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笑戏谑到抒愤寄恨

2018-06-08 09:27杨金柱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嬗变士人表现

杨金柱

【摘 要】明清戏曲中的科举活动多以讽刺和戏谑为主,这也是对明清官场讽刺的一种。特别是对科场中书生无才和考官贪腐的讽刺,这种讽刺常以调笑戏谑出之。到明中晚时期,明清戏曲中的科举活动从最初调笑戏谑的娱乐之笔,转为士人抒愤寄恨的写心之曲,出现了寄寓家国之恨为士人正名的沉痛呼号,科举仕进不顺的士人,以其弘毅品格和风骨伸张正义,将时局动荡、奸臣当道、异族压迫的士人悲愤寄寓其中。其间脉络较为清晰,本文拟对这一科举活动表现的嬗变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明清戏曲;士人;科举;表现;嬗变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06-02

在明清时期“非科举毋得与官”思想的指导下,“无论文武,总以科甲为重,谓之正途否则胸藏韬略,学贯天人,皆目为异路。”①科举成为士人仕进的不二法门,科场的规则深刻影响着士人进仕之后的官场风气,官场风气也直接决定着科场规则。

一、科场讽刺、虚无之梦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关于科举的描写具有讽刺深刻而又归于虚无的特点。如《邯郸梦》中的山东卢生在黄粱一梦中,在赴京应试中看上去似乎不堪与俗流为伍拒绝贿赂试官,背后却是以遍贿达人要路的方式,最终被唐玄宗赏识而被举为状元。《赠试》一出以讽刺的笔调写道:“开元天子重贤才,开元通宝是钱财。若道文章空使得,状元曾值几文来。”梦中科场上的行贿舞弊、拉帮结派是戏曲中对科场讽刺的典型,托名为“梦”实际上是现实的生动写照。在《南柯记》中,淳于棼在梦中被槐安国公主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梦醒后归化成佛。采用以梦入之以梦出之的方式,影射科场和官场之现实。在《南柯记》第二十一出《录摄》中,府幕官与小吏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

(丑跪扶吏起介)我从来衙里,没有本《大明律》,可要他不要?(吏)可有可无。(丑)问词讼可要银子不要?(吏)可有可无。(丑恼介)不要银子,做官么?(吏)爷既要银子,怎不买本《大明律》看?书底有黄金。②

这里,作者以影射调笑的方式暗示了明朝官场上下特别是科场中考官们目无法纪、贪婪成风的现实。

同样以“梦”的形式描写科场乱象的还有苏元俊的《梦境记》,描写的是唐朝河中蒲坂人吕洞宾少攻举业,久困场屋,访仙求道,被汉钟离点化,黄粱一梦中,吕洞宾入京赴试中状元授翰林编修,吕二子浑、涉皆登第,被唤醒后出家修道,升入仙班。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对科场进行讽刺,但登道成仙也要在科举之后,作者自述作意“黄鸡催晓,白发料难饶。闲中取笑,把仙曲细推敲。功名一瞬,筵头能了。”③调笑之意多于讽刺戏谑。

在蹭蹬科场25年之久的士人叶宪祖(叶宪祖万历二十二年中举后,会试屡遭挫折)的《莺媲记》中,描写的是唐朝末年,秀才杜羔、温庭筠、贾岛三人友善,试期将近,三人相约赴京,令狐让温庭筠为其子代考被拒,令狐嘱试官不许三生及第。温庭筠放荡形骸之外,贾岛则剔发为僧,后温庭筠因酬唱获得鱼玄机赞赏,再次应试,三生及第。借温庭筠和贾岛本史传记写出了晚明科场的腐败,触目惊心,以讽刺为主要描写手法。

