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常态追求

2018-06-11 01:47戴青
中文信息 2018年3期
关键词:提升课堂教学

戴青

摘 要:语文界泰斗吕叔湘曾经说过,语言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道出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个性特点。语文教学称之为科学,因为它必须遵循着铁的教育规律;语文教学称之为艺术,因为它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时下一些语文课只追求教学艺术,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过度拓展延伸,对作品解读本末倒置,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令人眼花缭乱。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关键词:课堂 扎实知识 提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01

以两堂公开课为例。如《小狗包弟》一文,教师只简单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巴金和小狗的故事后,就用大量的图片展示文革的疯狂和残暴。反复给学生强调那是一个疯狂症泛滥的年代,那是一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那是一个人权被践踏的年代……脱离文本讲文革,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又如《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教师在简单地疏通课文以后,就大量引用课外的补充材料,大谈孟子的仁政思想。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在这两堂上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

从教学过程来看,这两堂公开课的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就语文学习来说,量的积累并不必然带来质的飞跃,师生都在文本的外围打转,没有走进文本的内部,教师在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对文本而言,没有语言品味的教学就是无基之塔。任何架空文本语言的解读,必定是失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实现语文课堂的常态追求。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常态追求呢?语文课堂的常态追求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课堂,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课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任务。语文课必须从语言形式入手,语文教学内容因使学生掌握语言实践的技能和规则,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政治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的最大特点。

对如何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何追求常态化的语文课堂,作了如下一些思考。

首先,文体角度定教学内容。从体裁特点看,《小狗包弟》属于叙事散文,又编排于必修一,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最早接触到的散文。如何教学生阅读这类散文,以让其能够在方法上有所收获。这是教师备课中要考虑的问题。语文学的是课本,课本中是一篇篇被称作“课文”的文章,这些文章承载着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而这些文章又不等同于其他学科课本上的定理、公式等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学生读课文就是要从中汲取作者认识社会,体验生活,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经验。教师解读文本,就是要拨开云雾,引导学生,深读细读文本。

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文本阅读必须要重视语言学习。古人说,“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散文教学,要让学生诵读体会,潜心涵泳。诵读是提高解读散文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就两个课例而言,我以为是教师带着学生反复揣摩,品读语言,借助语言构成的文本情境。在语言品析中,更多注重朗读突出重点词语,如《小狗包弟》第1段中“痛打”“棍棒齐下”,可以从意思上指导学生进行品味;而第10段中“羞耻”“可耻”等词语的品析,可以引导学生从强烈的褒贬色彩方面加以品味。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类的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因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要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领会孟子的仁政思想。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字词语句。在设计时既要有文化的高度,同时也要着眼于细部,避免教学时浮于文本表面,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

最后,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巧妙地编织在学生生活的网络中,从而实现智慧的唤醒。要想让课堂教学形成强大的对话场,就是就要苦练内功,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赖瑞云教授说,一千个哈姆雷特仍然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罗密欧,请读文本的任务,在于从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提炼出最哈姆雷特者,防止假哈姆雷特混淆视听。课堂中教师要适时铺路搭桥,帮助学生跨越文本的一道道坎,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取决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广阔的阅读视野和扎实的教材研读。不要追求课堂外观的花里胡哨,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汲取、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延展。課本上的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去体验,教师循规蹈矩的讲解和自我陶醉的赏析,都不是学生读的经历。语文教师的作用并不是告知和传达,而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向,用自己的学识,素养和经验,在对话的氛围中,让学生汲取沉淀在课本里的值得他们学习和积累的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做到让学生学得更真实,更有效。一堂常态课,追求的是真实的教学,朴实的教法,扎实的训练。而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学得真实和有效。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课堂上得到了语文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哪怕是一个语文知识,一种读书方法,都达到了基本目的,因为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提升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