知操作。Lakoff指出,隐喻的运作机制为借用相对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事件去理解或说明相对陌生的、抽象的事物或事件,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似性,前者一般为源域,后者多为目标域。

1.讲话中隐喻的源域类型及特点

(1)隐喻的源域类型。习总书记讲话中隐喻的源域,因所赋予的情感色彩和经验基础的不同,分为非引用和引用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域本质上是知识结构,即概念、概念框架、概念结构,而概念、概念框架、概念结构多以语言形式存之,故用非引用和引用概念而不是非引用和引用表达。

非引用概念多源自基于人们直接或间接体验所产生的经验,但不包括引用自俗语和诗文的诸概念等,如事物概念“总开关”、“钙”、“软骨病”,事件概念“做蛋糕”、“分蛋糕”、“摊大饼”等,这些概念的经验基础多为人们经由直接或间接体验而获得,是人们普遍熟知的事物或事件。

引用概念多源自基于人們间接体验所产生的经验,包括引用自俗语和诗文的诸概念等,如事件概念“打铁还需自身硬”、“治大国如烹小鲜”、“啃硬骨头”等。较上述不同的是,这些概念并非源自自身的直接体验,而是间接的文化体验(即阅读、听闻等),如“打铁还需自身硬”,其为一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习总书记之所以将其作为源域,并非他经常或擅长打铁,通过直接体验获得经验,而是通过习得该俗语,将其作为概念化原料。

(2)隐喻的源域特点。非引用概念多源自语言生成者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所产生的经验,且类型较丰富,如“分蛋糕”、“切蛋糕”、“钉钉子”、“充电”、“摊大饼”等,较生活化,且为人们所普遍熟知。如“论述全面深化改革:蛋糕做大同时还要分好。”(财经网 2013年12月31日)“遏制城市摊大饼 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新京报2014年02月27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生活化的、易懂的源域概念对应的目标域却是较抽象、复杂难懂的概念。

引用概念源自诸多诗文和俗语,如 “积土成山,积水为海”出于荀况《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2014年4月1日,于布鲁日欧洲学院的讲话)“啃硬骨头”,其源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可见,引用概念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呈现出多样性。

2.讲话中隐喻的运作机制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2012年11月17日,于第18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其表达的为事物概念“理想信念”,为了实现语用目的“表达经济”、“通俗”、“形象”等,又因其与众人较熟知的事物概念“钙”具有相似性:皆为人所必须,且皆具有重要功能等,故以“钙”去概念化“理想信念”,实现了隐喻。

“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2012年11月17日,于第18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源自苏轼的《范增论》,意为“物体先腐烂,之后虫子才会寄生于此”,为了实现语用目的“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美”、“表达经济”、“形象”等,以此概念化“一个国家暴露出贪污腐败这一问题后,接着,贪官便会肆意横生”,因二者具有相似性:两个子事件的逻辑关系皆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结果对物体或国家皆存在负面影响等,故方式为隐喻。

二、对初中地理教学语言的启示

1.需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表达基于其概念结构,概念结构又基于人们的经验基础,欲表达出众,经验基础不可或缺,即需对生活进行入微细致的观察。以笔者在中学讲述“东西半球划分”为例。这一知识在七年级上册中对于初中学生是学习难点,教师倘若只是赘述或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概念:西经20度向东至东经160度为东半球,西经20度向西至东经160度为西半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无不为一种“慢性毒害”。初中生知识结构较不完善,理解能力还处在发展之中,过于机械的概念导入只会伤害学习兴趣。可借用客观世界中学生体验较多且与地球形状相似并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事件,如吃橘子。将去皮的橘子展示在讲台上并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教师规定0度经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三瓣,然后摘取其中一瓣吃掉,问吃掉的一瓣是属于哪个半球?这一实例有三点:一是初一阶段学生对于吃的东西较感兴趣,而且橘子为常见之物;二是橘子去皮易分解,将瓣的夹缝比喻经线;三是吃的行为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和兴奋。先让学生用语言尽可能丰富地对去皮的橘子进行描写,接着教师可用语言尽可能详尽地描写去皮的橘子和讲述知识点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此作为导入,而后再填入微观知识。这样的课堂语言表达会更接地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这样表达的基础是教师对生活需进行细致地观察,才可发现吃橘子和东西半球划分的联系。

除上述隐喻教学方式外,在教授初中地理知识时,还需要多举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点。例子应是教师涉身体验过的实例,才更具说服力和趣味性,如讲解东西半球划分时,可以试着联系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经历等,这些看似零散的经历实则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

2.需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达复杂抽象的地理概念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倘若连群众的语言都不懂,群众就不会赏识。习总书记深谙并坚持这一观点,他曾多次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不能和群众谈心,你说的话群众听不懂,怎么会有感召力? 怎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何谓群众的话?就是大白话,通俗易懂的话。

对于语言表达者,特别是教师,倘若缺乏必要的深入浅出能力,满口大道理、大理论,便会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自然,这样的语言表达也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只有说着听者能懂、易懂的话,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听懂”、“让学生感兴趣”、“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这样的语言表达才会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作品。因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地理知识结构不完善,过于深奥的话语反而不适合他们。故在地理课堂,需用简洁、具体、易懂的语言去表达复杂、抽象、陌生的地理概念。教授盆地时,一味给初中生口述其定义、属性、特征等,只会让他们心生厌烦,丧失学习积极性。适当在语言层面下功夫,将复杂、拗口的概念简洁化、具体化是教师针对初中教学应做出的改变。如讲解降水的形成条件时可引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讲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清多变的天气时可引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可用于气候与人类生产关系的理解。

猜你喜欢
隐喻橘子语言表达
橘皮猜想
爱的隐喻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摘橘子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沉下去,浮起来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