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域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与服务实践研究*

2018-06-11 03:31刘小斌龚惠芳袁慧萍卢毅锋
图书情报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惠州东莞深圳

刘小斌 纪 伟 龚惠芳 袁慧萍 卢毅锋 廖 珉

(1. 东莞图书馆 东莞 523071;2. 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 深圳 518101;3. 东莞图书馆东城分馆 东莞 523129)

1 引言

城市是图书馆发展的摇篮,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建设同城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如我国的京津冀、宁镇扬、厦漳泉、广佛肇、深莞惠等地区都进入了区域合作的发展新阶段。所谓“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其中,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属于同城化建设中的社会服务范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产物。

在城市发展一体化的同时,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也在寻求自身的变革和发展,探索突破地域限制的新模式,推进跨地域图书馆协同发展,发挥集群优势,构建布局合理、协调有序、开放高效的运作体系,共同组成覆盖更广区域、能为更多居民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正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如何借鉴先进的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经验,结合地情、国情寻求合适的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发展路径和实现方式,实现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的最佳规模效益,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应对。

近年来,深圳、东莞和惠州三市以“深莞惠一体化”工程为背景,提出构建公共图书馆同城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意向,并在共同签署的《深圳市 东莞市 惠州市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1])上提出“建立三市图书馆资源合作共享机制,逐步实行三市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联合协调采购电子文献,联合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并实现共享。”这些举措与当前国家提出建立覆盖全社会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建设目标不谋而合。本文以深莞惠三地公共图书馆作为案例,通过介绍三地公共图书馆现状,分析其同城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几点思考,以期为正起步发展的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事业提供思路和参考。

2 我国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间的联系也日趋紧密。近年来,为了打破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城市(如京津冀、广佛肇、深莞惠、宁镇扬等等)不断兴起同城化合作规划,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也随之应运而生。2009年3月,广州市政府与佛山市政府共同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并在图书馆合作方面提出“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推动广佛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和服务协作,实现读者证的互认”[2],后扩容至肇庆市并于2010年提出《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2009年9月,深圳市、东莞市和惠州市政府亦共同签署了类似的《协议》[1];2015年11月19日,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在石家庄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京津冀图书馆联盟,就搭建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参考咨询、专业人才培养、惠民服务、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等达成深化合作意向[3];2016年4月15日,金陵图书馆、镇江市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成立了“宁镇扬公共图书馆区域合作联盟”,在推动公共图书馆密切合作、实现读者对文献资源、参考咨询、精品活动等共享方面达成合作意向[4]。由此可见,城市发展同城化正带动着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的兴起。

3 深莞惠三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根据《协议》,深圳市、东莞市和惠州市三地公共图书馆拟建成具有图书资源合作共享、一卡通借通还和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共建共享的服务体系。要建成此服务体系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政策(政治资源)的正确引导和公共财政(经济资源)的有力支撑,但相较于其它政府组织而言,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项“弱”事业,欲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必须取得“强政府”的强力支持。所谓“强政府”,是指“负责任的政府”、有能力为保障公民的权利支出巨大成本的政府[5]。笔者即以深莞惠三地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情况为案例,在2016年1月至10月间展开调研,从服务效能、业务建设和保障条件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深圳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属于“强政府”,东莞为“较强的政府”,惠州则为“较弱的政府”,三地呈现出“两强一弱”的态势。

由于广东省文化厅对下辖各市公共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指标每年统计一次,本章节要以2014年这一年的各项指标为例来进行阐述。表1是深莞惠三地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014年各项服务指标一览表,同时笔者还将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指标(满分指标)列出,以便对比。表1中深莞惠三地的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省文化厅编印的《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

表1 深莞惠三地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014年服务指标一览表[6]

3.1 服务效能分析

服务效能是反映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年鉴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涉及书刊外借册次、讲座、培训等活动、展览、年参与活动总人次这四项。通过对表1中深莞惠三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数据比较后,我们看出:深圳整体领先,东莞比较突出,而惠州则较为落后。深圳地区的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在这4项指标上都遥遥领先于其它两市,且大幅超过全国市一级馆的指标;仅有一座市级馆没有县级馆的东莞,各项指标值也较为突出,也大大超过市一级馆的水平;而惠州的各项指标值略高于市一级馆的指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其县级图书馆数据偏低所致。

