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阳光青年”载体下女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调查报告

2018-06-09 17:15张莉,葛艳霞
教师·中 2018年2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调查分析问卷

张莉,葛艳霞

摘 要:本研究基于有健康、有爱心、有文明、有智慧和有责任“五有”素质的内在一致性,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阐述当代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状,分析生活环境、学校管理理念和师范专业对当今女大学生“三观”培养的影响,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女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五有阳光青年”。

关键词:“五有阳光青年”;女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28

基金项目: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规划重点课题(tryz2015A02)成果。

作者简介:张 莉(1986—),女,湖南浏阳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葛艳霞(1984—),女,河南开封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五有阳光青年”是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根据具体实际,以“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文明教育、成才教育、责任教育”五个主题为思想引领,提出了争做“五有阳光青年”口号。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式,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原始数据与信息,使用SPSS统计软件编码录入并得出统计结果,从而分析当代女大学生“三观”的特征及其教育意义,提出引导女大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有效途径。

一、问卷调查的背景

在2015年12月,由本人负责的课题小组申报了我校校级课题“‘五有阳光青年载体下的女大学生‘三观教育研究——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为了让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充实的材料和数据支撑,因此本课题组便设计了“铜仁幼儿师专女大学生‘三观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我校随机抽取1400名女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样本来源包括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的各个年级女生。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从“五有陽光”理念基础上全面了解当前我校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同时,希望通过对本次问卷调查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和合理性的建议,促使我校女大学生在“五有阳光青年”的理念之下,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试图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三、问卷调查总体状况描述

此次问卷调查共四页,涉及的对象为我校高职组一年级到三年级的部分女学生,以及中职组一年级到五年级部分女学生,涵盖了学校学前教育系,初等教育系,外语与旅游系和艺术与体育系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英语、体育等多个师范专业,随机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4份,回收率为95%,达到了预期回收目标。本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综合情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综合情况的内容主要是结合教师自身特点,以“五有阳光青年”为抓手,体现当前女大学生的“三观”现状。

四、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分析

本问卷调查主要基于健康、爱心、文明、智慧和责任的“五有阳光青年”理念,结合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综合对她们的成长特点等多方面进行,旨在分析出目前在学校教育管理理念下,如何对女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培养与指导。现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对“年级、学历层次”调查,三年制专科人数占82.8%,五年制专科人数占17.2%,主要集中在一、二、三年级,分别占85%、14.7%、0.3%,这组数据主要是因为我校以三年制大专为主,并且三年级以上学生大多都出去实习不在学校;对“专业”调查,小学教育文科专业的占44%,小学教育教育理科专业占10%,学前教育专业占45%,英语和体育专业总共占1%;对生源所在地进行调查,来自农村的占80.2%,城镇的占13.3%,城市的仅占6.5%,这表明我校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有很多还是来自西部农村,在观念方面就会有比较特殊的表现方式。

(二)学生对师范专业、“五有阳光青年”理念的认同度

1.进入师范学校学生的现实状况

我校主要培养的是面向武陵山区的乡村教师,大部分学生选择学校时也清楚自己选择的是师范学校。77.8%的学生有信心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但18.9%的学生表示没有信心,更有3.3%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会当教师。这组数据主要表明,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方向是清晰明确的,但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不够自信。对于 “进入大学的目的和对大学生活的看法”,学生为工作挣钱的占35.4%,为实现理想的占27.6%,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占3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的。但也有4%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大学,对大学生活也没什么看法;有68.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是愉快和焦虑并存着,有15.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压力很大、前途无望,还有6.7%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麻木了,仅有9.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很愉快,这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晰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仅有小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

2.“五有阳光青年”理念的认同情况分析

健康,不仅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具有良好道德。调查中,81.7%的学生认为健康比金钱重要,8.2%的学生不赞同该观点,还有10.1%的学生说不清到底两者谁更重要;在体育锻炼方面,经常锻炼的学生仅有10.1%,81.1%的学生是偶尔锻炼,还有8.8%的学生从来不锻炼;而对于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有72.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也有7.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20.3%的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多数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但又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做到经常锻炼,让自己有强健的体魄,存在知行不能合一的情况。

爱心,是生活中让人最温暖的一剂良药,也是教育中一项最基本的要求。96.9%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拥有仁爱之心,还有1.3%的学生观点相反,1.8%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这表明,仅有极小部分学生不认同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有爱心,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工作岗位。

