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化学高师生自身能力的创新培养

2018-06-07 09:36周嵘
科教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

周嵘

摘 要 化学高师生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化学教学论滞后的瓶颈,具体表现在培养目标评价出现偏颇、内容滞后等方面。化学高师生的培养工作需要高校教师明确学科培养目标、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和加强团体协作等要求;要重视教学实践、理论修养、科学方法研习等培养思路;构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参与学术研究、加强与中学联系、运用新技术创新方法等策略来提升化学高师生的自身能力。

关键词 化学高师生 化学教学论 能力培养

新课标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有了较大改进与创新,这不但对高校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而且也对高校化学高师生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传统的化学高师生培养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是师范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本文拟从高校的高师生培养环节入手,尝试探讨高师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问题。

1 化学高师生培养的瓶颈——化学教学论的滞后

化学教学论自1932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1]多年来,化学教学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如何让本科学生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是重点,然而视角却主要集中在如何针对学生展开化学教学的学习与评价,忽略了化学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对高师生的培养研究不够,高师生的培养教育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化学教学论是高师化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高校化学教学论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实践,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指导中学生进行研究能力的教师,[2]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高师教师教育专业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1 化学培养目标评价出现偏颇

传统观念认为学好了四大基础化学至关重要,基础知识学得好,就能胜任中学的化学教学工作。从现在的新课标、新课程看来是远远不够的,培养优秀的高师生,必须要具备能驾驭或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在分析、探讨和研究化学教学论课程应把什么样的内容如何教给高师生的同时,更应关注高师生有效评价方式的研讨。传统化学教学论课程的评价思路均是闭卷考核方式,而卷面考核方法却很难在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考查出来。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高师生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价值目标。新形势下化学教学评价目标,未能正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现实,不能从基础的化学教学出发,立足于化学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的有机结合点。如何把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变成考核元素融入到高师生学习和训练中?这是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亟需系统研究的问题。

1.2 化学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

高师院校的“化学教学论”课程是为中学化学教学服务的,更是对化学高师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它理应走在研究中学化学教育的最前沿,为一线的中学化学教育提供必备的技术手段与理论指导。但一直以来,高师院校所编写的化学教学论课程教材一直以来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理论上缺乏优势,也不具备充分的实践条件和能力。化学高师生培养过程中“化学教学论”这一基础课程的滞后性对高师生的培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1.3 对化学教学论认识和重视不够

化学教学论课程更多强调的是教学思路及研究方法,往往具有滞后性,在教学理论及实践创新上缺乏时效性、实用性,导致其在化学各学科中地位卑微。虽然化学教学论课程在高校中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同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但一般只需要通过背诵甚至是写论文就可以通过考核评价,课时数也远少于专业必修课,致使高师生多以学习选修课的心态来学习。

1.4 化学高师生逐渐远离一线教学实践

“化学教学论”课程往往是对过去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反思,存在一定滞后性。这不仅不能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也难以搭建与中学化学教师实际沟通的桥梁。其结果是在培养高师生时,本身就缺乏实效性,化学教学论也缺少了实践的时效性,这就使得高师生自身的培养也缺少了实践性的支撑。

2 化学高师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要想教出好的弟子,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完备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互动的教学过程,随着教师教育走向一体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高师院校教师该如何结合学课教学,寻求高师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呢?我们认为首先需要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2.1 明确学科培养目标及自身角色定位

化学学科教学论的培养目标要从教学技能型教师转向反思型教育实践专家,化学教学论的教师与准教师之间的角色定位应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共同倡導者、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及反思的共同践行者、课程教材的共同学习开发者和创新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与服务者。

2.2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充分认识教育职业的崇高性、奉献性,让高师生自觉主动地将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理论及方法等在学习过程中付诸实践,并能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展现出化学学科的魅力和教师的职业生命力。

2.3 重视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在交流互动过程中,从品格、专业知识、教育思想、理论框架、教育技能、教学反思等方面对高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准教师的综合素养,高师生才能实现其角色转换,胜任教学学科目标。

2.4 加强各团体间的协作

关注由学科教育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师范院校的高师生以及一线中学教师及中学生共同组成实践团体,通过各主体之间的积极磋商和合作、讨论,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2.5 注重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及科学研究的反思,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只有当经验积累与反思成为教师自我进步的一种习惯时,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能锻炼观察日常教育生活的能力,无意识中就实现了个人实践知识的积累,课程意识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

3 化学高师生能力培养的思路

高校的教师培养必须高于中学化学准教师培养,高师的培养对象是未来从事中学教学的一线教师,高师培养的能力自然要来源于中学的教育实践,必然也适应于新课标的要求,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角度可以看出重点应考虑弄清楚和重视的问题是能力培养与传递的问题,培养思路应该清晰。

3.1 重视教学实践,提升教学专业技能

在高师生的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能力一直以来是推进高师生培养的一个误区,必须要结合化学教学论等专业课程,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延伸及推广,以教学媒体的多样化为手段,扩展教育对象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高师生综合能力的塑造一定要在教育学习、教育实践、综合能力塑造、教学反思、社会实践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形成起来,既要培养高师生的能力,又能在新课改条件下具备更好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教学层面,不同特点的教师,对同样的教学对象,相同的教学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层次表达上都体现着高师生的顶层灵活驾驭能力。

3.2 加强理论修养,树立正确教学思想

高师生的培养与发展,理论知识能力的塑造是基础,初高中的课程要通过教学目标的构建,围绕结合教学的对象特点,以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思路为抓手,以最终教学所能达到的预期目标为最终目的,建立起四维培养学习模型,主线是着力强调培养具有独立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初步研究及反思的高师生,使师范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3]