3.2 业务和资源建设

3.2.1 总分馆建设 在服务机制上,深圳和东莞都采用主流的图书馆总分馆制,惠州总分馆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以单馆发展模式为主。其中,在系统平台上,深圳主要使用D-ILAS系统,东莞统一使用Interlib系统、惠州地区系统平台未完全统一,其市馆使用的是Interlib系统。D-ILAS和Interlib这两套系统都支持一卡通借通还、MARC书目格式和WebOpac联机目录查询等功能。2003年,深圳市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形成了以市图书馆为龙头的总分馆服务网络,截至2014年底,基本实现了每1.5万人口拥有一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点、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不低于2.3册。2004年,东莞市开始打造“图书馆之城”,截至2014年底,已建成包括1个总馆、51个分馆、102个服务站的地区图书馆网群,全市人均藏书达1.2册。惠州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还相对落后,在2013年的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其县级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都较低[9],从2014年起惠州正积极筹建市县两级总分馆,但截至2016年底,总分馆网络还未建成。

此外,在智能技术应用上,深圳已普及使用了自助办证机、借还书机、智能书架和RFID标签等智能化设备,市内还建有22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图书馆全天候服务遍及全城;东莞市内建有4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见表1),自助服务全覆盖全市32个镇(街),全市300多个村(社区)电子阅览室实行“文化E管家”智能上网自助登记服务;惠州目前仅建有1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3.2.2 社会化和管理创新 近年来,深圳和东莞两地图书馆在社会化和管理创新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表1未作说明),如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深圳图书馆、福田区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等都建立了理事会并尝试把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建章立制、财务预决算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事务交由理事会审议和决策。此外,在馆际图书物流配送、图书编目、24小时自助设备维护、基础性服务(如上架、开放区域管理等)等工作上,深圳和东莞都已试行“服务外包”或“社会购买服务”。

3.2.3 文献资源建设 由表1可知,深圳在三地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最为突出,其在“文献总藏量”和“电子图书”两项指标上较为领先,远远高于全国一级馆的水平。东莞和惠州两地的“文献总藏量”和“电子图书”数量相当。

为进一步了解深莞惠三地公共图书馆的常用数字资源(例如维普、CNKI、超星等)的情况,笔者于2016年7月访问了深圳市各市、县(区)图书馆以及东莞图书馆、惠州慈云图书馆的网站,将深莞惠三地公共图书馆常用数字资源的名称整理为表2。

表2中只有深圳市涉及区县级图书馆,东莞和惠州只有市级图书馆,因为在数字资源采购模式上,东莞实行“市馆统一采购,总分馆共同使用”的建设模式,既节省又高效;而惠州市馆购买的数字资源多限于本馆使用,无法辐射到县以下地区(含县级),辖区内县级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较弱或基本为零;而深圳在数字资源采购上是“任性”的,目前深圳区级以上图书馆在数字资源购买方面,都是各自为政,存在重复购买的现象(详见表2)。

表2 深莞惠三地公共图书馆常用数字资源一览表

3.3 保障条件

3.3.1 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命脉,而购书经费又是最为核心的一项。表3是深莞惠三地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010~2014年财政拨款和专项购书经费对比。通过表3可以发现,2010~2014年,深莞惠三地的图书馆财政拨款都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反映了三地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得到了政府较好的经费保障;同时,在专项购书经费上,深圳和惠州年均增长率为25.5%和25.4%,高于同期财政拨款增长幅度(深圳高出6.6个百分点,惠州高出9.3个百分点),而东莞仅为6.3%,低于同期财政拨款增长幅度(东莞低了4.4个百分点),反映了东莞财政部门对图书馆专项购书经费审批过于谨慎。

