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2018-06-11 01:47樊冬梅
中文信息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科思维数学教育课堂教学

樊冬梅

摘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每一门学科的内容由表及里可以分为学科知识点、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思想三个层次。学习的本质就是理解思想,学会思维,解决问题,创造新知。

关键词:数学教育 学科思维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1

每一门学科的内容由表及里可以分为学科知识点、学科思维方法、学科思想三个层次。学习的本质就是理解思想,学会思维,解决问题,创造新知。数学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主渠道。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注重学科思维,提升学科智能。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如何在课堂45分钟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归纳起来,一定要符合以下三个规律:

第一个规律:学科体系的规律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全方位把握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章节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准备具有目标性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就是指要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准备“三棱锥、正方体、长方体、六棱柱、球、圆柱、圆锥、圆台”等,课上让学生从实物去理解,胜过用语言去抽象说明这些立体图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新授课的知识具有突破性

一般说来,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知识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呢?设计练习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课前自主练:新授课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对新授课的知识做铺垫的。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可先复习自然数加法法则;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可先复习正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无形中引导学生接触数学中“类比”的思想方法。

2.课中针对练:“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重、难点做文章。例如:教学“较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可先通过分步单项运算,后综合运算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这种层层推进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分层练习。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学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通过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正方体切开,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或者将一些平面展开图,通过剪、拼,看是否能折叠还原成正方体等操作手段来达到掌握展开与折叠立方体图形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4.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用分析法或排除法讲解过后,可以让学生口述每一种方法的思想,试着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可能性”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巩固知识具有强化性

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印象,如何深化,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一般的有: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驾驭理解并转化为技巧。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同种类型和不同类型的比较,加深理解。例如教学“角的比较”时,可以通过角的共同点及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变。例如在教学“教育储蓄”问题时,可以加强变式练习,可出现“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等题目类型,拓宽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除了掌握所教的几种常见几何体的截面图形,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剩余几何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其他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把普通的,特殊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具有反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价,或纠错,或联系数学思想,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课后作业具有系统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必须将新授课知识全面的体现出来,作业难易结合,循序渐进,随时从作业中发现学生课堂听课中的不足或缺漏,反馈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及时补充加深,及时讲评纠正,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将知识系统化。

第二个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知识陷阱,设置一些知识墙,激发学生提出疑问的兴趣,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二是要遵循思维的规律。打好数学思维的基础;建立数学思维的层次;交给数学思维的方法;体现数学思维的发散;建立数学思维的结构。

第三个规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第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并极大地给与满足。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譬如说课堂教学的流畅,課堂教学中语言有魅力等等。艺术能够引起人的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学生上了以后久久不能忘怀,除了课本身的科学性以外,不可或缺的是课的艺术性。

学习不是仅仅为了掌握一个个知识点,人类已经创造的知识和信息爆炸形成大量的新知识,一个人一生都难以穷尽一个学科。学习的本质不在于把自己变成一本百科全书, 一个两脚书橱,而是理解思想,学会思维,解决问题,创造新知。

一门学科的一个个具体的知识如同一片片树叶,学科的思维方式如同树枝,学科的思想如同树根和主干,我们可能是从树叶开始认识一棵树,但是不能仅仅限于收集树叶,应该通过树根、树干、树枝将一片片树叶连接起来,并且自由地生长。传统的学习,常常专注于寻找“树叶”,甚至犹如在一桶米糠里寻找一粒米。而理解学科思想、提高学科思维能力也更有利于知识的高效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对学科思想的理解和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科智能,提升人生的智慧。让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练习都不再是重复的机械操练,而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领略学科思想魅力的意义之旅!

猜你喜欢
学科思维数学教育课堂教学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应培养怎样的学科思维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