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2018-06-11 06:30陆莉裘友凤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高等教育

陆莉 裘友凤

摘 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标准都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新的标准要求,新形势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正在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形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帮助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育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115-02

高等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定位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目标上,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特点,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大学生体育精神。“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1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弊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和锻炼技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难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学习氛围压抑,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对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有限,也阻碍了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2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教学手段大多以传授基本理论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削弱了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体育课程中课堂活动、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一直是各自独立的体系,课程内外脱节,并且缺乏对不同个体和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1]。高校大学生大多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但学生大多对体育课程没有兴趣。另外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比较模型化,将所有的学生按照一个标准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 高校体育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并非废除原有的体育课程,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适当的教学课题,增加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按照新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内外成绩,从而做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2.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要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必须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单向传播,而在改革后的“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活动的氛围也更加轻松愉悦,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2.2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合理锻炼,直观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内容,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2]。

3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策略

3.1 提高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

学校的重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高校要提高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通过一定的鼓励政策和相应措施,在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管理层要明确现代化体育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重视改革,制定适合本校发展情况的改革方案,制定促进体育课程良好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将改革方案落向实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校内竞赛,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2 改变固有观念,重视学生个性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关注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体现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改革中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独到的教学模式,既强调公平发展,又强调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修建完善的体育设施,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全校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多开辟球场、场地,同时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一些体操、舞蹈课程等学生喜爱的活动。

3.3 建立体育活动俱乐部等机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通过学校内建立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俱乐部为依托,将学生组织起来。体育骨干为主要的组织者和培养者,定期开展体育活动与竞赛,按照院系班级推动学生在各种体育俱乐部间自由流动,达到规定的锻炼次数。减少锻炼的随意性,有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构建课外体育活动小组,安排运动时间表进行训练,也可以与其他俱乐部开展友谊赛,增加锻炼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3]。

3.4 做好场地管理和学生管理

在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体育课程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会有所增加,要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就必须增加体育活动场馆和运动器材,并加强对场地和器材的管理,保障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场馆的需求。吸取其他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的经验教训,利用高校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学生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俱乐部之间实行开放型管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流动,选择合适的俱乐部。

3.5 增加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增加校内竞赛,拓宽竞赛的资金来源渠道,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增加学校收入,扩大学校影响力。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建立校内外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增加教学动力,为社会输送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4]。

3.6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

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制定适当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体育改革的推行。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习成果,高校体育改革不能放弃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學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与学校和师生间的讨论,从理论和实践表现两方面,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综合评价,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学分评价标准可以更加灵活,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选择多种体育项目,达到项目合格的标准,教师就可以给予学分,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全面健康发展。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课内外一体化”模式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对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的尊重,脱离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的俱乐部的形式和竞赛形式,巩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观念和能力,推动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促进高校全面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光军.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5):174-175.

[2] 李先勇.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应用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3):179-180.

[3] 张静.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6):222-224.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高等教育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