表3 深莞惠三地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010~2014年财政拨款

3.3.2 人才保障 由表1可知,在人才保障上,深圳和东莞的高级职称人才占比都超过8%、中级职称人才占比超过40%,两者均超过全国一级馆水平,说明其专业人才储备较为充足;而惠州慈云图书馆的高级职称占比为0,中级职称人才占比为32%,都低于市一级馆指标(详见表1),高级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3.3.3 制度保障 在制度保障上,深圳的公共图书馆立法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7年就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并后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其保驾护航[14];东莞过去立法权不足,2015年以前主要靠政策文件推动事业发展,2015年获地方立法权后出台了《东莞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16年12月颁布,2017年3月实施),拟把公共图书馆服务推上一个新高度;而惠州市近几年也加大了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从2014年开始由政府发文推动市县两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到一定成效,但截至2016年底,尚没有出台地方性法规。

4 “深莞惠”与“广佛肇”跨市域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比较

对比借鉴,发现不足。从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上看,“深莞惠”与“广佛肇”(即广州市、佛山市和肇庆市)情况比较接近,且近年来,广佛肇公共图书馆同城化无论在实践或理论研究领域都起步较早。在实践上,广佛肇三地图书馆在联合举办读者活动、共建“口述历史”系列数据库、建立广佛文献特藏、联合举行图书馆年会和出版文献等方面展开了合作[15];在理论研究上,根据中国知网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广佛同城图书馆”、“广佛肇图书馆”相关的的学术论文有11篇,比“深莞惠图书馆”相关研究论文多9篇,且研究时间更早、范围更广。因此,“深莞惠”与“广佛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通过两者的综合情况对比,可发现深莞惠三地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的问题和不足。

如果把“广佛肇”和“深莞惠”分别看作一个整体,对二者综合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见表4):“广佛肇”有7项指标领先,其中领先幅度较大(超三分之一)的指标达5项;“深莞惠”有6项指标领先,其中领先幅度较大(超三分之一)仅有2项。“深莞惠”对比于“广佛肇”,主要的问题是:第一,前者的购书经费较多(是后者的1.28倍),而文献外借册次反比后者少(是后者的0.74倍),反映出深莞惠的文献资料利用效能相对较低;第二,前者的展览次数仅为后者的0.6倍,反映出展览数量不够;第三,前者的电子图书总量仅为后者的0.63倍,反映出电子资源建设力度需加大;第四,总分馆制在深莞惠三地中还缺惠州尚未普及,影响了整体的发展进程和资源的整合力度。针对以上问题,深莞惠三地图书馆在未来的同城化建设中,一要提高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二要提高展览活动的数量;三要加强惠州市、县和东莞镇(街)图书馆基础设施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四要加快惠州地区的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普及速度。在发现不足的同时,深莞惠自身的优势也显现出来,如深圳和东莞在经费、人才和立法方面具有优势,今后的同城化建设中能以“强强联合”的形式整合本区域内公共图书馆资源,实现资源与服务共建共享。

表4 2014年“广佛肇”和“深莞惠”跨市域公共图书馆综合情况对比[3]

5 思考

跨市域公共图书馆要实现同城化服务的目标必须依托自身的图书馆设施,应用现代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物流技术整合各地的图书资源与服务,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低门槛借阅、方便快捷、创新高效的图书馆服务。从“深莞惠”和“广佛肇”公共图书馆服务同城化的实践经验来看,跨市域公共图书馆实现同城化服务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5.1 选择文化同源、地域相近的城市

从“深莞惠”和“广佛肇”的情况分析,拟整合的城市须具有文化同源、地域相近的特点。如在文化渊源上,深圳、东莞和惠州三市历史上同属于“大惠阳”地区,广州、佛山和肇庆三市同属广府文化地区,且都是语言想通;在地理位置上,“深莞惠”、“广佛肇”都是地理接壤、交通便利的城市,如广佛之间已实现地铁互通、深莞惠之间已建成了高快速路网,形成“珠江东岸1小时通勤圈”。此外,在交通一体化的带动下,“广佛同城生活”、“莞惠居住 深圳工作”已成为现实,各城市间居民的社会生活联系已变得较为密切,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同城化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跨市域公共图书馆同城化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的文化和地缘因素。

