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赜

2018-06-09 11:35徐芳
成才之路 2018年15期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徐芳

摘 要:语文课程本质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后普遍缺乏思维纵深的推进和顿悟的喜悦,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真正学习并没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消除障碍信息,铺设认知基础;尊重学生认知,搭建探究空间;紧扣诗词文眼,深入细读探究;统整零散感知,提炼认知质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5-0088-0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和经验储备,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的疑惑处、困难处,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下面,就以《渔歌子》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渔歌子》是唐代著名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这首词本身平白如话,学生也非常熟悉,诵读、背诵已经不再是难事,对词的大意的理解也相对容易。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消除障碍信息,铺设认知基础

由于学生对这首词相对了解,教师则摒弃了传统教学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韵律的固有模式,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直接将词语的教学锁定在“鳜鱼”“箬笠”“蓑衣”等事物上,并顺应学生直观性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分别出示这三种事物的图片。在引领学生关注了“鳜”字的读音后,教师又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箬笠”和“蓑衣”的字形上,引导学生从图片的观察中发现“箬笠”为什么是竹字头,“蓑衣”为什么是草字头。图片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解意思的层面来识记字形,消除认知障碍。由于学生对于这首词相对熟悉,教师删除了诵读内容,在初读环节中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词语教学,利用图片来弥补学生生活中的欠缺,顺应了学生内在认知规律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识字教学效益的整体性提升。如此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相对较少的教学环节中,获取了自己最需要的知识,效果显著。

二、尊重学生认知,搭建探究空间

古典诗词中,作者都会在作品中设置相应的词眼。词眼不仅是词人创作时链接意象、铺陈内容、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在教学这首《渔歌子》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深入到词中进行探寻“哪些语言表明了作者的某种态度和观点”,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不须归”上,洞察词人表达自己不想回去、不愿回去的情感态度。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关注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并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填空:张志和因为___,所以“不须归”,让学生在沉静的氛围中静思默想,真正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对话,对诗词作品形成深刻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紧扣词中的核心词眼“不须归”,整合出能够覆盖全篇内涵和词人情感的主问题,并没有急于进行指导和分析,而是为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实践空间,为学生潜心会文铺设了认知通道。

三、紧扣诗词文眼,深入细读探究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生活阅历,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要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搭建相应的平台,让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分享,拓展学生解读文本的渠道,丰富学生的自我认知。实践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西塞山”的雄伟壮美、“白鹭飞”的轻盈敏捷、“桃花”的颜色娇艳、“斜风细雨”的力度轻柔,感受到正是“美景留人”,让张志和拥有了“不须归”的想法;还可以从“鳜鱼肥”以及教师拓展描写“鳜鱼”的诗句中,深刻认识到“美食留人”让张志和“不须归”;还可以紧扣“箬笠”“蓑衣”等事物,让学生意识到张志和早就有所准备,加上“斜风细雨”的轻柔,让词人下定决心“不须归”。教学过程中,没有教师强行的板块流程,没有教师烦琐的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虽然教师的痕迹较少,但学生的收获甚丰。

四、统整零散感知,提炼认知质地

在教学“美景留人”环节,教师在学生拓展想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借助鹭之白、山之青、花之红、箬笠蓑衣的青绿构建成为色彩鲜明的图景,并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叮叮咚咚的流水声和淅淅沥沥的雨声,将原本散乱的画面整合成为“有声有色”的画面。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思考:整幅画面中,如果没有飞翔的白鹭、流动的溪水,你觉得对画面的和谐之美会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深入对比之后,发现如果仅有静态的景物,画面就缺少了生机之感,陷入了机械生硬的层面中。教师则抓住机会,引领学生提炼出“动静结合”的特点。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并没有将诗歌的意蕴局限在机械而凌乱的层次和维度中,而是让学生能够从原始的简单元素进发到元素之间的相互组合中,形成了对词所描绘画面的综合性、实践性理解,让学生形成丰富的价值认知。

五、结束语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考量学生的认知起点、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是践行“少教多学”理念的重要基礎。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乐学、多学。

参考文献:

[1]陈建辉.关于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若干思考[J].长江丛刊,2017(35).

[2]罗晓娟.关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

[3]李霞.走进文字 走进文学 走进文化——《渔歌子》教学欣赏[J].河北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