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是一场思维变革

2018-06-07 08:58范琦娟
决策 2018年3期
关键词:合肥长三角上海

范琦娟

“上海再出发,是思维的变革,是一个以我为中心转为以区域为重的思维转变,这是对上海最有利的,既能缓解上海的焦虑症,也能给周边带来巨大收益。”

不能承受外流就不能当好“老大哥”

《决策》: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也是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上海再出发”的语境下,沪苏浙皖四地关系如何?

陈建军:长三角城市群是多元化、网络化的格局。上海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直辖市,在权力格局中处于顶层,附有优越政策资源;同时上海在国际上的号召力,让长三角其他城市受益匪浅。

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比较高,表现在市场一体化,彼此间的文化兼容度、收入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性,要素资源流动非常快。上海对周边的贡献,不是计划性的政府性行为,而是以市场行为为主导。另一方面,苏浙皖已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苏浙皖已形成各自创新中心,拥有创新动力。同时浙江民营企业、江苏乡镇企业发展、苏南地区引进外资等表现突出。

李伟: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中也颇具实力。上海所依托的长三角地区,既有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同时也有上汽集团、上海电气等制造业领军企业,确立了工业互联网发展中最重要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优势。

上海可以依托互联网巨头和制造业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长三角的产业基础优势、数据体量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培育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国家层面的工业互联网参数结构和标准体系建立,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制高点竞争。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又可以为上海、长三角和全国范围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云制造服务等,依托工业互联网的数据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支撑带动上海和更大范围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中高端升级。

《决策》:苏浙皖近些年强势崛起,亮点纷呈,相比较而言上海的经济发展趋于稳健。如何面对这种新变化?

陈建军:在长三角发展过程中,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速一直低于苏浙。首先是因为上海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当浙江还在工业化初期,上海已经到中期,浙江在中期,上海就在后期,浙江到了后期,上海已到了发展服务业的阶段,一般经济发展越往高,增速就会放缓。

其次,江浙对上海的竞争压力在加大。上海过去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当周边城市起来后,制造业迎来市场的压力,特别是来自周边乡镇企业的竞争。

最后,上海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体制上,上海发展阶段较高,发展创新衰退属于正常;二是城市开放度不高。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发展,其实是开放程度的竞争,深圳最为典型。杭州发展速度快,也与本地文化比较弱势、城市开放度有很大关系。上海的户籍制度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开放的进度。

《决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外流,被视为上海目前“一痛”,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潘毅刚:上海现在担心的是资金和人才要素外流,其实这些外流就是上海辐射长三角一体化的最重要表现,不能承受外流,就不能当好“老大哥”。外流后利益回馈,才会形成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最终的目的是市场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制度高度衔接。短期看是流失,长远看是有益。上海的国际环境先发优势是完全不会被替代的。上海需要担心的是思想的保守,在周边越来越国际化、开放化后,不进则退。

以区域为重的思想转变

《决策》:当上海主动提出全面深入推进长三角协调发展之时,三省响应,多方期待,在落实上是否存有压力?

陈炜:长三角一体化是人心所向,市场所驱。企业走在前列,政府应该跟上。嘉兴市、南通市眼下正在积极推动,上海方也应积极迈进。

对此,上海也需要思考一些命题:一是如何发挥上海排头兵功能?上海有综合优势,有天时地利的独特机遇,但由于人为因素,自贸试验获得感不强,商务环境有短板,导致在长三角的引领功能出现弱化。二是如何统一品牌战略?浙江提出杭州湾大湾区战略,江苏提出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上海打造大上海城市圈,战略重心上各自为战。三是如何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主要问题是大战略、大产业、大市场发展需求与碎片化行政分割管治的矛盾,需要内外开放强有力的改革突破。长三角一体化应该是有不同于珠三角、京三角的升级版。

潘毅刚:区域合作必然会出现利益权衡。在利益面前,需要思维的大变革。若是行政体制造成的障碍,必须破除这个障碍,若是不能解决,就需要干部思维的大变革。在上海的发展历程中,外资带来的开放不是真开放,自贸区的推行也借助国家行政力量,造成上海的思维是封闭的。

上海再出发,是思维的变革,是一个以我为中心转为以区域为重的思维转变,这是对上海最有利的,既能缓解上海的焦虑症,也能给周边带来巨大受益。

上海高端服务业要避免“产能过剩”

《决策》:面对上海再出发战略,立足本土,应在哪些方面做好对接,才能促进长三角协调发展更全面、更深入?

宋宏:对安徽、合肥来说,应该发挥互补性,上海缺的,合肥应该补上去,成为核心城市的副中心,合肥的作用就发挥到位精准。合肥的优势最显著的是在科创中心方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是一大标志。国家布局北京、上海、合肥三点,在同一格局上具有互补性与协同性。站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前沿,三者需共同发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依托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在很多关键技术、共享技术上上海与合肥可加深合作。例如生物医药技术,上海合肥都在做,虽有分工,但很多关键领域是一样。在互联网时代,高精尖的人才都是柔性流通,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上海在发展高端服务业时,一定要有市场,要有效需求,否則就是产能过剩。对安徽来说,服务业发展不足,低于长三角其他城市,上海70%,安徽才40%,与苏锡常60%相比,安徽发展现代服务业上需求大,但自身供给能力不足,以市场换资本就是很好途径,特别是在开放型社会经济体系下,安徽连续四年投资增幅下降,很需要服务业的招商引资。

章寿荣:江苏应积极呼应上海的再出发。上海浦东开放后,江苏就主动对接上海,对接浦东开放。其实江苏每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上海的高级要素,如工业技术、资金、创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对苏南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多是依靠上海的技术工人支持发展。江苏大力推动技术开发区阶段,通过主动对接浦东对外开放,把上海的外部资金项目引入苏南。当江苏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创新引领,科技驱动”同样需要上海的科技支持。苏南建现代化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均在跟上海寻求经济、科技、现代服务业全面的合作;

从苏北来说,随着高铁网络建设,高速公路的延伸,缩短了与上海的距离,苏北在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发展飞地经济等。另外要把南通等城市,打造成“北上海”,促使同城化效应、一体化效应更加凸显。

从南京来说,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跟安徽有紧密联系,南京、江苏都应该支持皖江经济带的开发开放。江苏南北差异,存有梯度差,苏南、南京有一些产业转移出去,从区域一体化上统筹考虑,政府主动推动,市场配置资源。

猜你喜欢
合肥长三角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上海之巅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