5.2 免押金借阅服务

免押金借阅借服务避免了市民跨地域重复办理读者证的问题,目前广州、佛山、肇庆、深圳和东莞(试行)等地的公共图书馆相继开展或试行免押金借阅服务。调查发现,广州、佛山和肇庆三地的公共图书馆都可凭“二代身份证”免押金借阅书刊,只是开通的对象和外借图书的数量有所不同[16];深圳和东莞也鼓励市民利用“二代身份证”借阅图书和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因此,跨市域公共图书馆如果能协同一致地制定互认的免押金借阅流程、争取政府和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和经费支持,将能大大提升区域内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5.3 以城市规划和产业合作为导向配置图书馆资源

文化一体化是城市一体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实际操作中又可与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相辅相成。如近年来,东莞图书馆遵循城市规划中的“先交界后纵深”的原则,把图书馆资源向“临深片区”倾斜,即选择在大量深圳人聚居的凤岗镇雁田村兴建全市建筑面积最大、藏书量最多的村级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凤岗分馆雁田服务点;广佛两市针对各自的产业特色,建成具有“金属行业”特色的佛山澜石金属图书馆和具有“动漫和玩具产业”特色的广州图书馆动漫玩具专题分馆[17]。这些举措既能满足跨市域居民生产生活的文化需求,又能助推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

5.4 以地域文化为背景整合地方文献资源

文化同源的城市,大多具有相同的地方民俗和历史共性,如东莞和深圳历史上曾同属宝安县管辖,广州和佛山历史上基本都属南海、番禺两县管辖,有“南(海)番(禺)顺(德)”的传统叫法,因此,打破现有的行政架构,以地域文化为背景进行地方文献资源的合作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此外,跨市域图书馆之间还可以以地方特色数据库整合为突破口,实现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如深莞惠三地图书馆中的东莞文库、惠州地方文献数据库、福田地方文献数据库、宝安地方文献数据库等可以进行联合开发;南山区图书馆的南山图库可并入深圳图书馆的深圳图片库中等等。

5.5 构建讲座资源共享机制

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具有时间性、稀缺性和流动性的特点。策划一场优质的讲座少不了一支专业团队、独到的眼光、人脉网络[18]。实践证明,单个图书馆要举办一场优质的讲座,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人脉关系,因此经费预算有限的图书馆往往只能“偶尔为之”。为降低讲座成本,地理相近的城市之间可建立讲座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彼此间及时公布讲座资源和计划,以自愿为原则,各方在共同认可的合作机制下实行共享资源、共邀嘉宾、共摊费用,在开办优质讲座上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

[1] 深莞惠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昨签署.[2017-04-21].http://www.huizhou.cn/news/yw/200909/t20090925_269693.htm.

[2]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2017-04-04].http://www.gz.gov.cn/gzgov/s2884/201306/2418459.shtml.

[3] 京津冀图书馆联盟正式成立.[2017-04-21].http://www.clcn.net.cn/modules/information/view.php?id=1429.

[4] “宁镇扬公共图书馆区域合作联盟”正式成立.[2017-04-15].http://www.js.xinhuanet.com/2016-04/15/c_1118638784.htm.

[5] 蒋永福.坚决依靠政府——关于公共图书馆与政府关系的随想[J]. 图书馆, 2005,23(2):13-15.

[6]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G].2015:60-87.

[7] 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市级图书馆评估标准.[2017-05-06].http://www.sdwht.gov.cn/html/2013/tsg_0313/9042.html.

[8] 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县级图书馆评估标准.[2017-05-06].http://www.sdwht.gov.cn/html/2013/tsg_0506/9059.html.

[9] 毛凌文.广东深莞惠地区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情况简析[J]. 图书馆论坛, 2013,33(6):62-66.

[10]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G].2011:110-111.

[11]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G].2012:98-99.

[12]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G].2013:110-116.

[13]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G].2014:66-67.

[14] 李 峰, 冉文革,尹丽棠.用法律保障促进深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深圳公共图书馆立法探讨[J]. 图书馆,2007,25(4):48-51.

[15] 林梦笑.广佛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 公共图书馆,2013(3):42-48.

[16] 刘 粤,张玉棋,李剑强.广佛肇一体化背景下读者借阅服务推进的研究.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2):10-11.

[17] 潘燕桃,张 琦.广佛同城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2,32(4):41-47.

[18] 张晓翔.浅析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新模式.图书馆界,2014(1):53-56.

猜你喜欢
惠州东莞深圳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