再看孙仲龄的《醉乡记》,描写的是乌有之乡的乌有生被邀赴龙王筵,为龙王相国所谗被逐,与秀才白一丁、铜士臭等赴试,白、铜二生居首,乌有生等落地归乡,后三人再次赴试春闱,白一丁、铜士臭因夹带被识破而被黜,乌有生则衣锦荣归,成功与焉娘完婚,故事出现的是水下的“龙王筵”,虽然不是“梦”,但在“醉乡”和“睡乡”荒诞不经的科场中,寄寓了作者对是非颠倒、重财轻儒、贤愚不分的科场现实的牢骚和戏谑。

以上对科举的描写从梦幻虚无到调笑戏谑,是明朝中期及之前戏曲中科举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由于文学传统的延续性,晚明和清朝,采用此类描写的戏曲也较为常见。

如清初李渔《笠翁十种曲》中,科场乱象及书生经历可作为调笑戏谑的典型代表,作者主要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增加科举故事的传奇性,吸引观众欣赏。“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之类的科考故事往往成为戏曲中最主要的情節。《怜香伴》中以周公梦的唱词和做法对科举考试进行戏谑。

笑区区生来命好,不读书居然中了。……不须刺股更悬梁,别有求名觅利方。转劣为优人莫测,偷天换日鬼难防。割来卷面无痕迹,贵去钱财有限量。我替别人当举子,别人替我做文章。④

周公梦不仅洋洋得意于这种割卷作弊的方式,还使出令人忍俊不禁的作弊办法:“我如今用个怀挟的法子,抄了几百篇拟题文字,又录了一卷二三场,任他出去出来,不过是这几个题目,料想没有五书六经,凭它拟长拟短,不过是这几篇后场,料想不考诗词歌赋。……我如今将文字做个爆竹的模样,等待临场时节,塞在粪门之中,就是神仙也搜捡不出,岂不妙哉!”⑤⑥此剧借科场讽刺对“假道学”的讽刺别具一格,⑦但更多的则是与这类题材在戏曲中的共性与传统。

二、抒情寄恨、写心之曲

到明代中晚期,除了以上提到的以梦幻和戏谑讽刺科场之外,还出现了将时局的忧虑写入戏曲的时事剧。反映到戏曲中科举活动的表现和作用上,在科举和进仕活动中寄寓悲愤和时局忧患,充分展示作者诗意感伤和情感寄托,从舞台之戏谑调笑走向士人之寄寓悲愤。

明清之际,师法沈璟的卜世臣诸生创作的《冬青记》,内容为南宋末年山阴书生唐珏会考,因主考夏平嫉妒才能贪财成习而被黜,适逢元朝侵入,临安太学生林德阳叩阙陈御敌之策反被褫夺衣巾,唐珏与林德阳痛收杨琏真迦所发宋帝寝陵,展现了士人的忠义情怀,而被神佑和封赏的故事。但作者在此塑造的落第举子和士子临危不惧,正气凛然。《曲评》中评论此剧:“悲愤激烈,谁诮腐儒酸也?音律精工,情景真切。吾友张望侯云:‘槜李屠宪副于中秋夕,率家乐于虎邱千人石上演此,观者万人,多泣下者。”⑧

在南宋覆亡不久,党项僧侣、掌江南佛教事务的杨琏真迦等人就开始盗掘钱塘和绍兴的宋陵,窃取陵中珍宝不说,还将宋理宗等人尸骨遗弃于草莽之中,此事对汉人特别是中原士人打击巨大,成为后世士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该传奇的人事有史可寻,词曲沉痛悲凉,以“谁诮腐儒酸”的强烈反问,维护了落地士人唐珏等书生的凌云气节。也是传奇中为数不多的开始对士人(书生)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

