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文化味道

2018-06-09 07:33焦玉玲
党员干部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人雅士篆刻紫砂壶

□ 焦玉玲

韩 潇/图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许多老茶客认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常言说得好:“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壶。”紫砂壶在中国被誉为“茶具之首”。紫砂壶那质朴沉实的性格契合了文人崇尚简洁朴实的生活以及在美学上追求幽雅情趣的理想。还有就是紫砂壶不轻浮、不媚俗、不炫耀,它的气质与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饰”极为相近,体现出紫砂壶的冰肌玉骨与文人的默契。反过来,文人雅士古雅精致的品位也影响了紫砂壶的艺术风格。他们的审美导向促使制作者不断创新,以符合新的审美标准。而最能反映其文化内涵的,是紫砂艺人与文人雅士、紫砂壶与书画篆刻艺术的密切结合。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考究精细的制作工艺、古朴精美的艺术造型,以及深长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得紫砂壶备受收藏家和文化艺术人士的殊爱和青睐。

紫砂壶生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通灵宝玉,他们不仅参与紫砂壶的书画篆刻等装饰,而且与陶艺家合作制作紫砂壶。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位和身价。

紫砂陶艺史上留下姓名的第一位大师是明正德年间的供春。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童,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制作出了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春壶”。

稍晚于供春的时大彬,初学供春做壶,后来受文人陈继儒、王世贞等人指点,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在制壶工艺上很快形成了他古朴典雅、文巧新颖的风格。在文人雅士的誉扬中声名大噪,有“时壶”之称。

在紫砂壶工艺史上占据另一个高峰的是清雍正年间的陈鸣远了。陈出身于紫砂世家,技艺出众,喜与文人交结。他制作的茶壶精美绝伦,文化品位极高,形成了华丽奇特、纤巧精细的风格。当年诗人赞曰:“古来技人有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制壶是人们所熟知的,文人曼生设计壶样,艺人彭年制作,然后又由曼生题壶铭。陈曼生是“西泠八家”之一,工花卉兰竹,精书法篆刻。任官宜兴期间,致力于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18种壶式,请陶艺家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作,造型有石桃、横云、合欢、瓜形、扁壶等,然后撰铭奏刀,壶腹上镌刻花鸟山水,使清雅素净的紫砂茗壶平添几分诗情画意,融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于一体,形成独特的文人壶风格,被称之为“曼生壶”,被视为壶林绝品。

我国明清两代的著名书画家,如董其昌、陈洪绶、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汪士慎、学家吴骞、张岱等,这些文人或是自己设计壶式,或是在壶上题诗作画,是他们促进了制壶艺人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他们把紫砂壶推上了阳春白雪的宝座。

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那是因为紫砂壶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做壶人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人气息,激发出引人入胜的美感。其造型式样更是极为丰富,在做壶人手下,天地万物皆可化为壶,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众生,在做壶人手中一跃而出,自然会把不同的情感和愿望带到壶上。这使得紫砂壶可传情,可达意,通过紫砂可以寄予万事、万物、万种情愫于这小小的壶上,令赏壶人思绪万千。

纵观紫砂壶的发展轨迹,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继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无不融汇着文人文化的气息,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这种至美的通体散发着文化味道的艺术品,是立体的画,是凝固的诗,以独有的风采神韵满足人们的审美和鉴赏需求,留给人们是隽永的美感。

猜你喜欢
文人雅士篆刻紫砂壶
歲朝图 文人雅士篇
古代文人雅士的合称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篆刻
溥仪的本领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