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对比突破“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湘教版)

2018-06-07 08:18崔忠亭
地理教育 2018年4期

崔忠亭

摘要:本文运用图表对比突破“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的重点,不但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活跃學生地理思维、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也有极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图表对比;交通运输布局;突破重点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高中地理必修二核心知识点之一,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根据这一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具体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充分利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尤其是将相关图表进行对比分析,不但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效率,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对活跃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其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极大促进作用。为更好地突破“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快捷高效地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将本节课所用到的典型图表对比分析如下。

一、分布图对比突破“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成和分布”(如图1)

教学过程中可设问:说出图1中城市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图1中主要城市分布在铁路和内河航线沿线,尤其是铁路交汇处和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因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经济联系。由此可以看出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与交通运输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落后,水运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大河的两岸常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处,因水运便利和商贸活动频繁,有利于较大城市的形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成为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大大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怀化的兴起与其铁路枢纽的区位密不可分。

二、聚落图对比突破“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形态”(如图2)

教学过程中,展示图2后可提问:两幅图中聚落的形态有何差别?它们分别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指出图中聚落形态与交通运输的关系。我国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以陆路交通为主,在交通发达的聚落,形态比较规则,呈团块状。而在我国南方地区,河网稠密,内河航运更加便利,聚落多沿河流分布,呈条带状。通过这两幅图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交通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三、用地分布图对比突破“交通运输与城市布局”(如图3)

针对“株洲城市略图”(如图3)可设置问题:“与1949年以前相比,如今株洲城市规模和城市用地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分析探究可以得出:1949年以前,株洲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湘江水运,城市用地主要沿湘江分布,城市用地规模较小;随着京广等铁路线的修建,株洲市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用地主要沿京广铁路线分布。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会引起城市布局相应发生变化。

突破这一知识点时,还可通过对比“扬州市的兴衰”来进一步深化探究。扬州南临长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如图4),自隋朝京杭大运河通航以后,扬州几度繁荣,是我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自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大运河的淤塞,扬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化陆路交通的发展,加之京杭运河的大规模疏浚,古城扬州又得到蓬勃发展。通过扬州市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可导致一个城市的兴衰。

四、网点分布图对比突破“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密度”(如图5)

对比图5中两幅图,可以分析出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密度的关系。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不便,交通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业发展缓慢,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运输线广布,交通便利发达,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商业网点密度大。由此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密度有着重要影响。

五、位置图对比突破“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位置”(如图6)

教学过程中,可展示图6并提出探究问题:比较A、B两商业区的位置有何异同?图中A、B两商业区都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道路附近,但A位于城市中心多条道路的交汇处,以市场最优为原则;B位于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由此可以得出,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影响着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知识总结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