同样为经历明清巨变的尤侗⑨,明崇祯年间两次乡试落第,顺治初期四度省试又落第,最后又以贡生会试落第。仕途异常蹭蹬,使他洞悉科场黑幕,看透人生之虚无,在其传奇《钧天乐》中,同样寄寓了士人有才学却得不到功名甚至命运坎坷的沉痛感慨:“悔庵先生抱一石才,抑郁不得志,因著是编,是以泄不平之气,嘻笑怒骂,无所不至。”且“极万古伤心之事,罄三生得意之欢,鲜不写以缠绵,抒其愤郁。”《钧天乐》写的是明末吴兴书生沈子虚与友杨墨卿才学超群,赴京应试却因他人贿赂考官而落第,后杨墨卿夫妇在避难中染病身亡,沈子虚偶过霸王庙,哭诉不平,帝君于天界考试,沈生中状元,杨生榜眼,李贺探花。

剧中尤侗以书生沈子虚自况,沈子虚友杨墨卿以汤传楹为原型⑩,阆峰氏云:“《钧天乐》一书,展成不得志而作,又伤卿谋之早亡。书中沈子虚即展成自谓,因以杨墨卿为卿谋写照耳。”?明崇祯十二年和十五年,尤侗和汤传楹两次会试均落第。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汤传楹因北京失陷,悲愤恸哭三日而卒,年仅二十五岁,其妻丁氏也痛不欲生悲愤而亡(见尤侗《汤卿谋小传》及《西堂杂俎二集》卷六)。

尤侗“极万古伤心之事,罄三生得意之欢,鲜不写以缠绵,抒其愤郁。”?此剧所写的书生及其经历,下笔沉痛,发泄了对古往今来落地书生和失意文人不幸的愤慨。此剧在最后回到梦境,在梦中痛惩操纵科场的小人,在梦中,王母娘娘赏赐姻缘,归于虚无。与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科举本来是神仙道化“虚无”相比,此“虚无”是经历了痛哭、痛骂后的虚无,是作者抒愤寄恨而不能拯救的虚无。

比尤侗晚出生约一个世纪,在科举中进士及第、官至内阁中书的传奇作家徐昆,也有与尤侗内容和寓意相似的传奇作品《雨花台》。该剧写才华绝世的书生卢俭上京廷试,后被凶煞天魔行风扯碎其所作献圣上的册页,致使卢俭呕血而亡,友郅情将其葬于雨花台畔,与卢生私定情缘的名妓林莺儿也到雨花台自尽,被达摩暗救后,被与郅情交好的福娘及福娘母收养,佛祖复活卢俭,卢生复生后赴京应试及第,郅情被授翰林院侍读,郅情与福娘成婚,卢俭与林莺儿重圆。此剧也是作者为悼念其友所作,“殆徐君哭尽,哀情未尽,复借优孟衣冠,补清立素志,按曲协调,作为是剧。神山张允中题词:襄陵多名士,我识一卢生,夙抱不羁才,盛世卜元英。所恨命不修,应昭上玉京。知心惟后山,生死见交情。曲度雨花台,缠绵莫能名。高山共流水,千声复万声。”?可见,这里的书生及道化之中的科举及第,只是为证明书生突出的才华和抚慰士人的灵魂,曲文沉痛、感人至深。

至此,明代科举制度下书生的境遇与理想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充分展示作者的诗意感伤和情感寄托,相对于传统戏曲的“剧体剧心”,开始走向“劇体诗心”,从传统的戏谑娱乐走向写心自喻,是这一时期戏曲中科举活动作用表现的一大历史特点。

注释:

①(清)李东沉《论考试》,见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20,光绪辛丑年上海久敬斋铸印本。

②汤显祖:《汤显祖集全编》(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884页。

③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93页。

④⑤《笠翁传奇十种》之《怜香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⑥《笠翁传奇十种》之《怜香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⑦杜书瀛:《李渔和他的<怜香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3日第6版。

⑧《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五),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03-204页。

⑨参见薛若琳先生的《尤侗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作者对尤侗及其作品研究较为详允,薛著认为尤侗在戏曲创作中采用的是传统诗文的方式,寄寓颇多,本文亦从此说。

⑩??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611页。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961-962页。

猜你喜欢
嬗变士人表现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