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大豆新品种系在甘肃河西灌区引种观察初报

2018-06-11 17:22李长亮张国宏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豆品种

李长亮 张国宏 陈光荣 王立明 杨如萍

摘要:对引进的21个新品种(系)在甘肃河西灌区的生长发育、产量和适应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和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邯14-34、陇黄3号、晋科6号、中作J13162和石788 5个品种(系)折合产量分别为3 540.00、 3 220.00、3 193.33、3 006.67、2 986.67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分别增产19.86%、9.03%、8.13%、1.81%、1.13%。其中邯14-34在河西灌区属于中熟品种,其他4个品种相对早熟,属于早熟品种。以上5个品种(系)适宜在河西灌区种植。

关键词:大豆;品种(系);引种试验;甘肃河西灌区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8)11-0037-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11.011

Cor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Yield and Quality of Flax

DANG Zhao, ZHANG Jianping, WANG Limin, ZHAO Wei, LI Wenjuan

(Institute of Crops,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Fatty acid components of flax specie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yield and oil yield of flaxseed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ends of fatty acid content were differ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each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contents of palmitic acid and stearic acid did not change much; the change of linoleic acid was slow and the fluctu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trends of ole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content were negative, bu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altitude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il content of all kinds of flax varieti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ltitude can inhibit the oil content;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il cont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can promote the oil content.

Key words:Flax; Environmental factor; Correlation analysis; Fatty acid composition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最早原產于中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我国不同地区均有种植,同时也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以蛋白质含量高而著名,以至于大豆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上五大重要的作物之一,提供全球人类2/3的植物蛋白质的需求[1 ]。在各种农作物中,大豆蛋白质含量是最高的,含量一般都在40%以上[2 - 8 ]。同时大豆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油料作物,供给了人类食用油1/3的需求[9 - 11 ]。甘肃省大豆主要种植区为陇南、天水、平凉、庆阳、河西等地。陇南、天水和平凉主要为夏播大豆,陇东和中部河西地区春播夏播大豆兼有。夏大豆约占全省大豆播种面积的70%以上[12 ]。河西灌区作为甘肃省大豆主要产区之一,东起兰州永登 ,西至敦煌市 ,涉及 5市20多个县区,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的 40%。推广种植的大豆品种以当地的金豆、晋豆 19号、中黄 30号、丰豆 8号等为主 ,缺少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为了丰富当地大豆品种类型,推动甘肃大豆产业发展,我们于2017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林科学院等全国主要的大豆育种单位引进了21个新品种(系)在甘肃河西灌区进行引种试验,通过对外引品种(系)的丰产性、生育期适应性和综合农艺性状等对比分析,筛选出比较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高抗、优质的大豆新品种(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黄羊麦类作物育种试验站。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平均海拔1 732 m,东经度102° 85′,北纬37° 67′。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2 ℃,年降水量290 mm,无霜期为150 d左右(5月1日至10月1日)。试验地土质属于灌漠土,土质良好,肥力均匀,略偏碱。

1.2 参试材料

参试大豆品种的种子外观特征及供种单位见表1。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间比设计,3次重复,每隔10个品种(系)设置1个对照,试验地四周设不小于小区宽度的保护行(区)。小区面积15 m2,5行区,行长5 m,行距0.5 m,株距0.15 m。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统计,用DPS13.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从表2可以看出,生产期为123~157 d。石12540、陇黄3号、冀16-12、冀16-06、中作J13162、石788、晋科6号与对照品种晋豆19(CK)的成熟期为9月1日—14 日,在当地能够成熟,属于早熟品种(系);鲁0126、GZ11-295、邯13-25、邯14-34与对照品种晋豆19(CK)相比,成熟期晚17~22 d,在当地属于中熟品种(系);安豆6021、中作J13319、晋青1号中作131、与对照相比,成熟期晚26~30 d,但还是能够成熟,属于晚熟品种(系);安豆6215、鲁0413-3、濉科45、濉科46、汾豆99、汾豆103的成熟期较晚,由于在当年霜冻比较晚,勉强能够成熟,但是按照常年正常霜冻时间,这6个品种(系)在当地不能够完全成熟。