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率先垂范。97.2%的学生认为教师本身的文明行为习惯对自己榜样作用很重要,也有2.8%的学生觉得无所谓;而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67.6%的学生表示都能遵守,但32.4%的学生要看情况是否遵守;77.1%的学生会以“未来的教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严格要求,也有10.9%的学生表示不会,12%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师范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言行举止。以上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清楚教师身份所应具备的行为习惯,但在实际行动方面,仍有小部分学生不能保持对自己言行举止的要求。

智慧,哲学中的经典范畴。在调查中,86.8%的学生认同师范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能力,也有8.2%的学生不赞同此观点,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在学识方面,34.4%的学生表示会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丰富自己的学识,63%的学生表示只有感兴趣时才会努力,2.5%的学生没想过要丰富自己的学识;90.8%的学生清楚作为师范生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备更强、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也有3.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5.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明白作为教师具有扎实学识的重要性,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学识,但依然有部分学生感情用事,只有感兴趣时才会学习。

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77%的学生认为,讲文明礼貌、学好基本功、维护班级学校荣誉和热爱教育事业都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从这看出,我校女生多数都清楚教师责任的广延性。

(三)关于世界观的调查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问到每个人的信仰时,32.9%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10.3%的学生信仰金钱,而更多的学生信仰的是信念和金钱之外的事物,占了20.4%,同时,有36.4%的学生相信“命中注定”。这说明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部分学生会觉得命运是已经注定的,人活着就是为了金钱。

(四)关于人生观的调查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主要由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组成。当问及人活着的目的时,数据基本显示与进入大学的目的相吻合,有64.7%的学生表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31.2%的学生表示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2.8%的学生是为了自己欲望的满足,还有1.3%的学生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对于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有58.8%的学生虽知道未来形势很严峻,但现在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努力,8.2%的学生表示对前途很悲观,无所追求,过一天算一天,33%有理想、有抱负,能积极乐观的学生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在家庭事业方面, 8.7%的学生完全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26.8%的学生基本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11.4%的学生赞同男性以事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18.2%的学生认为爱情和婚姻对女性来说最重要,也有3%的学生认为金钱对于女性最重要,还有31.9%的学生认为知识、事业、外貌等最重要;对于实现人生目标, 56.3%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学识能力, 18.6%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资金,14.9%的学生认为缺乏心态,5.7%的学生认为缺乏人脉,4.5%的学生尚不清楚实现人生目标缺乏什么支持;当然,95%的学生都认为经济独立对女性很重要,0.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4.2%的学生认为说不清。由此可见,在人生观方面,多数学生都有自己正确的观点看法,还有小部分学生对人生持有悲观消极的态度。

(五)关于价值观的调查

价值观是对个人与社会相互意义的判断。对于价值观,80.9%的学生知道什么是价值观,15.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价值观,3.6%的学生完全没概念;11.9%的学生认为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功利化,20.7%的学生认为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实用化,15.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价值观,3.6%的学生完全没概念;47%的学生认为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崇真尚美的學生占20%;如果有一大笔资金,8.8%的学生会立刻买房买车,23.3%的学生会周游世界,26.2%的学生会将其存到银行,9.9%的学生会捐给慈善机构,25.8%的学生会投资到自身能力发展上;6%的学生会做其他事情;50%的学生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9.1%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地位的高低,3.6%的学生认为是金钱的多少;37.3%的学生说不清;对于价值观的确立,34.7%的学生认为受学校教育影响最大,41.3%的学生认为受家长教育影响最大,还有24%的学生认为受媒体、朋友圈等的影响大。从价值观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女学生对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都有自己端正的态度与看法,只有少数学生无论工作或是生活,都会先以自己为中心。

五、问卷调查结论

本次的调查问卷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环境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三观”

从生源地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而且是西部偏远农村,她们成长的环境相比城市学生来说,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有一定的距离。虽然现在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工作赚钱来弥补对孩子缺少的关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学生会把金钱看得很重,因为父辈就是这样影响她们的,读书就是为了以后多赚钱;社会的多元环境也在告诉她们,在这个社会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钱,尤其是娱乐界所传播的负面新闻,会让当今部分女大学生觉得女孩子要生活好,就得靠颜值,得靠嫁入豪门;女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虽然是在学校度过,但学生之间的对比,会让部分女学生有虚荣心,手机等电子产品得用高端的,衣服、鞋子、包包得买名牌的,只有学习这一时半会看不到效果的投资让她们不感兴趣。当然,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还是能保持人生需努力、工作生活靠自己的正确观念。

