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支点

2018-06-11 10:30张阳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中职语文

张阳雷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千篇一律已经成为时下语文教学的顽疾,已经成为许多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缺乏活力,甚至偏离语文教学的目的的根本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许多教师缺乏对文本的解读意识和能力,本文尝试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提高教师角度文本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教师教得有效且身心愉悦。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文本解读 意识能力

对于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都是精心选取的,对于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备很好的作用和价值。能否成功发掘出一篇文章的“内核”,真正体现教学一篇文章的价值,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教师发掘文章的“内核”,指导学生以合适高效的方式吸收其精华,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提高,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目标。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方面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和不好的习惯,所以笔者尝试从教师如何备好课,如何更好地解读文本这一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目前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

通常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不是想着如何去吃透文本,挖掘文章内核,而是去找现成的教案或者课件。现如今,网络已经非常发达,教师需要什么资料网上搜索下载即可。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成绩,相反,也会让一些教师产生惰性心理,不愿意去动脑设计真正适合所教学生的教案,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现有的教案不一定是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设计。

一些语文教师备课教案的设计人云亦云,没有创新的理念,没有个性化的解读。拿来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的智慧的结晶,这就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生搬硬套的问题,纯粹地教结论,教知识,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课堂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对文本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表面化、浅显化的问题,这就导致教师要教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体会的,这样的语文课堂貌似师生互动性很好,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氛围很是热烈,然而对于语文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学习中得以培养这些问题却往往被忽略了。一堂语文课缺乏真正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是华而不实,也就失去了它本质的意义。

2备好课的关键是解读文本

2.1文本的解读应站在一定的高度

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所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语言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传承,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和能力直接决定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中职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師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文活动,懂得文本表达什么,掌握它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例如我们在教舒婷的名作《致橡树》时,我们可以通过诵读、讨论等一些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舒婷通过两棵树的比喻的手法表达的诚挚、坚贞、平等的爱情观,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亦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中学生该不该早恋”,这样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2.2文本的解读应回归生活本真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回归生命、生活的本质上来,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生活。一篇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作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或者生活情境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尊重事实,尊重作者的生活体验。这样,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家真切的的生活经历和情境,我们只有理解了作家的创作情境,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家真正想要表达什么,才能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或直白或含蓄的情感,理解作家想要通过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哲思,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人格,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意义。我们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大多属于此类作品,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授此类课文的时候,都会介绍时代背景而忽略了作家个人的经历和内心世界,这样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无法抵触文本的精神内核,或者把握文章的意脉的方向会有所偏差。例如,我们很多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都会把文章的落脚点放到体验“父子情”这一点上,谁会去关注“背影”背后的故事呢?脱离了生活实际,脱离了一定的生活背景,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孤独的事件上,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作者、作品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真、善、美”,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对生活中的“假、丑、恶”选择性的视而不见,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生活的艰辛与矛盾,他才会选择勇敢地面对,才会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

2.3文本的解读应有个性化理解

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必须读透文本,并注重文本有边界的个性化解读,这样,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课堂教学设计都深深打上教师个性的烙印,处处彰显着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聆听了无数千篇一律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特别的吸引力。独特的解读文本的角度往往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特别的角度切入,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问题的兴趣,然后,逐步打开视野,全面铺开、散发,这远比我们循规蹈矩地按照作者介绍、字词认知、整体感知、问题探究、课堂总结的一般教学模式要好的多。中职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项链》,我们一般在教读这篇小说的时候,都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的脉络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而对于人物的探究,往往又会给主人公马蒂尔德贴上“爱慕虚荣”的标签,仿佛马蒂尔德就是一个因为贪图享乐,爱慕虚荣而导致凄惨命运的悲剧性人物,她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辩证地分析人物,也看到了主人公身上的闪光点。但我仍然要为马蒂尔德鸣不平,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重点放到他为何要借项链,从而批判那个时代的风气,批判她的爱慕虚荣上来,她借项链究竟是爱慕虚荣还是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我们姑且不谈,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她丢了项链之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以及和她所生活的文化环境有着怎样的必然的联系上来。这样解读文本,既不偏离文本,又独具慧识,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2.4文本的解读应找好文章的“点”

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从细微处探究全文,总览全局,正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对文章“点”的挖掘把问题讲深讲透,然后进行辐射。设计的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教者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当然,对于不同的文体,我们也应该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和侧重点。我们要抓住文本的意脉,优秀的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立意,能不能把握住文章的意脉点,对于我们理解文章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在解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时,可以抓住一个“疑”字来做文章。对于前人解释的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作者的态度是“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并且阐述了自己质疑的依据;既然“疑之”,那么就要亲身去考察,才有了文章的主体部分——游览考察石钟山;通过实地考察,作者弄清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并分析了前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得出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样,文章的脉络清晰,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手法多样,语言瑰丽,都可以通过“疑”这一意脉点来作为切入点来进行分析解读。

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意识,然后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当然,具体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解读文本、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然而课堂教学的不可预知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相机行事,要有问题意识、生成意识,要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关注学生思维,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有效课堂说到底应该是基于学生学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中职语文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