3.3 注重科学方法的研习,构建实践共同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教学论是以化学知识传承为目的的学科,从方法学的角度看,化学教学过程是化学教学实践与化学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高师生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实践、科学学习以及沟通交流的方法。新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4]化学探究式教学、[5]化学研究性学习[6]以及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都是化学教育教学中科学研究方法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化学科学方法是中学化学教学及实践的基本内容。从高师生自身的修养学习到与高校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再到高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化学科学方法贯穿始终。另一方面,有效的科学方法是实现化学教学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高师生成长为教师的基本途径,是沟通高师生,化学教学论教师,中学生之间的桥梁,只有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高师生的培养更加切合实际,更加与时俱进,在培养过程中,化学教学过程是以科学的化学教学方法为前提的,无论是中学化学学生的教育培养,还是化学教师的自我学习与反思,无论是高校教师对高师生知识的传授,还是高师生自身的学习,都离不开科学学习方法的沟通与联系,高师教师自身能力的自我完善与培养。我们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高师院校教师首先应该明晰学科和角色定位、确立综合素养能力,且构筑高师教师、高师生、中学实践课堂三位一体实践共同体的方式和途径,在实践研究中来拓展各自专业生存空间,获取与之对应的学术身份和地位,以实现高师教师及高师生各自的发展。

4 化学高师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4.1 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需求出发,结合新课改背景下对基础教育科学素养提升的新要求,高校对高师生培养的评价角度进行自我评价,打破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从高师生的全方位素质评价出发,重在考核一线教学所需要的能力,高校的教师必须把握住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关注高师生各自发展的内在潜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交流能力、组织課堂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等必须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与提高,[7]要素重在体现一个高师生的外显行为,语言表达、教态仪表、板书设计与字迹、教学过程组织等。针对这些能力,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开展针对性培养,开发多方面发展潜能。从高师生的自信力入手,使得语言表达、交流学习、课堂控制等方面得到提升,高师生是一线教师的前身,不能推迟到正式成为教师后,通过参加岗位培训来实现角色转变,必须在高师生的培养阶段就要加以重视,一般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均为被动的学习者,角色单一,因此在高校的四年中,必须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锤炼,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教师,这也正是多数重点中学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老师的原因。第二,树立新型教学观、课堂观、学生观。高校的课程教学论教师应从高师生的教育观念入手,逐步树立起新型教学观、课堂观和学生观,自己既要站在高校教师的立场,也要站在中学教师的立场,还要站在高师生自身的立场,从而多方位审视对高师生的教育,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高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高师生的大学四年,应该是充满一线教学能力培养的四年。高校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各类人才云集,尤其是教学名师,可以结合国家推行的新课标、新课改的具体情况,在高校中针对高师生教育论中突出问题,组织高校教师进行专门立项,并鼓励准教师们参与进来,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重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挑战杯、教育实践等活动,有目的性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在培养自主学习、自主组织、自主研究等能力的同时,训练掌控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

4.2 倡导与鼓励高师生参与科研学术研究

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设立部分的专项资金,通过对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教师进行奖励的方法,鼓励优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由于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学校奖励政策的导向、教师本身需求等原因,教师重视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却很少关注自身教育实践,因而也就难以有效提升高师生的教学能力。在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实验的践行者,在未来又是一线的工作者,在参与过程中,既能提高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及实效性,又能够培养高师生的综合教育实践能力。

4.3 切实加强高校与中学的联系

高校与中学的联系不再仅仅局限于高师生的短短几周的教育实习,而应该联系于日常的学习与实践。高师生对中学教材缺乏深刻的认识,要跳出“教教科书”的圈子,变为“用教科书教”,教科书本身仅仅是一种信息载体或学习资源的汇总,高师生必须要具备跳出教科教材的能力,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点,提高综合科学素养,从以往“重理论、重基础”向“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转变,加强生活中的化学学习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目前高校与中学和小学关系远不够密切,在高师生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是脱离了中学一线教师能力需求。应该与中学建立全方位的联系,尤其是在高师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在高师生的培养体系中,引入中学一线工作的优秀教师与高师生交流学习,提供一线互动的学习机会,开设专门的实践类课程,除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外,鼓励高师生们自主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兼职,积累工作经验。

4.4 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新媒体与新网络资源的蓬勃发展,对高师生的培养实践也提出了新要求,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要与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高师生应该除具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外,还要能够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新媒体、新方法,并融入辅助教学中。比如慕课,作为近来涌现出来的通过多维管理系统把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网络课程开发模式,慕课能够实现与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对话。对于化学学科而言,甚至可以在线指导和操作一些经典的化学实验,小视频配合即时在线测试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课程模板化、结构化,易于更新与改进,也易于互换和共享。通过大数据对慕课的后台学习分析,可以促进高校教师及高师生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帮助高师生的学习与提高,改进学习计划及学习教学方法,在有效的学习互动中,对于如何把握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等均会有很大的帮助。

5 小结

总之,在高校组织高师生的培养教学中,应本着提升高师生的教学能力与科素养的目的,加入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拓宽高师生的学习渠道。增加业余学习、业余实践、课堂实践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大力培养高师生的仪态仪表、教姿与教法、知识储备、应变能力、驾驭能力等,加大高师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家治.化学教育史[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李玉珍,王喜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化学教法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

[3] 王克勤.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阎立泽.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黄甫全.現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艺术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