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角色

2018-06-07 13:22袁元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城市景观可持续

袁元

摘 要:如今,很多人居住在都市远离自然,只能通过媒体了解自然。然而,城市景观中缺少直接的自然体验,这给自然教育带来了很多机会。从探讨景观设计与自然教育的关系出发,旨在引导自然教育不仅仅关注生态和传统观念上的自然,通过探讨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来分析自然教育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景观;自然教育;可持续;公众参与

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的城市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导致人口不断扩张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气候变化、垃圾处理等。然而人口素质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往往被忽视,其中自然教育是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培养环境行为的重要方法。自然教育不应局限于生态学本身,而是应结合生活环境在更广域意义上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逐渐受到重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城市公园、绿地、社区等公共空间都可作为自然教育的载体给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并通过一系列自然课程的引入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教育意义,从而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行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教育和城市景观的关系

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越来越多人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来是城市文化与自然互动的产物。杨章贤认为景观设计和自然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具有文化维度的“文化行为”。当城市景观本身已具备文化物质实体时,则更应关注如何将非物质实体文化纳入城市景观中,并通过对文化资源活性的优化与转换来实现城市景观的价值增值。景观规划设计者和政府等管理部门并不重视非物质实体文化,这造成了城市景观设计倾向于迎合不同的审美和设计口味,建造各种与本土自然环境不相一致甚至完全相悖的景观,长此以往导致城市中虽然存在景观,但是缺少地域特色和真实性,难以拉近城市居民与土地、自然的联系,人们也无法完整和真实了解生态系统的知识,构建对城市和地域的认同感。为解决城市中依然存在的“自然缺失症”,自然教育可以作为非物质实体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促进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教育最重要的是体验所处的环境,绝不能只是简单地在学校里开展这个课程,而更应作为一个终生学习的课程渗透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改变日常消耗环境的行为。然而,尽管有很多人意识到由于水污染、垃圾排放、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造成了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居民仍十分依賴政府和环保相关部门去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和处理此类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公民不了解相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由于公民没有参与到日常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决策者和设计师大多根据自己的意图自上而下的进行设计,往往忽略了对居民的关怀和爱护,使居民缺乏对身边本土自然环境的关爱和从身边做起的社区责任感,造成居民对公共生活的支持度较低,因此保护环境失去了付诸行动的现实根基。由此可见,如何将自然教育作为引导公民参与城市景观设计是实现城市景观可持续的一种解决途径。

二、城市景观设计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自然教育理念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三个设计策略:

(一)设计结合自然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一直执着于征服自然、挑战自然,导致自然与城市相互违和、无法融合渗透,设计结合自然有利于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麦克哈格在其《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指出生态、社会和经济在景观中的联系并探讨了景观设计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景观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本土地域景观的展示教育,保护设计基地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使用本土植物,营造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和栖息地,遵循地域自然环境中的客观规律把城市景观绿地建设与自然区域的保护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接触本土真实自然环境的机会。同时,城市景观也应该进行生态设计,保护与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例如能源、水和生物资源等,减少因设计不合理造成生态结构破坏从而产生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严重的生态代价,使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有序相融合。

(二)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设计应该结合人的活动和情感,根据人们的需求而建设。然而在当前社会,空间环境的视觉审美普遍处于支配地位,城市居民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往往被忽视。因此,景观设计应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在设计的空间布局中融入这些特点,主要关注三个方面:(1)居民的生理需求,包括配置各种尺度的绿地景观以满足居民多种程度亲近自然的需求,并要考虑到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为其建立一些特色景观例如疗愈花园、感官花园等。(2)居民的心理需求,包括利用园林植物的适度围合增强居民的场所感和安全感,通过在颜色、层次、尺度、气味等方面进行植物配置设计可令居民获得愉悦的体验和感受。(3)关注设计材料的经济性和永续性,充分保留原场地中的自然材料,在建设中提高软质自然材料的使用比重,从而降低运输和维护成本。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活动和需求,打造高品质、多元化的生活空间。

(三)设计要注重地域文化

设计注重文化意味着设计者要通过解读和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和地方风格特色,在保护和利用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提炼,在景观建设中注入城市特色文化,塑造出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理想景观以便于居民在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探索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感知和记忆,增强居民对其所在城市的情感认同,从而使城市景观成为这个城市特有文化内涵的载体。

三、自然教育在各机制中的角色

在城市中开展自然教育应设计一套集研究、培训、活动、基地建设及宣传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上下互动式的运作模式。因此,政府、设计师和居民都应加入其中。

(一)政府

自然教育的介入,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自然与景观之间的联系,避免因盲目地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而造成乡土景观在城市中已经越来越边缘化。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给自然教育提供政策支持,让更多公园绿地成为自然教育的场地。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就自然教育开发研究相关的培训课程,建立培训基地,不仅能帮助政府工作人员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向居民宣传自然教育,有组织、有计划、长期持续地向居民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和自然体验活动,例如农作、园艺等自然实践,培养大众对户外活动的长期兴趣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并鼓励他们参与景观设计规划和决策,便于增强与本土环境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设计师

景观设计师通过学习掌握自然教育的理论,可以更清晰理解城市景观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在实践中探讨如何使城市景观绿地怎样更好地促进居民进行自然体验和自然教育,并通过城市景观设计为城市“自然缺失症”提供解决方案。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会通过一些生态的设计方式来实现低碳可持续,例如雨水花园、屋顶花园、可食地景等。此外,设计师还应重视使用乡土野生植物给周围居民或是游览者展示本土景观特色,传播自然教育的理念,让人们亲身体验到自然教育的魅力并推动他们实际参与到自然教育活动中,例如种植蔬果、检测水质、收集雨水等等。

(三)居民

城市景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居民在享有居住的权利的同时也应执行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的义务。居民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决策者、监督者和管理者参与到景观设计可以使场地更容易满足居民真正的生活需求,同時这样自下而上的参与形式也可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增强其对场地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建设成果得到公众的有效检测和自觉维护。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式景观设计是让公众和设计师共同参与景观设计的一种参与设计方法,是能实现上下互动和沟通最有效的方式。参与式景观设计其实是一个合作的过程,不仅可以使景观设计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社会结构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使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通过自然教育让居民们在参与式景观设计中了解可持续景观的重要性,激发居民主动保护景观的责任感和管理意识,并能渗透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教育无疑是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自然教育,一方面不仅能引导城市景观本土化和生态化发展,促进城市景观与自然的联结,还可以保护当地文化特色,增强居民对城市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自然教育的发展可以给社会各阶层带来巨大的影响,不仅能自上而下调整、改善景观设计方式,使景观设计更人性化,满足居民的多方面需求,还通过参与式景观设计激发居民参与设计、管理和监督的意识,培养他们对设计场地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M.V.D.Toorn,D.Hollan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design; the rol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J].5th WSEAS Int. Conf. on ENVIRONMENT, ECOSYSTEMS and DEVELOPMENT,2007.

[2]Ian L. McHarg.Design with nature[M]. Wiley,1969.

[3]温朝霞.特色:现代城市文化崛起之魂[J].沈阳干部学刊,2005,(03):51-54.

[4]Yutaka Yamauchi.Participatory design Field informatics[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城市景观可持续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