(二)学校管理理念影响女大学生的“三观”

“五有阳光青年”理念是我校“3456”立体德育模式中的其中一项内容,意在培养拥有健康、爱心、文明、智慧和责任的阳光青年,让她们摒弃当今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业阵地,因此学校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三观”。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女学生来说,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正确选择自己人生的关键,更是作为一名师范生在以后教师职业道路上影响下一代孩子“三观”的关键所在。从数据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能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认可学校为她们提供的各种文化盛宴和锻炼的机会,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学校这样做的目的,认为妨碍了她们所谓大学生活的“自由”。每个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都有自己的特色,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甚至是后勤职工人员,所有方面的管理工作,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因此,运行一套执行力强,学生又能很快认可、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最便捷的手段。

(三)师范专业影响女大学生的“三观”

师范学校的专业特色就在于培养的学生大都是未来的教师,如我校培养的目标更明确,是未来的乡村教师。在关于教师职业的数据调查中表明,师范专业本身能让大部分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更会寻求各种渠道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便在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养成了一些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正确的“三观”就慢慢形成了。本次调查数据也表明,还有极少数的学生对师范专业并不感兴趣,没自信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由于高考后填志愿所造成,有的学生并不是自愿来到师范学校,更多是家长要求或是高考分数受限,没能选择其他学校和专业。基于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应在学生入校之时,请专家给学生讲解师范专业的特点与优点,从一开始就转变学生不愿当教师的想法及对师范专业的误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理解师范学校的管理与其他学校和专业的管理有区别。

六、结语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与效果,为课题组研究“五有阳光青年”载体下女大学生的“三观”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数据与资源。

1.给予学生关怀,提升生活热情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且都是在隔代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母受过系统教育的也不多,因此家庭成长环境对她们“三观”的影响最直接,其中也有很多不正确的思想一直干扰着她们的成长。加之“留守”这个概念的存在,很多学生在家没法得到父母的长期陪伴,在思想上很多学生会有一种叛逆心理。来到学校后,她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在校这个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来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改变她们在原生家庭所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女大学生主要从第三层次需要开始,即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三个方面最為强烈。这就需要教师多给予女学生关心,关心她们的生活学习,更要关心她们的成长经历,走入她们的内心,引导她们积极热情地对待生活、对待学习,从而为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做好新生专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激起学习热情

我校是典型的师范学校,以培养未来乡村教师为主。在新生开学之际,趁着学生对大学的渴望,请资深专家为学生讲解专业情况,比如专业的研究方向,在学校所必须研习的课程、必须掌握的技能、专业的就业现状与趋势等。学生来到学校,让她们认识到专业的优势和专业的特殊性,同时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将出现的困难,有了心理准备,有了方向目标,她们才能对前进的道路有所计划。激起她们对专业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她们才有可能每天昂首挺胸地走在校园里,有目标地前进。对于高年级学生,除了持之以恒的教育教学辅导,还应加大力度进行女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点带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成为教师的自信心,更要提升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知,改变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考试自卑的心理。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教师最需要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而非在集体教学中泛泛而谈。把握好了学生的专业情况和就业情况,就把握住了学生未来道路发展的方向。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师生一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于学校女生的教育来说,任务尤为艰巨。在培养学生“三观”的过程中,道德说教很重要,但实践更为关键。学校每学期为学生开设“开学第一课”,开展“道德讲堂”,举办艺术节、体育节,让学生参与省、市的各项公益活动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阳光”一词,不仅只是让学生阳光,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变得阳光。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但“五有阳光青年”理念的教化,坚决不能使其政治化。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比道德说教更重要,也更关键。当学生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活力与激情,那么他们的内心也必定充满阳光,哪怕面前铺满了荆棘,也能以一颗阳光的心态向前走。当教师与学生能一道去践行“五有阳光青年”理念,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时,学生才能实现“快乐学习,成就梦想;快乐工作,成就事业”,从而实现师生共成长。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 (法)卢梭. 爱弥儿(精选本)[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董宝良,喻本伐,周洪宇.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调查分析问卷
问卷网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