2.2 农艺性状

从表3可以看出,株型除冀16-12、晋科6号、鲁0126、中作J13319、鲁0413-3、濉科45、濉科46为半开张外,其余品种(系)均为收敛。早熟品种(系)、中熟品种(系)的株高与对照相差不大;晚熟品种(系)普遍比对照的株高稍高;不能够成熟的品种(系)的株高较高,较对照高20.5~46.1 cm。百粒重除晋青1号、陇黄3号、晋科6号和鲁0413-3比对照品种晋豆19(CK)高外,其余品种(系)均较对照低。其中以晋青1号最高,为20.38 g,较对照品种晋豆19(CK)增加18.28%;其次是陇黄3号,为19.99 g,较对照品种晋豆19(CK)增加16.02%;晋科6号居第3,为18.68 g,较对照品种晋豆19(CK)增加8.42%;鲁0413-3居第4,为17.89 g,较对照品种晋豆19(CK)增加3.60%。抗倒性濉科45、濉科46均为3级,汾豆99、汾豆103、晋青1号均为2级,其余品种(系)均未发现倒伏。种皮色除晋青1号为绿色外,其余品种(系)均为黄色。粒型除中作131为椭圆外,其余品种(系)均为圆形。籽粒光泽濉科45、濉科46均为无光泽,汾豆99、汾豆103、晋青1号均为微光泽,其余品种(系)均为强光。

2.3 产量

从表4可以看出,早熟品种(系)陇黄3号、晋科6号、中作J13162、石788,中熟品种(系)邯14-34以及晚熟品种(系)晋青1号等6个品种(系)均较对照增产,折合产量以邯14-34最高,为 3 540.00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增产19.86%;其次是陇黄3号,为3 220.00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增产9.03%。晋科6号居第3,为3 193.33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增产8.13%;晋青1号居第4,为3 060.00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增产3.61%;中作J13162居第5,为3 006.67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增产1.81%;石788居第6,為2 986.67 kg/hm2,较对照品种新大坪增产1.13%。

3 小结与讨论

在河西灌区引进的21个大豆新品种(系)中除安豆6215、鲁0413-3、濉科45、濉科46、汾豆99、汾豆103外,其余15个品种(系)都能正常成熟。从产量看,只有早熟品种(系)陇黄3号、晋科6号、中作J13162和石788,中熟品种(系)邯14-34以及晚熟品种(系)晋青1号等6个品种(系)与当地的主栽品种晋豆19相比增产,其余品种(系)均减产,6个品种(系)的生育期跟当地的气候条件也相吻合。但从综合农艺性状来看,晋青1号抗倒伏性差,且种皮为绿色,综合当前市场需求来衡量,并不适合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初步筛选出早熟品种(系)陇黄3号、晋科6号、中作J13162和石788,中熟品种(系)邯14-34,增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邯14-34、陇黄3号、晋科6号、中作J13162、石788,折合产量分别为3 540.00、3 220.00、3 193.33、3 006.67、2 986.67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分别增产19.86%、9.03%、8.13%、3.61%、1.13%。这5个品种(系)适宜在河西灌区种植。

参考文献

[1] 王焕丕. 论发展大豆生产的重要性及对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2):161-165.

[2] 陈 霞,陈文生.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球蛋白含量比较及其豆腐产品的初报[J]. 大豆科学,1989,8(3):295-300.

[3] 王国勋. 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地理纬度生态分析[J]. 中国油料,1979(1):46-50.

[4] 王大刚,胡 晨,胡国玉,等. 大豆品系在黄淮南部主产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4,

30(18):104-111.

[5] 王文真,张 明.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的蛋白质含量研究[J]. 作物品种资源,1998(1):35-36.

[6] 石彦国. 大豆制品工艺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

[7] 冯 屏,徐玉佩. 功能性大豆蛋白及其应用[J]. 中国油脂,2001,26(6):70-74.

[8] 赵光明. 改善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方法[J]. 食品科技,2001(5):21-22.

[9] 傅艳华,刘瑞华,李 楠,等. 大豆籽粒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稳定性研究[J]. 中国油料,1995,17(1):26-28.

[10] 孟祥勋,王曙明,李爱萍,等. 不同年份及地点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1990(4):17-20.

[11] 宁海龙,李文霞,杨庆凯,等. 黑龙江省大豆近期区试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319-323.

[12] 张国宏,倪胜利,王立明,等. 甘肃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2009(8):39-41.

(本文责编:杨 杰)

猜你喜欢
大豆品种
品种选育彩版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大豆带状种植技术如何提升我国大豆产量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品种选育彩版
用大豆“炸沉”军舰
种什么品种好?
种什么品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